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孩子該有孩子樣兒

孩子該有孩子樣兒

來源:秀美派    閱讀: 2.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該有孩子樣兒,現在的孩子越來越沒孩子樣了,每天中規中矩地和珠心算、拼音、書法打着交道,感覺孩子們不會玩耍也不快樂。下面分享孩子該有孩子樣兒,來看看吧。

孩子該有孩子樣兒1

孩子就該是這樣

索尼婭是位在德國漢諾威幼兒園工作了幾十年的老師,她對如今的孩子也抱怨過:他們大多數時間都在玩電子遊戲,在一起做遊戲的機會呢?越來越少,交談也越來越少。問他什麼,反應是戰戰兢兢的,沒有大膽的闖勁兒,或者一臉的木然,老師說做什麼就做什麼,而且也沒有學會起碼的禮貌,甚至尋求幫忙都吝嗇說“請”字。“我擔心有一天,技術會超過人際交流,到那時,世界就會有一代傻瓜。”索尼婭煩惱的也是這些。

於是,她和她的同事們行動起來,帶孩子去森林,尋找不同的樹葉做比較;帶他們去爬山,讓他們體會只有憑毅力堅持,才能攀上頂峯的道理;還有去池塘裏放鴨子,在雪地裏打雪仗,在野地裏挖水坑……看到孩子們髒臉、髒手、髒腳丫兒,看到孩子們玩得爽快的表情,索尼婭笑了,“這纔是孩子該有的童年!這纔是孩子該有的孩子樣兒!”

孩子該有孩子樣兒

不能以“大人樣兒”來要求孩子

說起孩子樣,讓我又想起了另一個德國朋友薩絲基婭和她女兒的故事。

有一天,遇到薩絲基婭領着女兒阿格娜,我發現那個金髮的小女孩要多髒有多髒:臉上盡是泥點子,翹起的鼻子尖上的黑道道尤其醒目,發稍上沾滿乾草棍兒。因爲是夏天,她光着小腳丫的指甲裏也是黑黑的。在看見那個家庭體面的小姑娘阿格娜這樣的情景後,我真的有那麼幾秒鐘很爲薩絲基婭難爲情。作爲一名中國人,從傳統上講面子,孩子的整潔代表了家庭的體面。

但是,漂亮的薩絲基婭跟沒事兒人似的,好像她的女兒和以往沒有多大區別。從頭到尾,她也沒有去刻意地擦一擦阿格娜的臉,好讓小姑娘不顯得那麼髒。

從她們的談話中知道,小姑娘剛剛從馬棚那兒騎馬回來,她在馬場邊的沙堆上玩了一個痛快。“這纔像個孩子樣!”薩絲基婭大聲讚揚。

我對薩絲基婭說,如果她在中國,肯定會受到母親們的批評。“因爲我沒有把阿格娜弄乾淨嗎?”

薩絲基婭說,“在德國也有講究乾淨的母親,但是大多數更注重的是孩子能不受限制地玩耍。如果你整天跟在她身後對她說:‘嘿,別動,那上面有細菌!’或者說:‘你的手髒了,趕緊去洗一洗!’或許這很講究衛生,可是你卻不知道,你把一個孩子正在進行的創造性活動給打斷了。其實,可以教育孩子手髒的時候最好不吃東西。這就足夠了。”

孩子就該有孩子樣兒,孩子的童年就應該天真無邪,盡情地自由玩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說,這就是一種幸福!

孩子該有孩子樣兒2

爲何教孩子學“乖”

目前,我國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一個很大的誤區——教孩子學“乖”。評價孩子時,動不動就說“你真乖”或者“你不乖”,將“乖”當成了教育標杆,具體就是聽話,按師長和家長要求做事。但值得一提的是,“乖”在英語當中並沒有相應的詞語。

而在塑造這樣一批批“好孩子”的過程中,往往也剝奪了孩子建立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獨立空間,甚至無形中扼殺了他們的創新能力,這是一種片面強調孩子社會性的教育理念。現在的學校評選三好學生,爲什麼十之七八是女孩?在所謂的“優秀生”裏,爲何永遠沒有調皮孩子的身影?這其實很好理解,因爲比起男孩子的好動,女孩子更容易靜下心來好好學習,不吵不鬧、不惹是非,完全符合我們這個社會認可的“乖”孩子標準。

這樣的三好學生固然值得肯定,但我認爲,那些不聽話的調皮孩子也有可取之處。比如那些上課愛做小動作的學生,雖然常會被老師教訓,但每次挨批後,都能立刻抖擻精神繼續調皮。所以說,他們的抗“擊打”能力比起那些“好學生”要好得多,而自我調節心態的承受挫折也是一種能力,能使其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今後的人生,這對他們日後步入社會是大有益處的。

孩子該有孩子樣兒 第2張

爲何孩子心胸狹小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今天的家庭教育已不是傳統“圍牆式”的家庭教育,校園也不是傳統物理意義上的校園,孩子們擁有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好的師資以及硬件設備。但我們需要反思的'是:爲什麼孩子的心胸卻變得狹小了?只會關心自己身邊的事,過去那種“煮酒論英雄”式的氣魄,爲國家前途、爲人類理想奮鬥的抱負,在今天的年輕一代身上已難覓蹤跡。

因爲我們的家庭教育將過多的精力集中在知識的增長上,已經無暇將英雄式的理想灌輸給孩子。在國際上,中國家庭對學校教育的高度支持是得到公認的,可這種對知識的高度注意,也是孩子的心胸變得狹小的一個重要原因。

爲何孩子不願回家

我發現大部分父母的言談間還是把“兒童”的概念縮小爲“學生”。孩子的生命就是這樣被壓縮到一個方面,以此來換取成功,代價未免太大。我們應該牢記:“兒童”的概念內涵遠大於“學生”,兒童除了在學校要當好一個學生外,在家裏、在社會中還有更多形形色色的角色需要“扮演”。

因此,家庭不止是給孩子創設的“學習家園”,還應該是他們的“精神家園”。爲什麼現在那麼多大學生放假不願意回家?就是因爲在他眼裏,家裏是一所“文明監獄”,父母成天只知道督促他學習。現在有的家長總愛陪着孩子做作業,我覺得這種做法值得商榷。

總之,孩子要適合家庭教育,也要讓家庭教育適合孩子,這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可需要指出的是,當前大多數家長使家庭教育與學校的關係變爲單向,只知道家庭教育圍着學校轉,結果卻犧牲掉很多培養孩子品質的機會。其實學校也可以協助家庭教育,優秀的家長應該把握隨機的教育機會。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