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0-3歲兒童成長規律

0-3歲兒童成長規律

來源:秀美派    閱讀: 6.6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0-3歲兒童成長規律,0~3歲是嬰幼兒生理、心理的高速發展階段。心理髮展包含感知覺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交往能力等諸多方面,0-3歲兒童成長規律有哪些?

0-3歲兒童成長規律1

一、 嬰幼兒粗大運動的發育速度雖有種族、地區及個體差異,但發育規律基本一致:

自上而下,從頭、頸、腰部,到上肢、下肢。

從泛化牽連、多餘運動到牽連肌羣的抑制,如剛開始行走時,雙手要擡高,身體前傾,腰腹部肌肉緊張,熟練行走後,雙手可自如活動,身體保持中正,腰腹部肌肉放鬆。

從分離運動到多組肌肉的協調運動,如從行走時雙手自然下垂,再發展爲快跑時雙臂協調擺動。

先“取”後“舍”,即先能拉着牀欄站起來,然後才能從站立位坐下,先能抓取物體然後才能放下。

0-3歲兒童成長規律

二、嬰幼兒粗大運動發育的順序:

3個月

可保持頭部立直,豎頭穩定。

4個月

豎頭時頭部可自由轉動。

4-6個月

會翻身。

6個月

可雙手前撐坐。

7個月

可放手獨坐。

8個月

可從俯臥位向坐位轉換。

9個月

可完成腹爬,能扶物站立。

10個月

可手膝位四爬,可扶牀欄行走。

12個月

可獨自站立。

14個月

可獨自行走,能不扶物彎腰拾物。

15個月

可退後行走。

18個月

牽單手可上樓梯。

24個月

可跑步,會踢球,可自己扶欄杆上樓梯。

30個月

會獨自上樓梯,會用腳尖行走。

36個月

會獨自上樓梯,會用腳尖行走。

三、粗大運動訓練對兒童身心發展的意義

1、 促進大腦發育。

粗大運動能力與兒童生長髮育緊密相關,兒童運動能力的發展是在大腦神經和肌肉的控制下進行的,動作能力是反應生長髮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標誌。通過運動訓練可以促進兒童智力發展。

例如訓練雙腳走直線既練習了視覺,又鍛鍊了雙腳正確分步和平衡姿勢的感覺等。

2、促進身體健康成長

健康的身體是智力發展的物質條件。大運動的訓練能提高個體的機能促進其生長髮育。有的兒童身體發育較差,所以更加需要從運動方面着手,解決孩子基礎性的問題。

3、促進語言和社交能力

一些兒童的語言能力差,甚至是無語言,或只會發出一些簡單的字詞。對這樣的孩子只做單一的語言訓練是遠遠不夠的,因爲語言的形成與發展本來就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包括語言器官的發育,呼吸及氣息的運用,認知能力的發展,語言環境的影響等等。

因此,兒童的語言發展障礙也是多方面的,運動訓練對他們的語言發展可以起到促進作用。

4、促進注意力發展

個體在運動的時候同時會產生三種激素:多巴胺、血清素與腎上腺素。這三種神經傳導物質都有助於提升個體的學習效率,多巴胺和血清素可以穩定情緒,並使人產生愉悅感和幸福感,人在快樂的情境下學習會效率倍增。

腎上腺素可以使孩子專注力增強,形成永久記憶。運動可以調節和改善大腦缺氧的症狀,同時在運動的過程中,可以提高孩子手眼協調的能力,提高專注力。

0-3歲兒童成長規律2

1、感知覺能力發展

(1)感覺發展

新生兒最早出現的皮膚感覺,如觸覺、痛覺、溫度感覺等,然後初步出現敏銳的嗅覺、味覺、視覺和聽覺。

(2)知覺能力的發展

嬰幼兒在伴隨的時候能較好的完成手眼協調的動作,比如操縱、擺弄物品等,這都是利用知覺能力來綜合認識物品的屬性。

2、記憶能力發展

5~6個月的時候孩子能認識並記住自己的媽媽,但是保持的時間還比較短;

1歲以後,隨着年齡的增長,活動範圍的擴大,認識事物的增多,會記住越來越多的東西,但這是的記憶是無意識的,缺乏明確目的性。

2歲左右,能夠有意識回憶以前的事情,但是這種能力還比較弱。

要知道3歲之前,孩子是有記憶的,只是這種記憶大多是無意識的,日後會規劃到潛在記憶中,所以千萬不要以爲孩子啥也不知道……

3、思維能力發展

思維能力從發生到發展、成熟大約需要18~20年的時間。

0~1歲,爲嬰幼兒思維方式的準備事情,憑藉手摸、體觸、口嘗、眼見耳聞等能力,開始產生萌芽狀態的思維方式。

孩子吃手也是促進思維發展的一種必然過程,所以在冬季儘量在寶寶的手上塗抹天然無添加的寶寶面霜,建議鬆達嬰兒山茶油霜,以“能吃的寶寶面霜”聞名,即便吃到嘴裏也沒有關係。

1~3歲是嬰幼兒擁有了低級思維形式,即感知動物思維,又稱知覺行動思維。這時候嬰幼兒只有在擺弄具體事物的時候才能思考。

3歲左右在感知思維的基礎上,逐步發展期具體形象思維,3~6歲思維活動逐漸佔有主導地位。孩子會對角色扮演、遊戲、畫畫表現濃烈的興趣。

0-3歲兒童成長規律 第2張

4、想象能力的發展

1~2歲聯繫能力比較差,主要是一些日常生活的模仿,比如哄娃娃睡覺,喂娃娃吃東西。

3歲左右隨着語言和經驗的發展,已經能形成簡單主題,比如喜歡角色扮演,扮演醫生對打針畫面進行模仿。

5、注意力特徵變化

3個月左右的嬰兒可以較爲集中的注意某個比較感興趣的新鮮事物。5~6個月的時候能穩定地注視某一物體,只是維持時間較短。

1~3歲無意注意迅速發展。1歲半能集中注意5~8分鐘;1歲9個月能集中注意8~10分鐘,2歲能集中注意1-~12分鐘,2歲半能集中注意10~20分鐘。

所以當孩子集中注意擺弄某個物件或者玩耍時,作爲家長不要經常打擾,否則會阻礙孩子注意力發展。

6、人際交往關係

嬰兒的人際交往關係首先是親子關係,其次是玩伴關係,再次是逐漸發展起來的羣體關係。0到3歲的孩子主要發生的是親子關係和玩伴關係。

1歲前主要依賴親子關係,家長可以在寶寶洗澡後,在自己雙手上塗抹適量鬆達嬰兒護膚山茶油給寶寶做一個美美的撫觸,可以增進親子間情感交流。1歲以後開始嚮往一對一的玩伴關係。

7、自我意識發展

1歲的時候逐漸認識到自我,到3歲左右能逐漸把握作爲一個社會人的自我。

在這一發展階段內,孩子會對自己的物品更爲在意,千萬不要強迫孩子進行玩具分享。

8、情緒和情感的發展

出生1~2天內,會出現痛、厭惡、微笑反應。

出生7天后開始有了興趣反應。

3~6周有愉快的反應,遇到熟悉的面孔會微笑。

4~8週會憤怒,經常出現在4~6個月的'時候,比如行動受阻就會大哭咆哮等。

8~12週會有悲傷情感,經常出現在5~7個月與熟悉親人分離時。

3~4個月會出現懼怕,主要出現在7~9個月接觸陌生人時。

6~9個月最早出現驚奇,11~13個月最早出現害羞。

9、意志力發展

1歲前孩子會產生一些不隨意運動。

1到3歲家長有意識的引導孩子要做什麼,禁止做什麼,2到3歲的時候孩子就產生了意志力萌芽,可以控制自己的一些簡單行爲,比如坐下等待開飯,等熱水稍微涼一些再喝。

10、氣質特徵

人的氣質既有先天因素也和後天環境相關,相應的教育可以促進嬰幼兒良好氣質特徵的發展。

11、語言發展

0~1歲爲語言發生期,開始咿咿呀呀學語,開始聽懂別人說話,自己開始說話。

1~3歲爲語言的初步發展期,包括詞彙發展、句式掌握和口語表達等。

12、動作能力發展期

嬰幼兒第一年是動作能力的告訴發展期,包括粗大動作和精細動作。

動作發展是先從整體再到分化動作,最開始是全身的籠統動作,然後是局部的準確、專門化動作。

先上部動作再到下部動作,即先擡頭,然後俯撐、翻身、坐、爬、站立行走。

先大肌肉再到小肌肉動作,即先頭部、軀體、四肢,再到靈巧的小手及準確的視覺動作。

0到3歲是一個人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是智力發展與個性品質形成的重要時期,家長只有瞭解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才能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

0-3歲兒童成長規律3

秩序感的建立時期:

事情必須按我想象的順序來

早上起來明明沒有多少時間了,還要按順序一件件地穿衣服,不按順序來就要重新穿過。

磨磨蹭蹭好不容易穿完衣服了,吃完早餐要出門了,小朋友卻又糾結在“誰來開門”的問題上。

其實這些都是屬於孩子的秩序感。對於這時期的幼兒來說,世界是以不變的程序和秩序而存在的。這種程序和秩序進入幼兒內心,成爲幼兒最初的內在邏輯。

這就是兒童的思維,或者我們可以說“直線思維”。

在直線思維的影響下,孩子只能一件一件事按順序做,不能跳着來。家長因爲自己的想法,而改變孩子的順序,會讓孩子陷入混亂當中。

在這個時期,大人需要放慢速度,觀察和傾聽自己的孩子,注意他們在哪些事情上有自己的什麼順序,需要誰來做什麼。(假如是特別趕的家庭一定要留多點時間,不然孩子會容易養成手忙腳亂,丟三落四的習慣。)

假如事情已經發生並且無法挽救,陪着孩子把惱怒哭出來,他們自己就會接受已經發生的事情。

0-3歲兒童成長規律 第3張

與世界的聯繫建立在熟悉感上:

熟悉的書反覆看

媽媽們買繪本回家經常會發現一個問題,孩子不愛讀。常常會出現講過的繪本,翻來覆去地講,講了好幾遍,小朋友還是要求講這個。

家長會擔心說後面的故事才精彩,這裏浪費太多時間,或者還有不能浪費其他的書的問題。

孩子只要求講這裏是因爲他在這裏看到他熟悉的事物了,讓他覺得很安心。就像孩子會在家裏很乖,但是到了外面就哭鬧或者悶悶不樂,這些都是不熟悉感帶給他們的不適應。

這時候家長急着把他們往外推,可能會適得其反。

有位寶媽曾分享過一個在陪讀經歷,在讀《好餓的毛毛蟲》的時候,先用孩子熟悉的概念進行引入:

上次寶寶逛街的時候,很想吃東西,肚子咕咕叫是不是,那時候寶寶就是好餓的時候啦。現在有條毛毛蟲,它現在和你那時候的感覺一樣哦……

孩子知道了這個是自己熟悉的東西,就開始會慢慢接受。平常可以多帶他們認識世界,多帶他們出去走走,陪着他們熟悉世界,那就不會那麼容易感到不安了。

追求完美:

要一個沒有斑點的完美蘋果

當這個蘋果上有個斑點,他就會被小朋友拒絕食用。當他很想吃餅乾,而你因爲怕餅乾太大掰開給他,他就會生氣地把餅乾扔掉。

兒童最早是通過“吃”來跟世界建立聯繫的,通過嘴巴來認識世界,所以吃東西這一活動對小朋友有着特殊的含義。

小朋友會覺得,吃下去的東西會內化爲我們的一部分,所以拒絕食用這些看上去不完美的食物。

很多家長不理解,這是一個什麼奇怪的想法。其實兒童追求完美,正表明兒童的精神世界開始走向豐富和深入。

以前孩子都是給什麼吃什麼,甚至不在乎吃的是什麼,只想快點吃完快點去玩,這就是區別所在。孩子開始在乎了,這表明他對自己的身體以及和自己有關的事產生強烈的興趣了,所以纔會在乎那一口兩口的食物是否符合自己的“審覈標準”。

所以家長在購買、挑選食物的時候可以稍稍留多個心眼,讓孩子可以吃得放心、吃得開心。

自我意識的發展:

“不”“我的”“不許碰”是口頭禪

小孩自我意識開始,無論問他什麼都說不,吃不吃葡萄,不吃,可是又把嘴湊過來。其實倒不是什麼小孩口是心非不懂自己想要什麼,只是他在表達自我。

在這段時間裏,孩子會驚人地以自我爲中心。還不會表達的孩子,通過“打”的動作表示自己不同意、不喜歡的態度。學會說話了,就開始說“不”,做不做都是不。

自我的建構是孩子一項長期的事業,也使得建構期長的孩子看起來特別的“自私”。但是通過這些拒絕否認的詞語,將自己與他人分離,這樣會讓孩子感到快樂。

假如家長擔心孩子會變得自私、不會考慮別人,其實在5歲左右,孩子就會開始樂於分享,6歲到7歲就會真正體會到分享的樂趣,這是孩子的一個成長規律。

如果孩子是明白自己的東西的界限,和別人的東西要徵得同意才能拿,那家長不必過分擔心養成自私的孩子的問題。

養娃的過程挺糟心的,但是我們還是能從中找到樂趣的,不覺得說完不之後又蹭過頭來吃東西的娃很可愛嗎。

探索和運用能力:

愛說詛咒的話

這大概是家長們最討厭,最忌諱了吧,特別是在一些有信仰的家庭。還有些小朋友愛說“臭媽媽”“屁媽媽”……幾次喊下來能把人說得傷心又失落。

我們會覺得小孩子說話沒分寸,事實上他們也確實不知道邊界在哪,也不知道這樣做到底會怎麼樣。

他們只是發現發現自己在說這些話,大人的情緒是激烈的,是會引起大人恐慌的。他就覺得這些話是有力量的,於是更喜歡說。

孩子無時無刻都在探索和運用自己的能力,小到家裏來人他要去開門,大到會去搬比自己大的椅子。

這些都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他在尋找自己能做些什麼,滿足自己的自主感、能力感和情感上的需要。

通常幾個月後,這種語言就悄無聲息地過去了。或者家長可以嘗試引導孩子接觸一些更美妙的成語、句子,讓他們感受語言間搭配帶來的力量,讓他們可以更好地使用語言。

說不定他們學會了之後,還會開始糾正大人的語言。

孩子在發展的時候充滿了各種奇奇怪怪的想法,雖然我們都是從小孩成長過來的,但是又有多少家長記得自己小時候的想法呢。

說不定我們小時候也這樣的皮,我們小時候也是這樣的“不可理喻”。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