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國學小知識大全

國學小知識大全

來源:秀美派    閱讀: 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國學小知識大全,讓孩子明白這件事的意義所在,比較小的寶寶就暫時不用擔心這個問題,所受到的陪伴與教育影響會伴隨一生,培養孩子的這種能力是非常關鍵的,現在分享國學小知識大全。

國學小知識大全1

何謂國學

國學者,吾國已往之一種學問。包含中國學術之性質與變遷,而並非爲與外國絕對不同之學問也。吾國漢代古諺曰:少所見,多所怪,見橐駝言馬腫背。吾國舊時視外人來華者,不知其學。較進,則知可學其一二端。更進,則知其自有其學術,而與吾國爲截然不同。然由今之所見,則知中國之與外國,實爲大同小異者也。古代各部落,有知造舟者,有知制車者,各有所能,各有所不知。今外國自工業革命以來,文明日啓,距今亦爲時不遠。由將來觀之,東西兩洋之文化,猶古代各部落間文化之關係也。又常有以精神文明、物質文明等以區別東西洋之文化。實亦不然。今世之各社會,皆爲文明之社會,其程度相差無幾,善亦同善,惡亦同惡,固無何高下也。

國學小知識大全

中國學術之分期

1.中國學術之淵源:(1)古代之宗教哲學。(2)政治機關經驗所得,所謂王官之學。

2.合此兩者而生先秦諸子之學,諸家並立。

3.儒家之學獨盛。

4.儒家中煩瑣之考證,激起空談原理之反動,偏重《易經》,與道家之學相合,是爲魏晉玄學。

以上爲中國學術自己的發展。

5.至此而佛學輸入,爲中國所接受。萌芽於漢魏,盛於南北朝,而極於隋唐,其發達之次序,則從小乘至大乘,是爲佛學時代,而玄學仍點綴期間。

6.至唐而反動漸起。至宋而形成理學。理學之性質,可謂攝取佛學之長,而又去其不適宜於中國者。

此爲中國學術受印度影響之時代,至明亡而衰。

7.而歐洲學術,適於此時開始輸入。近百年來,對中國學術逐漸發生影響。[前此與歐洲之接觸,僅爲技術上,而非學術上的,故未受若何之影響。]

先秦諸子之淵源一

——古代之宗教哲學

國學小知識大全2

1、爲什麼明清皇帝多用年號稱呼?

明朝的永樂、萬曆、嘉靖,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這些都是皇帝的年號。那麼爲什麼對明清皇帝我們多用年號稱呼呢?

隋唐前,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所以諡號叫得比較多,比如漢文帝、漢武帝。隋唐後因爲諡號字數越來越多,大家就改叫廟號,比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若都用廟號稱呼,歷朝攢下來的太祖高宗,沒有十個也有八個,讓人分不清楚。

明之前,一位皇帝可以用一個年號,也可以用多個年號,最多的用了十幾個年號,還有多個皇帝共用一個年號的情況等等,錯綜複雜。朱元璋時設定一世一元制,規定了一個皇帝在任只能用一個年號。清朝承襲這一制度,年號在明清時期終於與實現了皇帝的一一對應。

國學小知識大全 第2張

2、春秋大夢,到底是什麼梗?

春秋大夢,源自春秋時期,那時各諸侯國爲了稱王稱霸而肆意發動戰爭,到了戰國時期,秦國的目標變得明確起來,他一心想着滅掉齊、楚、燕、趙、魏、韓這六國,統一天下;而這六國卻還在原地踏步,依舊想着稱王稱霸,做着當年的春秋夢,最終被秦滅掉,所以就有了春秋大夢這個說法。

春秋大夢現在比喻不切實際的想法,比如在這寒冷的冬天想擁有春日的暖陽,當然是不可能的了,只能是春秋大夢罷了。其實,春秋除了表示春秋年代以外,還有一年四季甚至是一生的含義。

3、烏龍茶的“烏龍”和烏龍球的“烏龍”是一回事嗎?

足球賽中,球員把球踢進自家球門,不得分反而失分的情況用英語叫“own goal”,粵語中“烏龍”與其發音接近,有搞錯、稀裏糊塗的意思,便有了“烏龍球”一詞。

“烏龍茶”的由來有幾個版本。一種說法是一茶農採茶後下山,一路顛簸,竹簍裏的茶葉碰撞,散發出清香。茶農將這一發現用於茶葉加工,形成了“搖青”工藝,當時人們無法解釋這種現象,便稱其爲“烏龍茶”,也就是“稀裏糊塗”的茶。另一說法是雍正年間,有一位叫蘇龍的茶農,因皮膚黝黑,大家都叫他烏龍。一次採茶後因未及時殺青,放置一天後的茶葉邊緣變紅,散發出清香。他藉此研製出新茶,於是人們就用他的名字稱呼這種茶。

一樣的“烏龍”,烏龍茶好喝,烏龍球就有點尷尬了。

4、“君子”是個褒義詞,爲什麼小偷卻被稱爲“樑上君子”?

君子是褒義詞,但是一個人的.稱謂裏帶“君子”,也不一定就是真君子,比如金庸先生筆下的“君子劍”嶽不羣、來自英文單詞“junkie”的“癮君子”。再往前數,還有“樑上君子”,是指小偷。

據《後漢書》記載,有位名士叫作陳寔,一天晚上,家裏進了小偷,躲在房樑上,被陳寔發現。陳寔很鎮定,穿好衣服,讓子孫都過來,訓誡他們說:“人不可以不努力。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就是壞的,壞習慣往往是因爲不注意品行修養而形成,於是到了這樣的地步。樑上君子就是這樣的人!”小偷大吃一驚,從房樑跳下來,跪在地上誠懇認罪。陳寔開導了他一番,還贈送了兩匹絹。從此全縣沒有再發生盜竊案了。有錯就改,不斷完善自我,“樑上君子”也能成爲真正的君子。

5、爲什麼將沒有根據出處的編造叫做杜撰?

我們形容沒有根據出處地編造叫做杜撰。“杜撰”一詞出自宋人《野客叢書》,他提到了北宋時期的杜默,此人與詩人歐陽修、石延年相處甚密。杜默非常喜歡作詩,不過對詩的韻律、用字的規矩一竅不通,卻反對循規蹈矩,總鬧出許多笑話。於是後來,人們每次提到他所寫的詩,就說是“杜默所撰”。慢慢,就簡化爲“杜撰”了。

其實像杜撰這樣含有姓氏的詞語還有墨守,說的是戰國時,墨翟(墨子)善於守城。後因稱善於防守爲墨翟之守,簡稱“墨守”。

6、李白字太白,是因爲長得白嗎?

古代對一個人的稱呼有很多,有名,有字,還有號。細細琢磨就會發現古人的這些稱呼非常有趣。比如李白,他字太白是因爲母親夢到太白金星後有了身孕,所以給他取名白,字太白,這裏的太白是太白金星的意思。

再比如韓愈,字退之。韓愈的名是他自己起的,取超越的意思。那他的字又爲什麼是“退之”呢?這不是跟他的名相反嗎?這個字的由來跟韓愈的人生經歷有關,雖然韓愈才華橫溢,但他有點自傲,考了四次都沒考中個一官半職,後來他認識了盧小姐。盧小姐在勸解他時寫了這麼一句:“人求言實,火求心虛,欲成大器,必先退之”。韓愈看到這句話後自我反省,給自己取了個字——退之,提醒自己要謙虛。

國學小知識大全3

《貞觀政要》:以人爲鏡明得失

【貞觀政要其書】

中國歷史上一共有397個“帝”和162個“王”,在這些帝王之中,真正算得上寬容虛心、勤政愛民、以德服人的皇帝不多,但是唐太宗是公認的一個。雖然他的文采不如李煜,書畫不如趙佶,謀略不如諸葛亮,用兵不如孫武,但他是個成功的領袖。因爲他有一顆作爲普通人的虛心好學、善於聽取意見的心。

《貞觀政要》是一本總結唐太宗治國施政經驗的書,爲了達到經世致用的目的,將君臣問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爲君之道、任賢納諫、君臣鑑戒、教誡太子、道德倫理、正身修德、崇尚儒術、固本寬刑、征伐安邊、善始慎終等一系列專題內容歸類排列,使這部著作既有史實,又有很強的政論色彩;既是唐太宗貞觀之治的歷史記錄,又蘊涵着豐富的治國安民的政治觀點和成功的施政經驗。

國學小知識大全 第3張

【貞觀政要名句】

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

解讀:照銅鏡可以整理自己的穿着,借鑑古人的歷史可以知道興亡成敗的道理,聽取別人的意見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在魏徵死後,太宗傷心地說:“我沒有了寶貴的鏡子。”正是因爲有衆多的“鏡子”,唐太宗才能夠成爲一個了不起的帝王。

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

解讀:想要使天下安定,先要保持自身的正直。唐太宗身爲一國之君,懂得從自己爲人處世出發來治理國家的道理。其實這個道理不僅適用於領導人,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想要贏得朋友的尊敬和信賴,也要從自己的身上找方法,問問自己是否值得別人尊敬和信賴。

草創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者,當思與公等慎之。

解讀:打江山的困難已經成爲過去了,守江山的困難,我今後還 要和衆位大臣一起慎重地考慮。很多人打下了江山,還 沒有穩固基業,就急於享樂。其實,要守好自己的成績,哪裏是一件容易的事?

神化潛通,無爲而治,德之上也。

解讀:在潛移默化中,以無爲來治天下,這纔是上上的德。“無爲”,就是不建宮殿,不選秀女,不搞鋪張浪費,不舉行盛大的政治活動。在這種自然淳樸的政治中,幫助人民恢復平常的生活,這是歷代君王很少辦到的事情。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解讀:我(魏徵)聽說想要樹木長得高,先要讓它的根穩固;想要河水不枯竭,先要讓它的源頭通暢;想要國家安寧,先要行善積德。不要將目光緊鎖在結果上,而要學會看到產生結果的原因,從原因上去努力。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解讀:對朝廷的埋怨沒有大小之分,只要是老百姓的心聲,就要懷着敬畏的心聽取。太宗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百姓如水,明君不能落到被水淹沒的時候再後悔。

凡大事皆起於小事,小事不論,大事又將不可救。

解讀:大事情都是由小事情引發的,小事上不慎重,成了大事情就不好挽救了。要想避免大的麻煩,就要解決好每一個小問題。“細節之中有魔鬼”,小妖還 好對付,大魔就難收拾了。

人慾自照,必須明鏡。

解讀:一個人想要看清楚自己的容貌,就要找一面明亮的鏡子。在哈哈鏡中是看不出真實的樣子的,在沒有原則的人身上,看不出自己的不足,只有和那些優秀的人比較,才能看到自身的潛力。

【貞觀政要故事】

以孝治天下

房玄齡生母早逝,他對繼母也十分孝順。據史書記載,當他的繼母生病,請醫診視,必定拜迎流淚。丁憂期間,爲繼母哀傷過度,身體消瘦,像一把乾柴。太宗爲了獎勵他的孝行,派人前往寬慰,並且贈送了許多禮物。

還 有一次,有個名叫史行昌的突厥人在玄武門做看守。吃飯時,他總是把肉留下。有人問他爲什麼,他回答說:“拿回家侍奉母親。”太宗聽說後感嘆說:“仁孝的天性,哪分什麼華人、夷人?”於是賜給他御馬一匹,並詔令供給他母親肉食。唐太宗把孝作爲治身的根本,極力推崇,使社會風氣變得更淳樸。

虛心使人進步

貞觀十六年,太宗問魏徵:“我克己奉公,一心一意治理朝政,仰慕前代聖賢,並努力效仿他們。將積累美德、增加仁義、建立功業、爲民謀利這四個方面,當做最重要的事情來做,我經常用它們來自勉。可是,人常常沒有自知之明,不知道我所說的這幾件事,做得好還 是不好。”魏徵回答道:“德、仁、功、利陛下都能做得到。對內平定禍亂,對外攘除戎狄,是陛下所建的功;安頓百姓,使其各有生計,是陛下所積的利。這麼說來,功與利所佔居多,只有德與仁,還 須陛下自強不息,躬行實踐,一定可以達到。”

唐太宗以先賢爲自己的學習榜樣,一直努力將自己培養成一個仁君明君。唐太宗不僅在道德上要求自己見賢思齊,在治理國家上,他也常常拿自己和前代的君王作比較。他說八百年的周朝和經歷二世而亡的秦朝之間的最大差異,就在於領導者是否爲自己的子民着想。秦朝縱情聲色,橫徵暴斂,所以瞬間倒塌。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