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讚美不如鼓勵

讚美不如鼓勵

來源:秀美派    閱讀: 1.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讚美不如鼓勵,讚美在生活中要不少給孩子,有的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讚美纔會成長,只有鼓勵纔會讓孩子產生信念,但是也不要盲目讚美,下面爲你分享一下,讚美不如鼓勵。

讚美不如鼓勵1

很多父母以爲讚美就是鼓勵寶寶,雖然兩者都將焦點放在正向行爲上,但是這兩者之間有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的教育效果,讚美有可能會使孩子覺得挫折和沮喪,但鼓勵卻可以使孩子變得更有勇氣,能夠更堅強地面對問題。

促進親子關係的重要技巧之一,就是鼓勵。鼓勵就是將你的注意力放在寶寶的天賦與能力上,幫助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建立自信與自尊。鼓勵可以讓寶寶信任自己的能力,並且能夠幫助寶寶學習並接納自己的錯誤,進一步從錯誤中學習,同時也可讓寶寶培養出接納不完美的勇氣。

讚美不如鼓勵

讚美,鼓勵,大不相同

很多父母以爲讚美就是鼓勵,其實讚美跟鼓勵並不相同,讚美可能會使人挫敗、氣餒,但鼓勵就不會出現這些負面的效果。爲了區分兩者之間的差異,讓我們先來討論一下讚美與鼓勵的目的與效果。

讚美是一種獎賞方式,是在競爭後獲得的東西,它只提供給勝利者與最優秀的人。讚美型的父母常對寶寶說:“如果你做了什麼什麼,你將會得到獎賞!”而這些事往往是從父母的觀點與角度出發,認爲那是不錯的事情,所以讚美是一種促使寶寶去追求外在獎賞的方式,尤其是父母所認定的好的事物。

鼓勵是針對寶寶的努力或進步所做的,當然也包括小小的進步,只不過,重點在於對寶寶潛在的能力與價值的肯定上,所以說,鼓勵是一種促使寶寶發揮及貢獻自己潛能的方式。鼓勵型的父母對寶寶與別人之間的比較不太感興趣,他們關心的是:寶寶是否能夠自我接納?是否有足夠的勇氣來面對困難?鼓勵的目的,在於幫助寶寶發現自己有價值。因此,鼓勵是通過內在的自我獎勵來激勵寶寶的,和讚美是不一樣的。

別讓讚美害了孩子

讚美和處罰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們都是一種社會控制的方法,過度信賴讚美的教育方式,有可能帶來破壞性的效果,使寶寶在成長的過程中,不自覺地養成一種“自己的價值是建立在他人的意見與評價上”的觀念:一些順服型的寶寶往往就是秉持着這種信念長大的,他們大多以能成功贏取他人的讚美爲樂,不過,接下來的後果是,讚美可能使得這些順服型的寶寶感到氣餒、挫敗,因爲他們並不會每一次都獲得讚美。

讚美不如鼓勵 第2張

寶寶也可能變成只有在讚美之下才願意合作的小朋友;如果沒有得到讚美,他們可能會停止付出和貢獻,而且也可能不自覺形成這樣的觀念:“只有在能取悅他人的時候,我纔有價值。”這種觀念對寶寶未來的人格發展是有害的,因爲它讓寶寶有忽視自我的想法,成爲追逐取悅他人的愛好者。

擁有這種信念的寶寶也容易產生挫折感,因爲他們不可能一直順利地達到大人的標準,所以越來越少的讚美讓他們漸漸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如果他們不能得到讚美,就有可能出現更差的行爲表現。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爲他們認爲自己不值得被讚美,是刻意去證明自己沒有價值;或者害怕不能再得到讚美,懷疑自己的'能力,而不想費心去博取讚美。

有些寶寶長大之後會出現怨恨權威的個性,可能就與這樣的成長過程有關。當父母用讚美的方式“控制”他們時,有些寶寶會拒絕再表現出那些被期望的行爲,甚至試圖做出相反的行爲或出現不適當的行爲,如自暴自棄,其實他們是故意用這些不合適的行爲,來“擊敗”讚美型的父母,使他們的控制意圖無法得逞,這樣會導致惡性循環。

讚美不如鼓勵2

01經常被讚美的孩子,更容易擔心失敗

“讚美”孩子並不總起到積極的效果。

研究者讓孩子們解數學題,解完一組簡單的題目後,給予每人一句反饋。對部分孩子,研究者讚美他們的智力:“哇,你太聰明瞭!”而對其他孩子,研究者談論了他們的努力:“你剛纔很用功。”之後,研究者將一些更難的題目給到孩子們。

結果表明:因爲聰明而受到讚美的孩子更擔心失敗,他們傾向於完成難度較低的任務,遇到困難難以堅持,易焦躁,甚至表現出自尊水平的下降——讚美孩子的天賦,居然會打擊他們的自尊心。

雖然讚美讓人感到舒服,但它是一種評價,是把人捧得極高後下一個結論,這個“結論”很可怕。當我們受到讚美後,常常會因爲害怕自己配不上這種讚美,而平添不少壓力。出於壓力,我們更願意重複相同的工作,心想:既然這樣做就很好,爲什麼還要冒險去嘗試更多可能性?

更有甚者,乾脆什麼都不做。諸如:“你們誇我文章寫得好,可我並不知道是怎麼個好法?我擔心再寫下去便會露怯。”人們竟然採取放棄的方式迴應讚美。

如果對一個孩字說:“哇,這幅畫你畫得太美了!”或者誇一個下棋贏了的孩子:“你就是小棋王!”他們都會很開心,但讓他再畫一幅畫或下一局棋時,他們可能就會開始躊躇。

讚美不如鼓勵 第3張

02讚美比批評的效果更差

生活中,人們一張嘴就會忍不住開始加以評價,倘若用“不評價”的方式講話,似乎不太容易。

實際上,“評價”這個動作近似於一種下定義式的表達,被評價者只有接受或者不接受,很難有更多的選擇。如果是面對面交流,可能造成冷場:你都已經下結論了,別人還說什麼呢?從這個角度講,讚美比批評更容易終止一個話題

因爲面對批評,人們可以反駁:你說我不好,我可以表達不同意。但是面對讚美呢?反駁可能有些不妥,但又無話可接。就好像人們正聊得盡興,有人突然說句:“我覺得大家都很好,很好,很好。”這會讓現場氣氛暴冷。如果人們想要繼續聊,只有哈哈一笑忽略這句“評價”。

03學會不評價的交流

不評價的交流方式只關注具體發生的事情,而不是進行抽象判斷、定義別人行爲的好壞。

一個不評價的老師,會這樣問學生:“你最近常常不做作業,發生了什麼呢?”而一個習慣評價學生的老師則會說:“你最近怎麼老不做作業?”

前者是在關心一樁事件的發展過程,更接近事情的真相。而後者是在訓誡,此時的老師根本不在意理由,已經將這個學生定性——“承認吧,你就是個差學生。”

實際上這個學生可能遇到了麻煩,可能有了新的想法,可能在表達某種態度......

當我們身處一種非評價的立場時,等於爲這些信息的流通創造了空間:“說吧,讓我看到它,我對你經歷的事很感興趣。”被提問者無須辯解,只要單純地描述自己的經歷就好。

讚美不如鼓勵 第4張

04孩子需要的只是“被看見”

在不帶有評價的交流中,人們在做的事就是描述經歷本身。

描述經歷看上去很簡單,卻極具力量。人們達成認知上的統一,遠比挖空心思的“讚美”更能表達重視。

經常有家長問我,爲什麼每當孩子畫畫時,總說:“我不會”。其實,在與家長聊天的過程中,就能找到原因:家長與孩子對話時,無意間已經損傷了孩子的自信心,時間一長,繼而就不愛畫畫了。

曾經有個孩子在紙上畫了一條線,他對我說:“我畫的是樹葉在空中飄。”當時正值秋天,外面也是落葉紛紛,我當即幫孩子記錄下來他畫的內容,並將畫貼在幼兒園的作品牆上。這個孩子每次經過這幅畫,都會說:“看,這是我畫的飄在空中的樹葉。”之後,他每天都會畫畫,一年時間,這個孩子的畫作內容變得充實很多。

對畫畫的孩子說:“這是你畫的山、河水,河水裏有一隻船,船上這個人是在釣魚嗎?你還給他畫了帽子!這邊是一個太陽,這邊是一個月亮,究竟是白天還是晚上呢?”

家長關注的是具體過程,這些話並不涉及褒貶,但孩子們會感到自己做的事被看見了,他們會樂於跟你討論,也更有興趣繼續下去。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