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6歲前的孩子這些規矩必須懂

6歲前的孩子這些規矩必須懂

來源:秀美派    閱讀: 2.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6歲前的孩子這些規矩必須懂,孩子在不同階段會出現不同的問題,寶寶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的耐心教導,現在的努力會爲未來的發展打下夯實的基礎。以下是6歲前的孩子這些規矩必須懂方法

6歲前的孩子這些規矩必須懂1

1、不能有粗俗、野蠻的行爲

俗語說“三歲定八十”,所以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必須從小做起,從日常行爲規範抓起。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不能有粗俗、野蠻的行爲,家長規範孩子好的行爲。

比如,家長要教育孩子,在任何場合都不能亂扔垃圾、大吵大鬧。在公園看到自己喜歡玩的東西別人在玩,有的小朋友會吵鬧甚至推打其他小朋友,要爭到來玩爲止。

這個時候,父母就要注意教導孩子,公園的東西是每個人都可以玩,如果你想玩,就去和其他小朋友商量,請求他們讓給你玩,而不是用粗暴的方式解決。

2、不能隨意拿別人東西,對自己的東西享有自主權

由於孩子年紀小,他們很多行爲都是無意識的,不會預計事情的後果。所以,家長如果發現孩子喜歡拿別人的東西,就要注意教育孩子,讓孩子知道不能隨意拿別人東西,對自己的東西享有自主權。

6歲前的孩子這些規矩必須懂

當遇到其他人投訴自己的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如果孩子害怕,不敢承認東西是他拿的.,如“是他給我的”……家長不要用過於嚴厲的態度去恐嚇孩子,應該直接和孩子說:“我知道是你拿了人家的東西,拿了別人的東西就得還給人家!”

此外,還要對孩子講清不能拿別人東西的道理。你可以用交談的口吻,如:“你拿了小花的小熊,她一定很難過,要是你喜歡的超人被別人拿走了,你能高興嗎?”家長要讓在孩子知道自己做得不對後,因爲自己的東西被拿會不高興,但是別人的東西被,別人同樣不高興。

3、拿過的東西要物歸原主

孩子如果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都很想據爲己有。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孩子有喜歡拿別人東西后不願意還的行爲時,一定要提醒孩子。

如果孩子長期拿了別人的東西不還,會令孩子潛意識覺得只要自己喜歡的東西就不需要還給人,這樣長大的孩子容易有偷竊行爲。

當父母帶孩子去好朋友家玩時,孩子喜歡上了別人的玩具車,於是出於好意,別的家長會讓自己的小孩給你的小孩玩。要離開的時候,可能你的小孩對玩具依依不捨,甚至想放到自己的口袋裏帶回家。

這個時候,父母就要教導孩子拿過的東西要物歸原主,不能有貪婪心理。

4、遵循先到先得,不能隨意插隊

很多家長可能都遇到這種情況,上下班的時候,看到有公交車進站的時候,大家就一窩蜂地擁上去。本來該好好排隊的,可是,在這個時候都沒有人遵守紀律了。很多人都認爲,在中國,先到先得、不隨意插隊的觀念很不強。

因此,爲了日後大家都能夠形成良好的習慣,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要遵循先到先得,不能隨意插隊。在帶小朋友坐公交車的時候,要教育孩子,要排隊等候,等前面一個人上車後自己才能上,不能爭前恐後。

從小就培養孩子要分清先後,要禮讓,不能隨心所欲,這樣,孩子長大後,他們就有根深蒂固的觀念,知道自己做人要懂得規矩。

5、進門前先敲門,不能隨意打擾別人

在日常工作中,領導都很討厭那些不敲門直接衝進辦公室的人,因爲這個時候也許領導有些機密文件不能外泄,正因爲你的“突然來襲”導致領導十分不高興。

所以說,進入別人的房間時,敲門是處於禮貌和尊重。因此,要想你的小孩養成有禮貌,長大後讓人喜歡的孩子,就要教導孩子進門前先敲門,不能隨意打擾別人。

想自己孩子有禮貌,父母要做好榜樣。例如,當你來到朋友家時,進門前先敲門,要麼等主人說請進之後進門,要麼等主人開門再進門。讓孩子耳濡目染,從小就就養成進門前先敲門的習慣。

6、做錯事要道歉,維護自己的權益

人難免犯錯,更何況是孩子。有的父母,因爲孩子犯錯,覺得自己沒有面子,於是當着衆人面前對孩子打罵,令孩子自尊心受挫。也可能導致孩子表面是認可你的教育方式,內心卻充滿仇恨,造成心理扭曲。

所以,當孩子做錯事情時,家長應該教育孩子先向別人道歉,要學會說“對不起”,要知道自己的錯在哪裏,在取得別人原諒的同時,自己的孩子也真心認識錯誤,懂得改正。

當然,如果孩子發現自己的權益受到侵犯,自己被別人欺負,這個時候就要學會保護自己。要主動和長輩說自己的困難,自己解決不了的事情要主動請求幫助。

6歲前的孩子這些規矩必須懂2

規則會節約孩子的成長成本,也會保護孩子的成長自由。

每個媽媽都可能遇到這些挑戰:孩子在玩具櫃檯前躺在地上撒潑打滾;在“翻鬥樂”搶別人的玩具;不好好吃飯而被姥姥滿屋追着喂;跟鋼琴老師討價還價,鬥智鬥勇;在書店把書弄了一地卻僵着不肯歸位……

兒童教育專家認爲,這些問題,最根本的解決方法是爲孩子建立良好的規則。“對孩子來說,規則就是界限,就是什麼事情不可以做。”

首先是讓孩子明確界限,然後守住自己的界限,再尊重別人的界限。遵守規則的生活會保證孩子在秩序中成長,讓孩子們能自己判斷是非善惡,自發地建立良好的秩序與和諧的氛圍,這也就是教育家們倡導的“規則內化”。規則會節約孩子的成長成本。規則不是限制,它保護孩子成長的自由,讓孩子自由地發展潛力,自由地解決問題,自由地承擔責任,自由地得到他想得到的答案……最終成長爲一個在心理、精神甚至體態上有尊嚴的成人。

6歲前的孩子這些規矩必須懂 第2張

爲孩子建立哪些規則

對於0~6歲的孩子,國際兒童教育界的通行規則是以下3點:

不傷害自己

不打擾他人

不破壞環境

其中,不傷害自己是最基本的。先明確不可以傷害自己,孩子就能學會守住自己的界限,保護自己。只有有了不傷害自己的體驗,才知道如何尊重別人,這是遵守社會道德的基礎。孫瑞雪教育機構在從事教育的十幾年中,具體地總結出以下6條需要爲孩子設立的規則:

1、粗野、粗俗的行爲不能有。

2、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由自己支配。

3、從哪裏拿的東西放回哪裏。

4、玩具和所有公共用品,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後來者必須等待。

5、不可以打擾別人。

6、做錯事要道歉,並且有權利要求他人道歉。

這用簡單的語言表達的6條規則,其實建立了最基本的社會化秩序。媽媽給孩子制定規則時不能隨心所欲,“聽話的孩子纔是乖孩子”“坐着不動就是好孩子”“乖,不要弄髒手”“不睡覺,狼就來叼你了”“不給別人玩,就是自私的孩子”……這些混亂的、臨時性的規則,並不能使孩子養成正確的規則意識。

這些規則媽媽也要遵守

規則不是僅僅設立給孩子的,而是針對所有人的,家長和教師應該與孩子共同遵守規則。

僅僅讓孩子按你的要求去做是“權威”,而規則卻是帶着界限的感覺,讓孩子通過自己的眼睛、心靈、身體去體會。

有一個孩子曾經這樣問他的媽媽:“爲什麼我打人就是壞孩子,你打人就是愛?”

希望這個媽媽的回答不會是:“因爲我是媽媽!”

執行規則的幾個關鍵詞

以下幾個關鍵詞,相信只要媽媽能夠掌握,就能更成功地爲孩子建立良好規則。

媽媽的難題

定下一個規則後,孩子過一段時間就失去了耐心,開始討價還價。這時是否需要變通地修改一下規則?

場景:小波媽媽允許小波每天上網半小時,前提是必須練完琴。開始小波能遵守,後來就開始提出:“我能今天不練,明天補上兩天的課嗎?”“我打完這個電腦遊戲就練琴行不行?”

應對關鍵詞:彈性

規則要有彈性,不是規則本身可以變來變去,而是根據兒童發展的不同階段,有執行規則的彈性。

學過琴的人都深知練琴是非常辛苦和枯燥的事情。教育專家建議,如果孩子表現出對琴棋書畫的興趣,家長不妨先帶他去聽,看或體驗,比如小波的媽媽可以提前告訴孩子,學琴不是件容易的事,時間會很長,過程也很枯燥。當孩子遇到了瓶頸產生厭煩的情緒,可以告訴孩子,“是的,我知道這個過程是很枯燥的,但是當你走過了,克服了,會非常棒。在你到達那個目標之前,媽媽願意在這裏陪着你。”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