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讓小孩從小就懂關心父母

讓小孩從小就懂關心父母

來源:秀美派    閱讀: 4.9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讓小孩從小就懂關心父母,有些小孩子從小就會幫着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有些小孩子卻只只顧着自己玩耍,這是爲什麼呢?都說小孩子的習慣需要從小培養,下面小編爲大家介紹讓小孩從小就懂關心父母的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讓小孩從小就懂關心父母1

小孩不關心父母的表現:

家裏有好吃的東西,孩子很少請長輩先吃;長輩生病,孩子很少主動問候、照顧;孩子很少幫助長輩幹家務活。

小孩子不關心父母的危害:

容易形成對人冷漠無情、自私自利,對家庭、對社會缺乏責任感的人格缺陷。

小孩不關心父母的原因分析:

孩子爲什麼不關心長輩呢?長輩對孩子太過嬌慣、溺愛,肯定是一個主要原因。如果什麼事情都順着孩子,就會導致孩子在家長面前很任性。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孩子並不瞭解家人之間應該怎樣相處,怎樣相待。

另外,有些家長對孩子管得過嚴,使孩子很難體會到自尊和來自長輩的關心,很難學會尊重和關心他人。有的家長不孝敬長輩,孩子會照樣學樣。

讓小孩從小就懂關心父母

矯正方法:

(1)養成法:

建立和諧的家庭關係。讓孩子明白自己與祖輩和父母的關係,知道祖輩和父母是長者,是家庭生活的供養者,有豐富的生活經驗,應該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孩子應該在祖輩和父母的指導幫助下生活和學習,而不能顛倒主次,逞強胡鬧。

同時,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對孩子平等相待。祖輩和父母在處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時,要聽取他的意見,儘可能按他的合理意見辦。長幼有序、平等和諧的家庭關係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孝心。

可以制定一些家規,從小事入手,培養孩子孝敬長輩的行爲習慣。要求孩子聽從長輩的教育、關心長輩的身體健康、幫助長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不給長輩添亂。

比如:吃東西時,先給長輩拿;自己出門時,要向長輩打招呼;長輩下班回家時,要主動問候,主動找出替換衣物;長輩勞累時,要主動幫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請長輩休息一下;長輩生病時,要主動說些寬慰的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照護。

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進行具體指導、熱情鼓勵,促使他把這些要求化爲自覺的行動。

讓小孩從小就懂關心父母 第2張

(2)示範法:

家長應該身體力行,成爲孩子尊敬長輩的榜樣,時刻不忘照顧年邁的父母。如果住在一起,應該每天向父母問好;吃飯的時候,讓父母先坐,主動給父母盛飯;主動給父母捶背、倒熱水等。

如果不與老人住在一起,應該多抽出些時間去看望老人,幫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盡到做子女的責任。

通過家長自身的行爲感染和教育孩子,也會使他養成孝敬長輩的好習慣。

(3)約束法:

對於孩子不恰當的做法,要及時進行約束。

比如:當孩子慣用呼來喝去的方式向長輩提要求時,不管要求是否合理,都一定不能接受,並要指出他錯在哪裏,告訴他應該怎樣做。

對於這一點,一定要堅持,直到孩子學會用“請您……”“謝謝”等語言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

讓小孩從小就懂關心父母2

第一,培養感同身受的能力

什麼叫“感同身受”?就是你覺得苦的,他也覺得苦;你感覺好的,他也感覺好;你覺得累的,他也不輕鬆;你覺得委屈的,他也不快樂。

孩子不是溫室裏的花,總有一天他要獨自面對風雨。在父母的羽翼下,讓他儘量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一種呵護——足夠多的生活技能,能幫助他更好應對未來的風險。

比方說,當你覺得累時,讓孩子給你捶捶肩、捏捏腿,讓他給你端洗腳水;當你忙於家務時,讓孩子給你收拾屋子、掃地擦窗戶;你做飯他洗碗;你看書他煮茶;每一件爲你服務的事情,都在增長孩子的主人翁責任感,體會做事辛勞的同時,增加對父母的體諒。

第二,堅持鼓勵孩子的好習慣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一個孩子有着良好的習慣,也許不久就會被壞習慣帶偏。於是我們需要對好習慣不斷地強化。

比如朋友家的孩子,從4歲開始洗自己的小衣服,幹了之後大人收回來,他自己疊好放回小衣櫃裏,這個習慣一直堅持了下來。偶爾朋友幫孩子疊好給他,他會覺得自己得到了無條件的幫助,感覺很開心,還會很感恩。

孩子關心父母,不是一件兩件事就能養成,有些孩子天生懂事,也是佛家說的善緣,有些孩子天生搗蛋,就需要父母用良好的方法去引導了。

讓小孩從小就懂關心父母 第3張

第三,強調意義和價值——拒絕功利主義

有些家長會說,孩子學習壓力夠大了,捨不得再讓他爲生活操心。

可咱們終究要把孩子培養成合格的人,而不是一個學習的機器——這兩者的區別就在於,前者有感情有夢想,後者眼裏只有成績。

只有成績的孩子,在完成了小學、中學到大學乃至更高學位的考試進階之後,會感覺自己茫然無助,不知道前程究竟在哪裏,就因爲他們一直都被功利化的培養,把工具當成了目的——成績只是工具,成爲合格的人才是目的。

家長別把生活想得太簡單,感覺孩子大了,自然就會煮飯了,自然就會做家務了,自然就懂得如何生活了——如果沒有習慣煮飯、做家務、好好生活,你讓他怎麼去適應新的生活方式?等到他需要做這些時,二三十年都過去了,要改變二三十年的生活方式,容易嗎?

所以,在教育引導孩子的時候,要明白每一件事對於孩子的意義和價值:學習意味着更多機會、更有選擇;而爲父母服務、爲家庭付出,意味着更有擔當、更懂人情;孰輕孰重?

筆者發現,很多家長一邊無意識地包辦了孩子90%的生活,一邊擔憂孩子不懂得感恩、不關心父母、很自我,他們全神貫注卻只看到孩子,很少回頭看看自己。

既然你都包辦了,孩子爲何還要去做?既然你可以全權處理,孩子爲何還要參與?既然你潛意識就覺得應該爲孩子受苦挨累,又何苦去怨孩子不懂事不體諒?

父母纔是孩子所有行爲的根源,要找問題,先反省自己,也許才能解決根本問題。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