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家庭 > 漢族風俗習慣禮儀

漢族風俗習慣禮儀

來源:秀美派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族風俗習慣禮儀,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 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等諸多方面都有許多輝煌的業績,以下分享漢族風俗習慣禮儀。

漢族風俗習慣禮儀1

傳統習俗

尚農務本

漢族是一個古老的農業民族,自古以來農業人口一直佔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以上,尚農風俗源遠流長。從遠古起,漢族就視農業爲本業。早在戰國時期韓非就提出了“以農業爲本”的主張。

他說:“倉稟之所以實者,耕農之本務也。”《韓非子·詭使篇》。在尚農思想的影響下,漢族社會形成了“男耕而食,婦織而衣”《商君書·畫策篇》。“男耕女織”可說是一幅典型的漢族社會風土人情畫。只是到了現代,特別是解放後纔有了較大的變化。

二十四節氣是漢族農曆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創立與漢族古代勞動人民的農業生產習俗密切相關。隨着一年四季氣候的變更,農事和農活的內容也隨着變化。二十四節氣名稱自己的含義,都明顯地反映了這一點。至今漢族農民仍習慣按節氣進行農事,安排農活。

與尚農風俗相關的是漢族對土地神的崇拜。《白虎通義》雲:“地載萬物者,釋地所以得神之由也。”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土地神稱爲社神或社主,祭土地神的地方稱社。《禮記·郊特牲》雲:“壯、祭土,而主陰氣也……壯,所以神地之道也。”發展到後來,漢族社會層層都有社祭。民間對土地神的信仰十分廣泛,解放前土地廟幾乎到處可見。

漢族風俗習慣禮儀
  

尊祖敬老

尊祖敬老是漢族的千古遺風。尊祖即是對祖先的崇拜。商代時即信上帝與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則信上帝與祖先分開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爲重要的傳統。漢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勳的遠祖和血緣干係密切的近祖。

崇祖習俗直到近、現代。民間尊祖的祭祀活動仍十分隆重,有時祭、堂祭、節祭、歲祭、房祭、祠祭等,逢年過節有的還要瞻仰歷代祖宗遺容面像,以表不忘祖宗,並與祖宗共享喜慶或求祖宗賜福保佑。漢族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祖廟或宗廟,祖廟、宗祠遍佈各地。

與尊祖習俗相關,在封建宗法制的長期影響下,漢族喜聚族而居,按期纂修宗譜。由於聚族而居,漢族自古多三世同堂,及至五世同堂,有的累世同居長達幾百年,真是“長幼濟濟,風禮著聞”。這種世代同居共財的宗族,俗稱“義居”或“義門”。

明代時浙江省浦江縣鄭氏甚至九世同居,明太祖就曾詔旨特敕建造鄭義門給予旌表。如今家庭形式雖趨向小型,但三代同堂的家庭乃較普遍。

從尊祖延伸而來的敬老習俗在漢族中根深蒂固。《詩經·大雅·既醉》雲:“孝不匱,永賜爾類。”意即孝子敬老的'孝意無窮無盡,勢必常常感化影響整個家庭,乃至整個民族。漢族民間敬老習俗,相沿至今,是值得發揚光大的優良傳統。

漢族風俗習慣禮儀 第2張
  

傳統文化

語言文字

漢族的語言爲漢語,使用漢字書寫。漢語屬漢藏語系,按學術界較常見的劃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話方言)、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話、閩語、粵語七大方言(有許多不同的劃分方法,參見漢語方言詞條)。近幾年來不少學者認爲廣西的平話、山西的晉語應與其他七大方言並列。

對漢語標準語的規定,漢族所在的不同地區各有不同,中國大陸、臺灣、新加坡定爲標準官話(以官話區的北京話爲基礎發展起來的語言,其稱謂因所在地的不同而分別稱爲普通話、國語、華語),香港定位標準粵語(廣州話)。

漢字的書寫方式分別有正體字和簡化字。此外,有的學者還將閩方言分爲閩南話和閩北話。這些方言有各自的分佈通行地域,每個方言內部又可再分區劃片,從而構成了漢語方言複雜,南北互不相通的語言狀態。儘管如此,由於漢字的高度統一,對漢族具有強大的內聚作用,所以,我們似乎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漢字,就沒有漢族。

漢族風俗習慣禮儀 第3張
  

漢族音樂

漢族是有音樂傳統的民族,漢族音樂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創造。秦以前,漢族先民已創造了樂器和樂曲,發明了樂律。漢唐盛世,漢族音樂以歌舞音樂見長;宋元以後,則以戲曲音樂爲主。

當今世界公認的音樂律制,如五度相生律(漢族稱三分損益律)、純律及平均律,漢族皆獨立發明,其成果如車條之輻輳,匯入世界音樂理論之軸心。

飲食習慣

漢族主要從事農業,主食以小麥、玉米、稻米等爲主,輔以蔬菜、豆製品和雞、魚、豬、牛、羊肉等副食,茶和酒是傳統飲料。以大米爲主食的,習慣將大米做成米飯、粥或米粉、米糕、湯圓、糉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以小麥爲主食的,習慣將麥面做成饅頭、麪條、花捲、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捲、炸糕、煎餅等。

講究並善於烹任,是漢族的一大飲食特點。不同地區的漢族人民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經過長期的實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的粵、閩、徽、魯、川、湘、浙、蘇等八大菜系,聞名於海內外。

漢族風俗習慣禮儀2

主食

米食和麪食是漢族主食的兩大類型,南方和北方種植稻類地區,以米食爲主,種植小麥地區則以麪食爲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糧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穀類、薯類作物作爲雜糧也都成爲不同地區主食的組成部分。漢族主食的製作方法豐富多采,米麪製品,各不少於數百種。

現在,中國東南方仍以米食爲主,大米制品種類繁多,如米飯、米糕、米粥、米團、米麪、餈飯、湯圓、糉子等;東北、西北、華北則以麪食爲主,饅頭、包子、麪條、烙餅、餡餅、餃子等都爲日常喜愛食物,其他如山東煎餅、陝西鍋盔、山西刀削麪、西北、華北抻面、四川擔擔麪、江蘇過橋面等都是有名的面制風味食品。

漢族風俗習慣禮儀 第4張
  

菜餚

漢族在飲食習俗方面形成菜餚的衆多不同類型,是因爲受到多方面的條件影響。首先是原料出產的地方特色,例如東南沿海的各種海味食品,北方山林的各種山珍野味,廣東一帶民間的蛇餐蛇宴。其次,還要受到生活環境和口味的制約。

人們常把漢族和其他有關民族的食俗口味概括爲"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雖然過於籠統,並不準確,但也反映出帶有區域性的某些口味的差異和區別。

再次,各地的調製方法,包括配料、刀工、火候、調味、烹調技術的不同要求和特點,都是形成菜餚類型的重要因素。各地在民間口味的基礎上逐步發展爲有特色的地區性的菜餚類型,最後發展成爲較有代表性的菜系,匯成漢族飲食文化的洋洋大觀。

飲料

酒和茶是漢族主要的兩大飲料。中國是茶葉的故鄉,中國也是世界上發明釀造技術最早的國家之一。

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數千年來,構成漢族飲食習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發生了廣泛影響。除酒和茶兩種主要飲料,某些水果等製品也成爲不同地區、不同季節人們的飲料。

漢族風俗習慣禮儀 第5張
  

節日食品

節日食品是豐富多采的。它常常將豐富的營養成分,賞心悅目的藝術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巧妙地結合起來,成爲比較典型的節日飲食文化。

大致可分爲三類: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

在舊時代的宮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慶典等儀式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當代漢族的多數地區,這種現象早已結束,只在少數偏遠地區或某些特定場合,還殘存着一些象徵性的'活動。

二是供人們在節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製品

這是節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節除夕,北方家家戶戶都有包餃子的習慣,而江南各地則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習俗,另外,漢族許多地區過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魚,象徵"年年有餘"。

端午節吃糉子的習俗,千百年來傳承不衰。中秋節的月餅,寓含了對人間親族團圓和人事和諧的祝福。

其他諸如開春時食用的春餅、春捲,正月十五的元宵,農曆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寒食節的冷食,農曆二月二日吃豬頭、咬蠶豆、嘗新節吃新谷,結婚喜慶中喝交杯酒,祝壽宴的壽桃、壽桃、壽糕等,都是節日習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內涵的食俗。

漢族風俗習慣禮儀3

漢族有什麼風俗

1、婚禮習俗

漢族傳統婚禮是華夏文化的重要部份。古人認爲黃昏是吉時,所以會在黃昏行娶妻之禮;基於此原因,夫妻結合的禮儀稱爲“昏禮”。昏禮在五禮之中屬嘉禮,是繼男子的冠禮或女子的笄禮之後的人生第二個里程碑。

傳統中式婚服中國的婚禮可分爲三個階段禮,即“訂婚”正婚禮,即“結婚”或“成婚”的禮儀,就是夫妻結合的意思婚後禮,是“成妻”、“成婦”或“成婿”之禮,這表示了男女結婚後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國傳統的結婚習俗裏,婚前禮和正婚禮是主要程序,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禮。

2、稱呼習俗

在中國,漢族傳統的輩分觀念長期存在,以本身爲中心,上有四代長輩,下有四代晚輩,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孫、曾孫、玄孫”的“九族”血親關係,這就是九個層次。如果把旁系的血親關係和姻親關係聯繫起來,便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親屬系統。

漢族風俗習慣禮儀 第6張
  

3、喪葬習俗

喪葬過去行土葬,現大部分通行火葬。客家地區有“買水”沐屍的風俗,即親人亡故,子孫在河邊燒紙錢,將銅幣投入河中,用瓦罐取水沐屍。此風俗源於“西原蠻”。在客家地區普遍實行二次葬,此風俗源於畲瑤洗骨葬。漢族喪葬舊的.傳統是講究重殮厚葬,並且夾雜着許多迷信的習俗。

漢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禮隆重,分殮、殯、葬三個階段進行。古有以人殉葬的習俗,後逐漸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則以紙紮人像伴葬。

葬禮以後,有做七、斷七、百日、週年等追悼儀式,並將牌位送歸祠堂,這已從葬禮時對人的儀禮轉爲對“鬼靈”、“祖靈”的儀禮。另外,漢族還有“歸葬”的習俗,就是將死於他鄉的遺體歸葬原籍。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