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來源:秀美派    閱讀: 3.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

一、調研背景

上海師範大學第八屆研究生支教團在服務地廣西省田陽縣的四所小學,選取了400名留守兒童開展了有關留守兒童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的調研。本次調研立足於支教團所服務的廣西四所小學的留守兒童,希望通過本次調研瞭解服務學校內留守兒童們學習、生活中面臨的問題及需求,爲今後針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工作奠定基礎。在調研問卷環節中,爲了保證問卷的有效性,我們特意選取四至六年級的高年級學生進行問卷填寫,並在填寫過程中對調研目的、個別問題進行說明。調研數據真實可靠,統計認真負責,是上海師範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在此次調研的真實體現。此外,我們還通過留守兒童家訪的形式進一步瞭解孩子們真實的生活情況,以確保調研的真實可靠。經過近兩個月的努力,現將調研分析與報告公佈如下,期待各位領導、專家與老師進行批評與指導。

二、調研結果分析

從家庭情況來看,有95%留守兒童所在的家庭基本都來自於低收入家庭,其中有56%的家庭月收入不滿千元;與此同時,我們發現,這些留守兒童多爲非獨生子女,非獨生子女佔調研總數的73%。由此可見,家中人口多、收入來源少是西部山區家庭父母紛紛選擇外出打工的初衷。然而,當父母一方或者雙方均外出打工時,孩子們的學習、生活又如何得到保障?調研顯示,有68%的留守兒童日常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等親戚撫養,而令人擔憂的是,這些撫養人中文化程度達到初中及以上水平的僅佔26%,其餘均爲小學及以下的文化程度。據此可推斷,留守兒童們在非父母親撫養的生活中不但缺失普通孩子們所擁有的父愛、母愛,即使撇開撫養人的責任心不論,其撫養人的文化水平也很難對孩子們的學習產生實質性的幫助。

通過“家庭情況”的調研數據顯示,留守兒童們經濟生活困難、家庭生活缺少父母在旁關懷、日常學習得不到撫養人的有效幫助是留守兒童羣體存在的普遍問題。

在初步瞭解留守兒童們的家庭狀況後,問卷以孩子們日常與外出打工父母的瞭解與交流的角度切入,以對待父母外出打工的態度、日常生活的獨立性與處事選擇等方面,來探求孩子們的心理狀況。

調研顯示,父母親平均每年在家少於3個月的情況分別爲78%與74%,與此對應的是,由於長期在外,大部分父母親對於孩子們的日常教育主要通過電話的方式,進行說教式、理解式的教育;然而,仍有38%的孩子連每月與父母交流一次都達不到。雖然如此,卻有26%的留守兒童對於父母不在家表示出了願意或無所謂的態度,根據課堂及家訪的情況反饋,這部分孩子的學習成績與行爲規範往往有待加強;當然,大部分留守兒童們則體現出了超越年齡的成熟與獨立性,有83%的孩子會經常或偶爾在父母親外出打工期間感覺到孤獨,但也有60%的學生對父母外出打工表示理解。在“對於父母不在家的感受如何?會痛恨父母嗎?”的問題中,留守孩子們也體現了他們較於其他學生羣體的懂事。多數學生表示父母不在家會感受到孤獨和無助,也會很想念父母,但都表示不會痛恨父母,因爲他們都理解父母,知道父母外出務工是爲了家庭生計、爲了供他們讀書生活;只有極少數學生表示出對父母的痛恨,父親或母親在你年幼時就離開了他,沒有讓他感受到父愛或母愛。此外,數據表明大部分留守兒童們的心理並不閉塞,當他們心情不好或有心裏話時,有近50%的學生選擇與自己的朋友進行分享;然而,有些學生仍會選擇自行解決與消化自己的情緒與心情,這一比例也達到了35%之多;願意與自己親屬或老師分享心裏話的學生分別只有10%與6%。

這一板塊的數據提醒我們,留守兒童們的心理狀況值得我們去關注,那些異於同齡人的懂事究竟是不是好事?那些少數極端痛恨父母、遇到問題自我解決的閉塞兒童是否爲他們的成長埋下了更大的隱患?如何在父母親不在身邊的日子裏幫助留守兒童們排除學習、生活、情感中的困難?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索並且急需解決的問題。

在留守兒童日常學習方面,其學習成績呈現出“橄欖形態”,在班中達到一般及良好水平的學生達68%;生活中,當自己做錯事面臨長輩及老師的批評時,近9成的孩子都能虛心接受,同時逾9成的孩子們在支配父母給予的生活費會選擇勤儉節約,而在父母外出打工期間絕大部分孩子的人身安全也沒有受到影響。這幾組在學習與生活上較爲樂觀的數據都進一步表明了留守兒童們的成熟度與獨立性。然而,那一小部分學習不佳、面對錯誤無所謂、人身安全受到過影響的留守兒童仍然需要我們予以關注。在社會高速發展、公益事業提速的時代下,我們所要關心的不僅僅是大衆性問題,更應該關注小衆化需求。況且,仍有61%的留守兒童認爲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在於不在身邊是有區別的;更有63%的孩子堅定地認爲父母外出打工對其學習有影響。根據以上客觀選擇題的統計數據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們對於父母在自己學習生活中重要性的認知總體呈現出3:2的態勢,這說明留守兒童們面對父母外出打工這一情況時心情是矛盾的,是需要我們去進一步瞭解與疏導的。

這在開放性問題的統計中,孩子們給出的回答也驗證了我們的推斷。多數學生希望父母能增加在家陪伴自己的時間,也希望他們能多花時間關注自己的學習,但同時又矛盾地希望自己的父母不要過多操心,只要在外打工平安、多打電話和家人溝通交流就好。而對於學習生活中的要求,孩子們大多隻表示希望在自己考得不好的時候,父母不要打罵他,如果考得好的話,可以有所獎勵,比如帶他去百色、陪他玩遊戲、爲他檢查一次作業、在六一的時候給他們買一套新衣服和鞋子等簡單的事情。這些平凡的希望體現了孩子們的童真,也真實反應了父母外出打工對於留守兒童們日常學習生活中的負面影響。

本次調研從教師家訪、學校關愛措施建立等方面就學校教育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度進行了解,從數據顯現,學校對於留守兒童羣體的關注度並不高,甚至可以說當地學校幾乎沒有意識到留守兒童成長所面臨的特殊問題。數據顯示,每年一次或每學期一次被老師家訪過的留守兒童不到30%,而根據支教團調研小組的進一步家訪也發現,留守兒童並沒有得到學校或班主任教師的特別關注,有60%的孩子表示,上學幾年來,老師幾乎沒有來家訪過。此外,所調研的四所小學也幾乎沒有專職的心理教師與辦公機構對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學習、情感予以幫助,這樣的教育盲點所帶來的影響也從孩子們“最希望學校爲你們做的一件事是什麼”一題中得以體現:大多數學生希望學校可以延長電話開放的時間或設立信箱,可以讓自己多跟父母打電話溝通或者收到父母的信;還有學生希望學校能提供專門的心裏輔導教師或教室,能夠有人能聽他們傾訴,不再孤獨。

通過這一系列的數據及支教團調研小組近一年來的實地瞭解,我們認爲當地學校教不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都沒有給予留守兒童特別的關注。然而,在家庭環境無法提供這些孩子們所需要的教育與關愛的現實情況下,這些責任無疑就要落到學校;再者,作爲西部山區的寄宿制學校,教師是與孩子們日常接觸最頻繁的,也是最容易發現問題的,因此,加強學校教育對於留守兒童學習生活的關注度是急需的。

三、留守兒童關愛措施建議

1.籌建留守兒童辦公室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

成立關注留守兒童成長的辦公機構,在關注校內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的同時,要完善留守兒童檔案,記錄監護人、臨時監護人與其父母的情況,準確掌握留守兒童的個人信息,爲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礎。要定時、及時地向其監護人、臨時監護人和外出務工的家長通報學生的成長情況,形成學校爲主、家庭爲輔的教育局面。在留守兒童的教育中,學校、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談,主動關心關愛,主動發現問題,積極開展各類結對幫扶工作,提高留守兒童及其家長對學校及教師的親密信賴度。

2.設立“留守兒童之家”構建全方位的關愛體系

區別於辦公機構的基礎性設施,學校應設立“留守兒童之家”此類真正針對留守兒童開放的關愛場所。從留守兒童的角度出發,建立以愛心投遞、親情熱線爲主的溝通方式,爲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便利,有條件的校舍可安置電腦,按實際需求爲留守兒童提供與父母視頻交流的機會;還應建立健全教師家訪與留守兒童談心制度,真正瞭解孩子們的真實想法與需求,並以此調整關愛措施。此外,要重視臨時監護人的教育、監督工作,儘可能向臨時監護人介紹一下教育孩子的常識,開設一些簡單易懂的培訓,讓他們更瞭解孩子,從而更好地引導、關愛孩子。同時,要充分利用春節等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的“黃金季節”,多與留守兒童家庭溝通交流。

3.將關愛融入日常教育將關愛行爲化作一種習慣

對於每個人來說,家是溫暖的,對於留守兒童來說學校就是他們溫暖的家,老師就是他們對他們全權負責的“父母”。在教育教學工程中,要格外留意留守兒童的情緒變化,要學會默默地予以關愛。可以在班級建設中,增加留守兒童的職責,通過擔任班幹部、課代表增強其自信心與責任感,以此促進其學習、生活的規範性。此外,應當開展豐富的校園活動,一方面能吸引留守兒童興趣,增加校園生活樂趣,更能緩解部分孩子的厭學情緒;另一方面,通過學生自助籌備“六一晚會”等機會,將活動準備期間的任務更多地讓留守兒童們擔當,增加他們與老師、同學間的交流,在交流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留守兒童是敏感的,是需要學校與教師細心去關愛的,只要在日常行爲管理、教育教學過程中將留守兒童作爲一個特殊羣體予以留意,定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總結

支教團調研小組的感悟留守兒童無疑是一支特殊的羣體,我們通過調研不只看到這一羣體內心的孤獨與閉塞,更能看到這一羣體的自立與堅韌。與父母的聚少離多不是他們走向極端的根本原因,他們在生活物質上並不十分匱乏,他們更多是內心世界對愛的一種渴望,這種愛不只是父母可以給予的,他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扮演“父母”的角色。在這其中,學校、教師無疑應當承擔這樣的角色,而作爲來這裏支教的老師,我們也有責任、有義務通過自身的努力,來協助當地學校引導留守兒童們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2

題目:關於留守兒童的社會實踐調查

院系名稱:xxxx

班級:xxx,學生姓名:xxx,學號:xxx,指導老師:xxx

時間:xxx

目錄

一、說明信

1、調查時間、地點

2、調查對象、方法

3、調查目的

4、關鍵詞

二、留守兒童的含義

三、留守兒童的現狀

四、留守兒童的現狀產生的根源

(1)農民工本身來看

(2)從農村家庭認識來看

(3)從農村家長自身來看

五、留守兒童存在的突出問題

(1)安全問題

(2)心理問題

(3)品行問題

(4)學習問題

六、調查體會

七、對策與推薦

關於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調查時間:20xx年暑假期間

調查地點:貴州省普安縣罐子窯鎮崧巋村、新民村、辣子樹村

調查對象:罐子窯鎮部分留守兒童

調查方法:口頭問答、網絡、資料搜索等

調查目的:(1)瞭解留守兒童的概念

(2)瞭解出現這現象的原因並分析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

(3)瞭解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

(4)根據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給出自己的推薦

關鍵詞:留守兒童、教育、生活、做家務、家庭狀況

“留守兒童”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一個長期的、必然的社會問題。由於歷史和現實等諸多原因,“留守兒童”在我國經濟社會結構中處於“弱勢”地位,是一種特殊的羣體。個性是在我鎮,“留守兒童”爲我鎮“打工經濟”的繁榮承擔了很多壓力和職責,有理由得到社會的更多關注、關心和關愛。

一、留守兒童的現狀所謂留守兒童,就是指農村流動人口在戶籍地以外謀生時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戶籍地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羣體,具體是指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分離並留守在農村的少年兒童。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不僅僅成爲我村外出務工農民的後顧之憂,而且給正在成長中的兒童身心健康帶來巨大影響。通常狀況下,在父母外出打工後,農村留守兒童有四種被監護方式。

一是隔輩監護。監護人是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他們是留守兒童的監護主體。他們佔監護者總數的90%左右。他們的年齡大都在60歲以上,這些人絕大多數人文化水平較低,文盲半文盲佔絕大多數。

二是上輩監護。監護的主體是叔叔、嬸嬸,舅舅、舅媽等。這類監護比例不是很大。但是,這種監護方式存在着監護權比較頻繁流動的問題,很不穩定。

三是同輩監護。監護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這類監護者一般是年紀較輕,文化水平也較高,如果有就業信息或機會,他們隨時都會外出打工。所以,該類監護者也存在着監護權不穩定的問題。

四是監護缺失。也就是農村流動父母外出打工後,把監護權交付給了留守兒童自己。這類留守兒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外,還要承擔起農業勞動力的主角,照顧好自家的農田。

二、留守兒童現狀產生的根源

(一)農民工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產生最直接的根源。罐子窯鎮青壯年約有80%以上常年流向各地,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於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務必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構成的壁壘,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的產生。

(二)從農村家庭認識來看,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爲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選取了離開土地,到沿海地區、到城市裏務工謀生。他們期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期望給下一代成長帶給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取前者。

(三)從農村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潛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構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和精力來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在家裏的父親或母親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三、留守兒童存在的突出問題在親情長期缺失的狀態裏,這些孩子已經產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學習等方面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

(一)安全問題留守兒童雖然有必須的監護人,但父母所委託的監護人如長輩家屬、親戚以及代理家長等,由於年齡、經濟、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無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監管。而且他們往往認爲只要讓孩子吃飽穿暖就算盡到了監護職責了,至於其他的事情則是孩子學校的事情。因此在課餘和節假日等老師無法監管的狀況下,留守孩子則成了絕對自由的人,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我們明白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潛力。父母不在身邊,沒有他們直接的關愛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爲某些不法分子的攻擊對象。

(二)心理問題由於留守孩子缺乏與父母溝通交流的機會,存在嚴重的“親情飢渴”,而其他監護人替代不了父母就應要履行的完整的監護職責。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敗、進步、憂鬱、悲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時,沒有自己信賴的長輩能夠傾訴和指導,往往只能自己處理。尤其當他們遭遇挫折時,他們不願意與監護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極端,多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自卑封閉、自暴自棄、缺乏自信,上進心不強。不願意與人交流、性格內向,不開朗。老師找其談話容易掉眼淚。

二是自尊心過強內心較敏感對老師親友等的管教和批評容易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總感覺有人在欺負他,斤斤計較,不合羣。

三是對父母產生怨恨情緒認爲父母爲了賺錢而拋棄了自己,對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遠他們。

(三)品行問題留守兒童一般爲學齡前兒童、小學生、初中生,正處於心理成長的關鍵時刻。如果是由祖父母來隔代撫養教育,往往意味着大多數由文盲半文盲來撫養孩子;而託付親戚照管的,親戚普遍認爲不便過多管教或經常盤問,畢竟不是自己的孩子。所以留守孩子由於長期處於這種狀況中,在行爲習慣上容易發生消極變化,且難以及時得到糾正,有的甚至出現了較爲嚴重的違法亂紀的現象,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四)學習問題那些由祖父母隔代撫養的孩子,由於爺爺奶奶的文化水平較低,無法在學習上得到幫忙和指導。而雙親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樣很難得到父母在學習上的輔導。因爲留在家的父親或母親一個人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和田間工作,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的學習。絕大多數農民工選取背井離鄉外出打工是期望透過自己的努力,讓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讓孩子能有條件上好學,理解學校好的教育,日後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與願違,留守兒童大多數成績中等或中等偏下。當

然一部分留守孩子學習認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過高,孩子學習壓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兒童由於自控力差,無人督促學習,再加上受外界的影響,認爲學習與否都一樣,對學習毫無興趣。

四、調查體會總之此刻農村因爲貧富差距足漸被拉大,年輕人都出去打工去了家裏就只有兒童和老人在家裏,大都數家庭成了留守家庭。一般父母都沒在家裏,孩子的學習成了很大的問題。一般都是和爺爺奶奶在一齊,老一輩的人很多都沒有文化不懂得怎樣教育孩子,本來就不好的教學質量農村,再加上回家裏沒有人監督輔孩子學習,所以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都不太好。

父母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在家裏的學習生活問題,要說是在家裏監督輔導孩子的話,靠在家裏種地的話根本就不能生活下去,要是出去打工的話,自己又不能監督孩子好好學習。這個問題也一向糾結着很多父母,要是帶着孩子出去在外面上學的話,外地的孩子只能上私學,學費生活費有太高,那樣的話父母根本供不起。

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不但學習成了問題,就連素質教育也成了問題,而且越落後的地方越亂,沒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很容易就會學壞。早退、逃課、打架、早戀、抽菸喝酒等等發生在了這些留守兒童身上。爺爺奶奶在家裏根本就不明白自己的孫孫在學校裏幹了什麼。還以爲自己的娃在學校裏很乖呢。還有一部分爺爺奶奶思想很封建,認爲只有一個男孩子,所以十分愛他,到達了溺愛的程度。他想要什麼就給什麼,以至於讓孩子學壞了。學習不行,打架鬥毆卻是把好手。

有一些孩子就是因爲學習不好,家裏的經濟條件又不好,所以有一部分人初中還沒畢業就開始走入社會,開始打工掙錢養家。很多孩子一放學回家就要做家務,不是去討豬草,就是去地裏幹活,小一點的還好一點,做得少一點。年齡稍大的人就要去地裏幹活了,下午讀書回來吃了點冷飯,立刻就跑去地裏,這段時間還不是農忙時節還好一點,再過一段時間秋收了,就忙起來了。回家裏來根本沒多少休息時間,所以他們的作業都是在學校裏的課餘時間久完成了。因爲農村沒有城裏學生那麼多時間,沒有那麼多優越的學習條件。所以他們農忙時節就幫家裏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農閒時就是這跑跑那玩玩,雖然不能像城裏的孩子那樣能夠有很多玩具,沒有那麼多的好玩的東西,但是他們還是能玩的不亦樂乎滿頭大汗的。並且他們覺得很簡單很開心。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和城裏孩子一樣學習,能有屬於自己的單車。回家裏不用做那麼多的農活,能和自己的爸爸媽媽在一齊。

留守兒童最開心的時候不是豐收的時候,也不是考試考了高分,能讓他們同都開心的時候那就是自己的爸爸媽媽回家來了,但一般在外的父母只有過年的時候纔回家來,所以他們最期盼的就是寒假的到來,不但能夠放假在家裏,而且還能和爸媽在一齊。

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成了此刻農村一個嚴重的問題,留守兒童雖然越來越受社會的關注,但是解決的僅僅是他們的溫飽,並沒有真真的解決他們的學習生活問題。

每次去訪問留守兒童我眼睛總是紅紅的,每次的訪問都能夠說是伴着淚水進行的。試問那個孩子不期望能和自己的爸媽在一齊生活呢?試問有那個父母不期望自己的孩子像城裏的孩子一樣能好好學習,能開開心心的,不用擔心錢的問題呢?有那個爺爺奶奶不疼自己的孫孫呢?

五、對策與推薦留守學生是當前的一個社會問題,全社會都要關心、關愛留守學生,關注留守學生問題,學校更就應站在對學生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政治高度,紮實解決好留守學生問題,爲社會培養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學校有義不容辭的職責,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學生健康發展的工作思路,對他們要嚴慈相濟,使留守學生享受到同其他學生一樣的教育和關愛,利用“留守”這一資源,教育留守學生學會自理、自立、自強,自律,鍛鍊他們的意志,培養堅韌、獨立的個性,構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們健康的茁壯的成長。

第一,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增強學校和教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愛。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兒童的摸底工作,將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現記入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狀況,構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職責,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第二,爲留守兒童溝通帶給方便。在學校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爲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帶給方便,並使外出務工家長可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繫瞭解子女學習狀況;設立心理健康諮詢室,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忙“留守兒童”解決心理上的困惑。

第三,廣泛開展有助於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各類活動。如親子活動等,加強家長與兒童之間、兒童與兒童之間的交流互動,引導兒童互助互愛,讓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來自羣衆的溫暖。推行寄宿制管理,對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監護的留守兒童,可動員家長將其轉入學校寄宿,由專門教師負責其飲食起居生活。實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着相似的經歷,對他進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喚起孩子的自信,而且能激發學習熱情,增強羣衆歸屬感。

第四,相關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工、青、婦羣衆組織要充分發揮協調、維護、教育和服務職能,大力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宣傳教育,協調推動有關部門出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相關政策和規定,不斷優化農村留守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社會環境。着力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要認真履行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的職責,大力發展農村社區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家長學校等家教服務網絡,進一步規範農村家長學校的建設和管理,改善教學方法,創新活動載體,組織編寫適合留守兒童家長及監護人特點的家庭教育輔導材料,培訓一批家庭教育骨幹,開展多種形式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引導留守兒童外出務工父母和監護人改變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真正承擔起教養孩子的職責和義務。

第五、父母是法代替的,既然家庭狀況無法改變,那麼國家就就應縮小城鄉差距,保障農民工的權益,公平對待農民工及其子女,改變戶籍制度,撤銷昂貴的借讀費,保障農村孩子有公平的受教育權,這樣孩子就能夠和父母一齊進城;

第六、老師要更加註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讓自己的言行傷害到敏感的留守孩子們,對學習成績差的孩子多加關注,多加鼓勵吧,不忽視他們,不歧視他們。學校也要和家長常持續聯繫;第七、規範縣鎮上的遊戲機廳和網吧,嚴禁未成年人進入。總之,大家共同努力,爲留守孩子創造一片藍天,營造良好的環境,讓他們搏擊長空,勇敢飛翔,讓他們無論在哪裏,都自信的昂起頭,勇敢地表現自己。期盼更多的人加入關注留守兒童的隊伍中來,爲他們帶去愛。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3

XX縣是一個五山一水四分田的農業縣,全縣總人口40.7萬人,農業人口約佔75.4%。全縣在外務工人口爲43043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達7317人,留守兒童數量相對較大。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不僅僅成爲外出務工農民的後顧之憂,而且給正在成長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帶來巨大影響。爲全面瞭解XX縣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20xx年以來,XX縣婦聯對全縣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及監護狀況先後兩次做了調查,一是對勞務輸出量較大的鄉鎮下發了調查問卷,二是對全縣267所中小學及幼兒園全面普查。普查結果顯示:全縣留守兒童共計9545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約7317名,部分中小學留守兒童已超過在校生總數的50%;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無助、學業失控、道德失範、心裏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時照顧等困難和問題,結合此次調查,現將"留守兒童"的有關狀況報告如下:

一、總體現狀

1.留守兒童分佈廣泛。在這次調查中,在我縣45740名兒童中,有7317名農村留守兒童,佔16%,其中女童有3624名。單親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4643名,佔留守兒童的63%;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2674名,佔留守兒童的37%;隨父母進城生活的流動兒童有783名。爲了增收致富,外出務工農民越來越多,隨之留守兒童的數量也逐年增加。

2.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單親監護或是隔代監護。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63%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49%以上是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及撫養孩子。其中有31%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地打工,其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3%被託付給親友,3%在校寄宿。

3.留守兒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70%的留守兒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約80%的孩子能按時完成作業,生活自理潛力較強,70%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成績優秀的較少。

4.留守兒童行爲習慣欠佳。在受調查的留守兒童中,行爲習慣好的佔35%,中等佔55%,其中,說謊、打架、好吃懶做、沉迷於遊戲、網絡,抽菸、喝酒、拉幫結派、參與盜竊、搶劫現象的佔10%。

二、存在的問題

由於家長長期在外務工,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於家務與農活,與孩子溝通、交流較少,疏於對孩子的關愛,更談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行爲乃至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較同齡兒童要多。

1.學習成績一般。由於臨時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潛力輔導孩子學習,或沒有這個意識,重養輕教,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個性是父母雙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親人照看,大部分重監護輕教育,甚至對留守兒童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加之兒童本身自控潛力較差,無法抵制現代社會中不良誘惑,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調查中我們發現,全縣7317名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的不足10%,70%以上成績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狀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半數以上,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生活沒有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潛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沒有精力監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

3.性格發展不健全。臨時監護人一般只管吃穿,不願管理教育或者不善於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養成任性、放縱、隨意的性格。中小學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與認識,與此相關的也帶來了一些煩惱與衝突。他們沒有傾訴的渠道,監護人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使得留守兒童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在從嬰幼兒期到兒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構成過程中,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構成因素。由於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靈孤獨、情感淡漠,親子關係發生了消極變化,這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將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另外,在缺乏父母關愛和正常家庭氛圍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缺乏主動性,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安全的憂慮,從更深層次來看,反映了留守兒童內心的壓力。

三、構成的因素

由於我縣留守兒童存在的量大,涉及的面廣,近而在開展的留守兒童的工作中還有必須的難度,需要社會多方面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我們縣對留守兒童工作做了必須的努力,認爲留守兒童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原因。流動人口的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於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務必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構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羣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資料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產生。

2.家庭原因。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爲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裏務工謀生。他們期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期望給下一代成長帶給更充裕的經濟支持。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取前者。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導致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即: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同時,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潛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構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留在家裏的父親或母親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3.教學原因。由於教育資料、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加之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忙與疏導,需要透過教師、透過羣衆的溫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構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而這些教育資料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展這一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四、對策及推薦

1.加大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問題,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爲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農村社區建設,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要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發展農村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貫徹落實政策,確保農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學。夫妻雙方都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流入地就近入學,是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基本措施。根據20xx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教育主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以流入地爲主和公辦學校爲主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的“兩爲主方針”,學校要盡力就近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並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爲流動兒童理解教育創造條件,不斷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

3.完善學校教育,構建學校監督網絡。對於農村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羣體,學校除了知識的傳授和學業的管理外,要給他們更多的心靈關懷。建立留守兒童專門檔案,更多的瞭解他們的家庭狀況、心裏狀況,關注他們的成長變化。20xx年,縣婦聯在教育部門的配合下,首先以XX縣第四中學爲例,建立了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示範家長學校,就是讓這部分學生住校,教師給予他們特殊的關愛,以多種方式瞭解孩子的思想動態,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的消極影響。此刻該學校有留守班級3個,近160名學生。

4.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婦聯組織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級婦聯要充分發揮協調、維護、教育和服務的職能及在家庭中的工作優勢,大力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宣傳教育,不斷優化農村留守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社會環境。要認真履行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的職責,着力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大力發展農村和社區家庭教育指導委員會、家長學校等家教服務網絡,進一步規範農村家長學校的建設和管理,改善教學方法,創新活動載體,開展多種形式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加強對外出務工父母和留守兒童監護人的教育引導,真正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職責和義務。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4

活動參加者:黃波

活動時間:20xx年3月29號-5月31號

活動地點:息烽縣

近年來,隨着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規模的不斷擴大,勞務經濟已成爲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但由於種、種原因,許多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留在農村,由此產生了一批特殊羣體,即“留守兒童”。現將此次實踐活動的有關狀況報告如下:

一、農村留守兒童現狀

(一)基本狀況

縣統計局採取分層抽樣、整羣抽樣、全面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在全縣14個鎮共抽取42個村民小組,調查時點爲20xx年3月20日。彙總結果顯示:4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9630人,勞動力4966人。20xx年外出務工人員總數爲1336人,比去年同期減少29人,減少2、12%。據此推算,20xx年全縣外出務工人員爲134779人,比去年同期減少2926人。在留守兒童中,由父母一方照顧的有23121人,佔留守兒童的68、4%,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顧的有10596人,佔留守兒童的25、5%,其他親人照顧的有2138人,佔留守兒童的5%,獨立生活的有44人,佔留守兒童的1、1%。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育狀況令人堪憂。14個鄉鎮的調查結果顯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和學習均存在這樣的問題,即由於父母長期在外,監護人的文化水平較低,對孩子教育幫忙不夠。調查中發現,83%以上的監護人沒有參加過家長會,13%的監護人偶爾輔導孩子學習,僅有10%的監護人和老師聯繫。從而致使部分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時好時壞,對學習缺乏熱情和進取心,甚至有的厭學、輟學,成爲老師眼中的“雙差生”和“問題兒”。

2、性格行爲存在缺陷。由於正常的家庭心理環境的缺失、農村教育環境的不理想以及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和滲透,使得留守兒童構成了典型的個性特徵和行爲缺陷。集中表現爲:任性、鬱悶、敏感、不安、膽怯等。祖輩的溺愛,造成留守兒童我行我素、固執倔強、情緒波動大、愛發脾氣等不良性格。在學校常常表現的不合羣、易嫉妒、叛逆心理嚴重,不能與老師和同學和平共處。而且由於留守兒童處於身心發展的轉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適當的約束和科學的引導,使其極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誘惑和影響,很多兒童由於無人管理或管理不當而與社會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齊,養成了不良的行爲習慣,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遵紀守法表現較好的佔17%,一般的佔65%,差的佔18%。

3、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面臨拐騙、打架、鬥毆、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隱患。由於學校與家庭之間安全紐帶銜接不上,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留守兒童年幼無知,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範防護潛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安全事件時有發生。

4、政府、社會關注不夠。留守兒童在成長期需要家庭、社會的關愛和引導。目前他們尚處於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階段,缺乏對社會生活事物的準確決定,沒有父母在身邊交流、教育和疏導,讓他們面臨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目前社會上對留守兒童的關注不夠,未構成有效的管理機制。調研發現,教育、民政、關工委、團委、婦聯等部門雖採取了必須的措施,開展了一些關愛工作,但覆蓋面還是很小。如:學校尚未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村委會也沒設立外出務工人員花名冊,相關部門對留守兒童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也尚未進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三)問題產生的原因

1、社會原因。城鄉流動人口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於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需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構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羣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資料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產生。

2、家庭原因。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爲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裏務工謀生。他們期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期望給下一代成長帶給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取前者。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導致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即: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同時,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潛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構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和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而留在家的父親或母親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3、學校原因。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置與留守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忙與疏導,需要透過教師、透過羣衆的溫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構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老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這些教育資料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展這一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二、對策和推薦

1、從社會職能上,要進一步構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格局。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切實擔負起職責。一是要提高認識,把留守兒童教育成長問題納入政府議事日程,加強領導,構成多部門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機制。二是要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研究,制定有利於留守兒童教育成長的政策,儘快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兒童合法權利。三是要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加強新聞宣傳,加強社會各界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引起全社會重視,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解決。四是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作用。宣傳部和精神禮貌辦要加大力度,引導和教育人們提高關愛留守兒童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引導和教育外出務工家長轉變家庭教育理念,強化監管職責;教育部門要構成教育保護合力,出臺相應的關愛和保護政策與措施,加強監督和檢查,強化學校對留守兒童的監管和教育力度;公安部門要加大對侵犯留守兒童合法權益行爲的打擊,淨化留守兒童的生活和教育環境;司法部門要深入基層開展法律宣傳和諮詢活動,增強留守兒童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民政部門要關心貧困留守兒童的生活,把貧困留守兒童列入救濟對象;關工委、共青團、婦聯等組織要從各自的工作實際出發,在向留守兒童開展獻愛心及“一對一

”幫扶、“手拉手”活動的基礎上,透過創辦留守兒童家長示範學校、代養人家長學校,開展志願者服務、結對子互幫、親情熱線等活動,把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落到實處。五是要發揮基層組織作用,村委會應儘快做好留守兒童檔案的建設工作,對於那些生活較困難和問題突出的留守兒童要個性關注,由村支部負責,統籌鄉村學校的老師、村婦代會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團員等各方面力量,給予留守兒童“一對一”的個性關懷,組織他們開展有益的羣衆活動,培養他們的羣衆主義精神和良好的行爲習慣。

2、從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變家長的外出務工方式和教育溝通方式。從調查資料能夠看出,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的影響較大,但如果一人在家,則影響相對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打工時,如果沒有可靠監護人,最好留一個在家,持續家庭教育的存在甚至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則要改變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隔太久,原則上最好做到每個星期交流一次。在溝通資料上,不能只談生活,就應全面瞭解其心理、身體、學習等方面的綜合狀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在溝通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繫外,還能夠用書信的方式,這對於孩子的情感發展十分有幫忙。另外還要與孩子的班主任、監護人持續經常性的聯繫,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和辦法,做到掙錢與教育子女兩不誤。

3、從教育體系上,要重點加強農村中小學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一是在留守兒童較多的農村地區,試辦寄宿制學校。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寄宿學校的投入和建設力度,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爲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帶給完整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帶給住宿便利。二是學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留守兒童的影響構成合力。三是建立留守兒童跟蹤管理檔案。學校要對留守兒童登記備案,分類區別對待,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學校老師要經常與家長(監護人)聯繫,瞭解孩子在家的狀況,以便及時幫忙留守學生,並經常組織留守兒童參與文體娛樂活動,充實業餘生活,多與他們溝通交流,慰籍他們殘缺的感情。四是在課程上大膽創新,在爲所有兒童帶給良好的知識教育的同時,也要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尤其是對生活在特殊狀態下的留守兒童,更要在課程教學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強化留守兒童自尊、自立,幫忙他們知法、守法。有條件的學校還能夠成立心理諮詢室,專設心理老師,共同對兒童的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爲留守兒童排憂解難,幫忙他們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5

——留守兒童情況調查分析及對策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是目前全社會關注的一大問題。爲了全面瞭解開發區留守兒童家庭生活、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通過問卷調查、走訪座談等形式,對開發區(園區)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進行了摸底、調查。

一、基本情況

開發區隨着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入),留守兒童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羣體,在特殊時期這一羣體的生存和權益保護狀況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1、開發區(城南學校施教區)現有留守兒童256名。調查顯示,有31.3%的屬父母外出務工,一個星期左右與孩子聯繫一次,36.5%的半個月或一個月與孩子聯繫一次,和孩子見面的多爲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由於父母常年在外,長期和孩子分離,對孩子缺少關愛,缺乏交流溝通,導致親情缺失,監護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兒童軟弱無助,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2、留守兒童家庭生活環境情況。從總體情況看,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多數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親屬。其中78%的留守兒童隨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0%的留守兒童與其他親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兒童由老師或其他人擔當監護人,隔代撫養情況較爲普遍。

3、留守兒童學習情況。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多數處於中下游,成績優秀的較少。學齡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佔15.9%;學習良好,佔35.9%;學習成績一般,佔43.7%;學習成績較差佔4.4%。其中,有72.6%的留守兒童在學習上遇到困難需要輔導時首選的是老師,單獨選擇監護人或哥哥姐姐輔導的僅佔18.7%。

4、留守兒童心理情況。從調查看,大多數孩子性格內心、孤僻、倔強、與人交往少。在不開心時,都會出現一些 “想早點長大獨立”, “想讓父母安慰自己”,“覺得沒有人關心自己”,“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別人” 超長的想法;有些還甚至想離家出走,多爲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兒童渴望父母的關懷與社會的關注,希望多與父母進行心靈的溝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視、孤獨無助、悲觀寂寞。

5、家庭教育情況。在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監護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學文化程度及文盲的佔到60%。監護人教育孩子的知識來源於自己摸索的佔49.5%,從長輩那裏學來的佔33%,而通過專門的家庭教育培訓班或家長學校學習的僅佔3%。近30%的監護人很少或從不主動與孩子聊天,關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學習,其次是生活情況,過問孩子情緒問題的只佔13%。

二、存在問題

兒童時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長身體、培養健康心理的關鍵時期,他們不但要接受學校的教育,還要接受社會的關愛,更要沐浴在父母親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最需要父母關愛,遠離了父母,由其他人代爲監護,使這些兒童的受教育狀況、健康成長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1、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多半以上,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忙於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無精力監護孩子。因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負擔,危害社會。

2、家庭學校溝通不夠。由於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尤其是祖輩監護人,很少甚至從不主動與孩子的老師聯繫或參加家長會,缺乏與學校的溝通,也不過問孩子在學校的行爲及學習情況,加之學校老師缺少對孩子的家訪,有的孩子抓住這個空檔,在學校欺騙老師,在家裏又矇騙監護人,雙方無法瞭解學生的真實情況,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能實現有效對接。使留守兒童的思想品德和學習得不到發展而走向消極的一面。

3、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近年來,雖然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在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中做了大量紮實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農村家庭教育特別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仍然是一個薄弱環節。如農村家庭教育網絡不健全、已有家長學校作用發揮不夠好、有關領導和部門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重視不夠、缺少有針對性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培訓活動等,加上有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監護人尤其是祖輩監護人,不注重學習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使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面臨着諸多困難和問題。

三、工作策略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根據園區內外來務工人員多,留守兒童多的特點,學校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爲學校爲推動新農村建設,爲開發區社會、經濟建設作貢獻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對無人照看和學習、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到學校寄宿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近期將利用市局支持資金對學生食堂、宿舍進行改造,爲寄宿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弟)創造更加優美的成長環境。

2、切實執行規定政策,確保外來農民工子女就近入學。對外來無務工子女學校盡力接收其入學,並按學區內學生對待,一視同仁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爲留守兒童接受同等教育創造條件。

3、加強溝通交流,形成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互動網絡,對所有留守兒童(外來學生)逐個建立學習、生活檔案,摸清留守兒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兒童父母定時(不定時)聯繫,定期召開留守學生及其監護人座談會,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或監護人的交流與溝通,及時通報學生在校學習表現情況,讓監護人及時瞭解留守兒童在校情況,並及時向學校反映回家後的思想狀況和行爲習慣,使學校和監護人能有效的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

4、學校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學校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學校以工會牽頭,組成以黨支部、團隊、班級等組織爲主的關愛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弟成長的組織網絡,協調、維護、教育和服務留守兒童關愛工作,大力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協調有關部門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入學、困難學生補助等實際問題,不斷優化留守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環境。着力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開展的研究,認真履行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的職責,大力發展家長學校等家教服務網絡,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活動載體,開展多種形式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引導留守兒童外出務工父母和監護人改變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真正承擔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使社會真正和諧。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6

徐莊鎮教育委員會位於魯南“板栗之鄉”——徐莊鎮政府駐地,該鎮環境優美,資源豐富,民風醇厚, 文化沉澱深厚。轄區現有1所國辦初級中學--棗莊三十四中;中心幼兒園1處;13所完全小學;在校生5186人;教職工336人。

一、 留守兒童的分佈範圍與基本現狀

目前,徐莊鎮有留守兒童745人,主要分佈在經濟條件相對落後的村莊和偏遠山村,其中男403人,女342人;初中生187人,小學生558人。

從全鎮實際來看,表明留守兒童存在的社會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學習成績普遍較差。調研統計顯示,大部分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中等偏下,其中60%的小學生成績較差,30%的小學生成績很差;分析原因,一是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部分農民潛意識裏認爲,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機率不大,對孩子的學習總體期望值較低。二是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少。從全鎮情況來看,有90%的留守兒童和爺爺奶奶等祖輩生活在一起。這些老人普遍年齡大,身體差,文盲比例較高,不但在學習

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而且由於隔代監護,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加之他們還要承擔

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

其次是對留守兒童生活上關心不夠,並由此引發性格缺陷。一是由於外出務工的父母打工地以臨沂、天津、上海、蘇州等地,常年在外奔波,與留守子女聯繫不夠,對於孩子的成長缺乏關注和指導。二是臨時監護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監護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飽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認爲只要孩子平安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有所交代了,而對於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壞、行爲習慣養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卻很少關注,任其發展,助長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蠻橫、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爲中心等極端性格。

二、留守兒童關愛工作存在的問題

雖然做了很多工作,但留守兒童問題還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薄弱環節。原因之一留守兒童人多面廣,外出務工人員多的地方往往是欠發達地區,政府財力薄弱,單純靠地方政府拿出很多錢來解決這個問題難度很大。另外製度上也有缺失。根據《義務教育法》,我國義務教育實行戶籍所在地就近入學的原則,適齡兒童少年只有在其戶籍所在地才能享受國家所規定的義務教育。外出務工者如果帶孩子進城就讀,必須繳納較高的借讀費和學雜費。無力負擔的農民工只好把孩子送回農村,這在客觀上促進了更多留守兒童的產生。

根據全鎮留守兒童現狀的實踐,我們認爲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必須建立健全全社會齊抓共管機制。利用媒體來加強社會各界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關注,調動全社會力量。同時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重要作用。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學、扶貧助困、公共衛生、法制宣傳、預防犯罪、權益保護等諸多領域,紮實地開展工作,逐步形成政府領導,各職能部門各

負其責,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體系。 從根本上來說,還是要發展鎮域經濟,就地消化或就近轉移農村勞動力。改善投資環境,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增加農村就業機會,使部分農民能在本鎮或本區、本市務工就業,不斷縮短務工農民回家週期。

三、留守兒童工作下一步的打算

爲解決留守兒童問題,進一步做好全鎮留守兒童關愛工作,今後鎮教委將積極探索關愛工作新機制,充分運用學校、政府和社會資源,形成由關工委、婦聯、共青團、公安等部門參與,加強對“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逐步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1、營造關愛留守兒童的濃厚氛圍,樹立關愛留守兒童典型。 通過發放宣傳單、開設宣傳專欄和進村入戶訪談等形式,廣泛宣傳有關孩子教育方式、方法等家教知識,提醒家長應特別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常跟孩子溝通交流,及時掌握孩子的發展動態。

2、建立健全關愛留守兒童工作制度。

在全鎮農村學校建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制度,建立學校(班主任)和家長熱線電話聯繫制度,家長和“留守兒童”熱線電話聯繫制度。

3、在各校設立學校“心理諮詢室”。“心理諮詢室”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通過舉辦一些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等,增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7

一.調查問題

本次我們所調查的課題是留守兒童的親子關係探析,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留守兒童這一羣體,但是大多數值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狀況,我們從親子關係的角度出發,給留守兒童內心情感的探析,從而能從內在情感方面給予留守兒童足夠的幫助。留守兒童正處於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父母長時間的不在身邊,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同時還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髮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改善留守兒童與父母的親子關係可以彌補他們親情、心理健康方面的缺失,能夠讓他們更好的成長。

二.調查結果

我們發現父母回家頻率較低的孩子相於其他非留守兒童更容易產生以下四種不良心理:其一,是性格柔弱內向,父母常時間的不回家,讓關愛嚴重缺失,儘管有些是爺爺奶奶或親朋監管,但畢竟是與父母親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煩就會感覺柔弱無助。其二,是自卑心理障礙,我們所調查的孩子年齡大多集中在8至12歲,很顯然這個階段的孩子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強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好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 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上不求上進。其三,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孩子因爲缺乏保護而總覺得別人會欺負他,一點小事就會計較當真,與人交流時充滿警惕甚至是敵意。對老師,臨時監護人的管教有比較強的逆反心理。其四,怨恨父母,少數孩子不理解父母,認爲家裏窮,父母沒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產生怨恨情緒,有的孩子在父母一年難得回來一次時,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喜歡父母和父母親近,反而是父母回家後疏遠父母,和父母產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無情,對自己的不關心。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與臨時監護人關係好的孩子,性格活潑開朗願意與人交流,幫助家裏人做家務,對於父母在外工作也是相當的理解,在學校裏和老師同學的關係良好,有較多的朋友,經常參加學校的課餘活動。而與其相反的孩子,在家幾乎找不到安全感,心裏常常覺得自己是無用的不受人喜愛,常常跟監護人關係差常常與他們發生爭吵,跟父母的關係也較爲一般,不願多與人交流。這個在我們訪談的過程中可以很清楚的瞭解到,他對我們的到來充滿了不安全感,回答我們的問時也只有短短的一個字。因此我們可以清楚的瞭解到,孩子與監護人關係的好壞對親子關係有很深的影響。

三.問題分析

我們瞭解到多數留守兒童與外出父母的通話時間在十分鐘之內,佔53.5%。而且不到一分鐘的竟也佔到了12.5%,而三十分鐘以上的通話時間比率佔10%。爲什麼父母與孩子的電話溝通時間比我們想象中短那麼多。原因有以下得知,對於農村家庭,特別是貧困山區裏的家庭,經濟收入都是來之不易的,他們的每日每月花費都是計劃好的,在花費上特別珍惜,他們會盡量縮短通話時間,節省通話費用。另外,在外打工的父母平日工作繁忙,很難抽空給家裏打個電話,一般只有碰到節假日時纔會和家裏人通電話。

四.問題建議

針對父母、臨時監護人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我們分別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建議,但由於調查時間、調查對象等衆多條件存在一定的侷限性,且調查經驗不足,因此這些建議僅作參考,具體內容如下

(一)對父母的建議

1、慎重選擇。父母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後行,父母適當增加歸家頻率,如果條件允許,假期可以接孩子可以去父母身邊。

2、定期“溫馨對話”,拓寬聊天內容。在外打工的父母,要及時瞭解子女的近況,一方面利用書信或電話定期與孩子進行時不時的交流溝通,時間最好控制在一個星期一至兩次,通話時間最好在十分鐘左右,同時改善談話內容,聊天內容可以多元化,包括學習、生活、品德,走出傳統的只聊學習、物質需求這兩個方面。

3、加強親子互動。父母外出打工歸家後應該利用更多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這其中可以包括:父母和孩子一起逛街、一起看電視、陪孩子一起看書做作業,帶孩子出去玩、跟孩子聊聊外面的世界、在睡前給孩子將故事等等。讓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距離不斷縮近,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心。

4、加強與監護人的聯繫。在外時,瞭解孩子在家的狀況;歸家時,得知孩子的生活習慣喜好,使之與孩子交流時減少障礙。

(二)對監護人的建議

1、加強與學校的聯繫。首先,監護人要定期與班主任老師通過電話、見面等方式多做溝通,充分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等各方面情況;其次,要對孩子的學習內容有所瞭解,能夠在學習生活上幫助到孩子;最後,要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相關活動,不要讓孩子感受到與父母在身邊的孩子有所區別,從而產生心理陰影。

2、多關心孩子,能夠讓孩子訴說心理話。對孩子的任何反常現象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解決,不讓其影響孩子正常生活和健康成長。

3、對監護人進行教育引導,讓其知道自己對留守兒童的重要性,改善部分傳統觀念,例如:重男輕女;認爲孩子只要交給學校老師管理就好等。

(三)對留守兒童的建議

1、提高認知能力,理解父母。建議留守兒童多看些有益書籍,並從中獲得豐富的課外知識,拓寬自己的視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理解父母在外工作的不容易,能夠自己努力提升自我,爲父母減輕壓力。

2、學會自我鼓勵,提升自信。從生活中找到自信,努力發現自己的優缺點,多參與課外活動,並從活動中找到自我認可感,從而鼓勵自我,提升自己的信心。

3、拓寬自我交際範圍,主動和他人交流。交際範圍要不僅僅侷限於自己的家庭和班級裏,通過課外活動,多和其他朋友交流,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在和其他朋友的交流中獲得快樂。

(四)對學校的建議

1、設置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全面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挖掘孩子的潛能。開展孩子最感興趣的課堂既可以豐富孩子們的課餘生活,又可以讓孩子們成爲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青少年。有了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孩子們對父母的依賴會有所減少,這對留守兒童的成長是極爲有利的。

2、開展心理諮詢活動。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課,建立心理諮詢輔導站。特別是班主任要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與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交流,及時排除他們心理上存在的問題。

3、試行“託管”制度。即要求每個“留守學生”找一個自己熟悉而又信任的老師作爲託管人。託管老師可以是班主任、任課老師,也可以是學校職工。建立託管關係後託管教師就是留守學生的包保責任人,託管老師每週與“留守學生”至少進行一次交心談心,瞭解其思想、學習、交友及生活等情況,學校每月定期召集託管老師、班主任老師交流情況,有針對性地指導工作。每學期末要安排一次託管老師與“留守學生”家人見面會,以加強聯繫,形成教育合力。

(五)對社會的建議

1、政府和社會舉辦關愛留守兒童的公益活動,如“愛心教師”評比、“愛心救助”、“愛心媽媽”評選等活動,以便更加深入的關心留守兒童,並及時爲他們解決問題。

2、呼籲更多的大學生來到留守兒童身邊,積極來到農村支教,給他們注入最新、最熱、最鮮活的血液,給他們帶來最真、最實、最寶貴的幫助。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8

本課題的“農村留守兒童”主要指農民工子女,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工作,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父母外出打工後,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農村)或父母早出晚歸打臨工而無法照顧的兒童,他們被稱爲留守兒童。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以及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本課題以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爲調查對象,深入淺出地分析、研究、思考,探討並加深了對農民工子女的心理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等認識。

一、調查說明

(一)調查目的

目前,社會上最廣泛關注的就是關於“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瞭解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存在的原因及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和學習狀況,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情況的調查,對問題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

(二)調查內容

1.開展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教學活動。

2.爲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做心理輔導。

3.調查活動。①調查留守兒童的生活情況,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②調查留守兒童的教育情況。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③調查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④留守兒童的心事調查。

(三)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法:我們設計了一份《農村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研究》調查問卷,請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對問卷中的問題進行不記名選擇與作答。我們發放調查問卷共300份,收回240份,回收率爲80%。我們的問卷共設有50道題.調研結果顯示,受調研活動的男女比例爲52:48。從調查人羣的年齡角度看,在10歲以下的人佔30%,10歲以上佔70%。

2.訪談法:通過面對面的交談,來收集各個層次的人對留守兒童問題的看法和意見。

二、情況彙總

1.父母的工作問題。在被調查者中,“父母都出去打工了”的佔70%,“父親出去打工”的佔15%,“母親出去打工”的佔10%;“在縣城內打工”的佔15%“跨縣、跨市打工”的佔25%,“跨省打工”的佔60%。

2.監管照顧問題。在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監護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學文化程度及文盲的佔到60%。監護人教育孩子的知識來源於自己摸索的佔49.5%,從長輩那裏學來的佔33%,而通過專門的家庭教育培訓班或家長學校學習的僅佔3%。近30%的監護人很少或從不主動與孩子聊天,關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學習,其次是生活情況,過問孩子情緒問題的只佔13%。監護人的不重視,大多數的老師也認爲留守兒童大都是“雙差生”、“問題生”,缺乏正確的引導,是許多留守兒童養成諸多不好的習慣,嚴重的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在被調查者中,“你的父母不在你身邊時,你和誰生活在一起?”,60%的被調查者與“(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20%的被調查者與“親戚”生活在一起,18%的被調查者與“其他人”生活在一起,2%的被調查者則“自己住”。

3.心理態度問題。大多數留守兒童性格內向、孤僻、倔強、與人交往少。在不開心時,都會出現一些“想早點長大獨立”,“想讓父母安慰自己”,“覺得沒有人關心自己”,“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別人”超長的想法;有些還甚至想離家出走,多爲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兒童渴望父母的關懷與社會的關注,希望多與父母進行心靈的溝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視、孤獨無助、悲觀寂寞。因此,有相當一部分的留守兒童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獨感和失落感的傾向,不願與其他同學和小朋友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調查顯示,相當一部分的同學心理狀態不佳。在被調查者中,“你是否擔心父母在外打工會出事?”,其中,“很擔心”的佔33%,“有點擔心”的佔46%,“不擔心”的佔19%;“你是否覺得自己很棒、很優秀?”,“我很棒,我做的很好”的佔33%,“我做的很一般”的佔54%,“我做的比很多人差”的佔11%,其餘2%的被調查者則稱“我做什麼都不成功”。

4.學習問題。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多數處於中下游,成績優秀的較少。學齡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佔15.9%;學習良好,佔35.9%;學習成績一般,佔43.7%;學習成績較差佔4.4%。其中,有72.6%的留守兒童在學習上遇到困難需要輔導時首選的是老師,單獨選擇監護人或哥哥姐姐輔導的僅佔18.7%。對於“你對學習的態度如何?”這一問題,“聽老師話,十分刻苦”的佔21%,“聽老師話,比較刻苦”的佔45%,“一般,不愛聽老師話”的佔28%,“不努力,不愛聽老師話”的佔6%。“有沒有在課後複習知識?如果沒有,是什麼原因呢?”,“經常複習”的佔31%,“很少複習,沒時間”的佔19%,“偶爾複習,想不起來”的佔36%,“很少複習,不喜歡”的佔13%。

5.人際關係問題。“在學校裏的朋友多嗎?”,回答“很多”的佔41%,“不是很多”的佔47%,“很少”的佔11%,“沒有”的佔1%。對於“你是否喜歡呆在角落,害怕陌生人?”這一問題,回答“喜歡,害怕”的佔15%,“喜歡,不害怕”的佔37%,“不喜歡,害怕”的佔9%,“不喜歡,不害怕”的佔39%。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9

留守兒童這一羣體,隨着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加而不斷壯大,已經形成了一個需要予以高度重視的特殊羣體。如何教育好、管理好留守兒童,已成爲學校和社會各界共同探討的問題。近期,我們通過座談、走訪等方式,對××市農村留守兒童情況進行了專題調查。

據調查統計,××市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共28765人,佔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28.5%。從父母外出打工情況來看,父母一方外出的有9426人,父母雙方外出的有19339人;從學生就讀情況來看,在小學就讀的有20352人,在初中就讀的有8413人;從學生寄宿情況來看,在校寄宿的有10094人,非在校寄宿的有18671人;從年齡結構來看,6-11週歲的學生有16504人,12-14週歲的學生有7513人,15週歲及以上的學生有4709人。

通過調查留守兒童,走訪他們所在的學校、家庭,瞭解到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學習成績不夠好。留守兒童對學習缺乏熱情,進取心、主動性不強,學習目的不明確,甚至有明顯的厭學情緒,遲到、早退、逃學、輟學現象時有發生,導致成績一般或較差。

——性格發展不健全。留守兒童內心封閉、情感淡薄、性情浮躁、情緒消極、寡言少語,甚至存在抑鬱自卑、自暴自棄、憤世嫉俗等心理障礙,部分留守兒童或養成了嬌氣任性、放縱隨意的不良性格,或養成了亂花錢、擺闊氣的不良習慣。

——道德行爲存危機。留守兒童是非觀念淡薄,思想道德滑坡,榮辱意識差,目無尊長,待人不誠實;部分留守兒童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偏離了正確方向,甚至存在金錢主義、享樂主義思想,模仿成年人抽菸喝酒、拉幫結派、打架鬥毆、敲詐勒索等。

究其原因,主要有:

1、家庭自身因素。一是代理監護人監督責任意識不強。代理監護人認爲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應該對孩子更多的愛,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否則會使孩子產生對抗心理,結果導致寵愛、溺愛。二是代理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代理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自身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科學的教育理念,不能在學習、心理上給予幫助和指導。三是父母的親情關係淡化。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平常只給孩子寄幾件新衣服,買些好吃的,很少給家裏打電話、寫信、與孩子進行親情和思想上的溝通,忽視了孩子的思想道德、行爲習慣等方面的教育。

2、學校因素。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教師、集體的溫暖,以因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學校教育觀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管理機制等多方面的制約,學校和教師往往力不從心。

3、社會及其他因素。一方面,文化市場的開放,各種先進的文化傳播手段的投入使用;另一方面,學校、家庭、社會監管不到位,加之留守兒童的自律能力較弱,導致留守兒童無法抵擋外界的誘惑。例如:有些娛樂場所、網吧等違反國家規定,接納未成年人的現象還未能得到有效制止。

此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和管理工作機制不夠完善,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嚴重匱乏,外出務工人員的教育培訓工作不到位,社會公衆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和責任意識不強等等,也是導致留守兒童產生種種問題的原因。

留守兒童的教育不僅關係到他們自身的健康成長,也關係到農村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關愛留守兒童,保障他們健康成長,應該成爲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認識,成爲全社會協調配合的綜合工程。

(一)從家庭教育方面來看,要着力創設溫馨的家庭環境

家庭是兒童成長的重要陣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其言行往往是孩子學習模仿的對象,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家庭應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員,應儘量創造條件,彌補家庭教育缺失對其留守兒童造成的不良影響。其次,加強與代理監護人、學校的聯繫以及與留守兒童的交流和溝通。良好的親子關係是一種無法替代的教育資源。外出務工的父母應通過打電話、寫信等方式,經常利用返鄉的機會,多向老師和臨時監護人瞭解孩子在學校和家裏的學習、生活情況,與子女進行情感交流,傾聽子女的心聲,積極鼓勵他們的點滴進步,真正關心他們的成長,使他們能夠充分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再次,轉變育人觀念。要徹底轉變“孩子大了打工也能賺錢過日子”的思想,牢固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和育兒理念,並將其有意識地融入到自己的教育行爲中,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學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

(二)從學校教育方面來看,要大力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

學校是直接教育和管理留守兒童的實體,教育和管理的措施應包容更多的關愛幫助留守兒童的內容,在學習和 生活上給予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懷和呵護。

一要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學校要以班級爲單位建立留守兒童的檔案,摸清留守兒童的家庭地址、代理監護人情況和留守兒童父母打工地點及聯繫方式等,記錄留守兒童在校的各方面表現,並及時向代理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留守兒童的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格局。

二要建立與留守兒童信息交流平臺。學校要設立“留守學生心理健康諮詢室”、“留守學生視頻聊天室”、“代理監護人客座”,開通親情熱線電話,舉辦留守兒童教育管理論壇,定期召開留守兒童座談會、留守兒童家長會,開闢留守兒童教育專欄等,構建親情通道,爲與留守兒童情感溝通提供方便。

三要廣泛開展有助於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各類活動。學校應以重大節日爲契機,並側重留守兒童開展一些紮實有效的活動,如舉辦法制安全教育講座、主題班會、聯誼會、集體生日晚會等,引導學生互動互愛,讓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來自集體的溫暖,從而消除他們孤單、悲觀的陰影,使他們愉快生活、安心學習、健康成長。

四要大力實施“特別關愛工程”。學校應建立關心留守兒童工作委員會等機構,全面負責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並建立“代管家長制”,發動教師、黨員、團員、少先隊幹部與留守兒童進行結對幫扶,對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等方面給予特別的照顧,對家庭困難的留守兒童給予經濟扶助,使留守兒童感受溫暖、充滿自信。

(三)從社會職能方面來看,要致力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格局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僅靠學校、教育行政部門難以解決,需要各職能部門和社會各界積極配合、齊抓共管。

一要加強輿論宣傳,引起全社會關注。要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引導和爭取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關注,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特別要加大對《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強化外出務工家長對子女成長的監護責任和教育責任,引導他們正確處理打工緻富與子女教育的關係。

二要加大對兒童教育事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農村留村兒童問題,加大對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發展環境改善的投入,尤其要在服務福利項目上進行投入,如醫療保健、生活保障、青少年校外活動設施建設等,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三要大力推行寄宿制學校建設。各級政府要因地制宜,科學調整佈局,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不斷完善學校基礎設施,積極改善辦學條件,最大限度地滿足留守兒童的生活需要。

四要加快發展農村家長學校。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加快規範農村家長學校的建設與管理,建立和完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機構,通過家長學校積極向留守兒童家長及代理監護人宣傳普及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知識和方法。同時,在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項目時,把家庭教育知識納入培訓內容,正確引導家長的外出務工方式和教育溝通方式,傳授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長的綜合素質和育人技巧。

五要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重要作用。要依託關工委等機構,協調相關職能部門,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學、濟困助學、公共衛生、法制宣傳、預防犯罪、權益保護、市場淨化、環境整治、勞動用工、經費保障等諸多領域,紮紮實實地開展工作,逐步形成黨委、政府統一領導,各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的留守兒童教育管理體系。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0

堯棒鄉位於獨山南部70公里處,全鄉合併後現轄5個行政村,95個村民小組,土地面積1萬畝,全鄉總人口13800人,全鄉在外務工人口約爲950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達567人,女272人,其中小學留守兒童達438人,留守兒童數量相對較大,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不僅成爲外出務工農民的後顧之憂,而且給正在成長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帶來巨大影響。

爲全面瞭解堯棒鄉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20xx年以來,堯棒鄉中心學校在鄉黨委的領導下,對全鄉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及監護情況每年開學做了調查,並把調查數據彙總在學校的開學報表上。每年初對全鄉9所完小及3所教學點和九年一貫制中心小學及幼兒園全面普查,並對勞務輸出量較大的村寨下發了調查問卷。結合此次調查,現將"留守兒童"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總體現狀

1、留守兒童分佈廣泛。在這次調查中,在我鄉2280人兒童中,有567人農村留守兒童,佔全鄉兒童的25%;其中女童有272人,佔所有留守兒童的48%。單親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430人,佔留守兒童的75%;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86人,佔留守兒童的15%;另外,隨父母進城生活的流動兒童有 70 名。爲了增收致富,外出務工農民越來越多,隨之留守兒童的數量也逐年增加。

2、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單親監護或是隔代監護。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75%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務工,一方在家。其中85%以上是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及撫養孩子。其中有15%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地打工,其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5%被託付給親友。

3、留守兒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70%的留守兒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約80%的孩子能按時完成作業,生活自理能力較強,但是90%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成績優秀的較少。

4、留守兒童行爲習慣欠佳。在受調查的留守兒童中,行爲習慣好的佔25%,中等佔45%,其中,說謊、打架、好吃懶做、沉迷於看電視、遊戲、網絡,抽菸等不良現象的約佔30%。

二、存在的問題

由於家長長期在外務工,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於家務與農活,與孩子溝通、交流較少,疏於對孩子的關愛,更談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行爲乃至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較同齡兒童要多,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無助、學業失控、道德失範、心裏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時照顧等困難和問題。

1、學習成績一般。由於臨時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或沒有這個意識,重養輕教,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特別是父母雙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親人照看,大部分重監護輕教育,甚至對留守兒童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加之兒童本身自控能力較差,無法抵制現代社會中不良誘惑,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調查中我們發現,全鄉567名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的不足10%,90%以上成績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半數以上,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生活沒有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沒有精力監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調查報告《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3、性格發展不健全。臨時監護人一般只管吃穿,不願管理教育或者不善於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養成任性、放縱、隨意的性格。中小學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與認識,與此相關的也帶來了一些煩惱與衝突。由於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靈孤獨、情感淡漠,親子關係發生了消極變化,這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將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另外,在缺乏父母關愛和正常家庭氛圍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缺乏主動性,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安全的憂慮,從更深層次來看,反映了留守兒童內心的壓力。

三、對策與措施

農村孩子是未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其中“留守兒童”佔了相當大比重,關注“留守兒童”就是關注農村的未來,解決好“留守兒童”問題,爲他們創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長的環境和空間,有利於促進學校教育和農村社會的良性發展。爲了保證屬於“留守兒童”的學生的健康成長,堯棒鄉中心學校協同鄉黨委政府採取了一些應對措施

1、加大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農村基礎建設,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體系。要加大學校義務教育投入,管理好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鄉黨委加大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力度,儘量從各種渠道對農村貧困家庭的經濟上給予幫助,使一些家長多有些時間來照顧自己的子女。同時還利用調查結果分析,採取有效的措施。

3、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婦聯組織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級婦聯要充分發揮協調、維護、教育和服務的職能及在家庭中的工作優勢,大力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宣傳教育,不斷優化農村留守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社會環境。

4、學校加強教學管理,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對“留守兒童”產生了一定的吸引力。

5、學校各科老師,主要行政人員和班主任對學生加強心理教育,及時對“留守兒童”進行疏導教育,達到減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目的。

6、大力開展校園活動。這幾年,每年學校都要開展大規模的校運會、廣播體操比賽、慶祝六·一等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緩解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增加了校園生活樂趣,對“留守兒童”也是有吸引力的,緩解他們的厭學情緒。

7、實施制度化的家訪,逐步建立起了學校與“留守兒童”照管者共同支持的教育模式。

通過上述措施,我鄉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留守兒童”常見的問題得到有效制約,極少發生類似的事件“留守兒童”輟學人數及少,就是有力地證明。

四、建議

由於沒有社會教育和良好家庭教育的配合,學校教育變得吃力,“留守兒童”離開校園後接觸不良社會風氣,家庭教育又不到位,他們又是惡習重犯,給學校教育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1、家庭教育方面

首先,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員,應儘量爲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溫暖、關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長。其次,外出務工的父母也應加強與子女的聯繫和溝通,儘可能做到多關心孩子。第三,還要加強與代理監護人、學校的聯繫。

2、學校教育方面。

學校方面要重點加強對留守學生的教育與管理。我們可以採取以下措施:一、要求各農村中小學對留守學生登記備案,專門管理,根據情況區別對待,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管理。二、充分利用假期、召開留守學生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留守學生的教育影響產生合力效應。三、加強對留守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法制道德觀念,不斷增強學生的遵紀守法意識。四、重視對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幫助指導留守學生解決各種困惑和疑難,對其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引導他們走過人生髮展的關鍵時期,幫助其健康和諧發展。建立對“留守兒童”的幫扶制度,設立“留守兒童”檔案,經常性地與他們溝通情感,彌補其缺失的親情,使“留守兒童”在學習之餘得到生活上溫暖。

3、政府及社會方面。

留守學生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綜合的社會問題,僅靠學校、教育行政部門難以解決,需要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統一認識,積極配合,協同努力,形成對留守學生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重要作用,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學、扶貧助困、法制宣傳、預防犯罪、權益保護等領域紮紮實實開展工作,逐步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的留守學生教育管理體系。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其實是“三農”問題的衍生物,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我們提出的時代要求。留守兒童問題的妥善解決,不僅有利於義務教育在農村的落實,提高農村的教育質量,還有利於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更關係到廣大農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1

“想讀書嗎?”

“不想。”

“那你想幹啥?”

“學功夫,掙錢。”

面前這個虎頭虎腦的孩子叫嚴鵬,湖南省岳陽市華容縣萬庾鎮人,14歲,在鎮中學念初一。自從父母1999年去廣東東莞打工,他就一直和77歲的奶奶一起生活,是一名“留守兒童”。

嚴鵬並不想讀大學,因爲“成績不好”DD學功夫、當警察、掙大錢,這纔是他的夢想。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在嚴鵬這樣的“留守兒童”當中,有着類似理想,認爲“讀書沒用”的還有很多。

“留守兒童”是指農村流動人口(其中80%左右是農民工)在戶籍地以外謀生時,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戶籍地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社會羣體。具體而言,是指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分離並“留守”在農村的少年兒童。根據國家統計局估計,目前全國15歲以下的留守兒童人數約有1000萬人。

根據湖南省XX年底的統計,該省農村人口爲4320.02萬,佔總人口的64.5%。自上世紀70年代後期起,一些農民就開始外出務工經商。據湖南省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公佈的數字顯示,XX年,全省農民工爲525萬人,其中,到省外務工的佔82%。XX年,外出務工農民人數增加到736萬人,XX年更是達到829.1萬人,三年內增長了63.3%。

在成爲全國勞務輸出大省的同時,湖南省也相應地形成了規模達到數百萬的“留守兒童”羣體。該省曾有學校做過調查,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的兒童,約佔在校學生總數的60%,其中父母同時外出的超過一半,並且呈增長趨勢。

XX年8月,共青團湖南省委發起了一次對湖南省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調查。該調查由團省委書記吳奇修牽頭組成課題組,採用分層抽樣的方式,選取了湘北、湘中、湘南、湘西的8個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縣(市)的16個鄉鎮,對“留守兒童”進行了問卷訪問,並對部分監護人和學校老師進行了深度訪談。

本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996份,內容涉及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行爲發展、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區環境、同輩羣體等問題。近日,記者拿到了這份剛剛完成的調查報告。

對他們來說,“知識改變命運”就是一句空話

除了家庭經濟壓力得到緩解之外,父母出外打工給“留守兒童”帶來的另一個影響,恐怕連這些家長自己都沒有料到DD看到沒上過什麼學的父輩照樣能在外打工掙錢,留在農村的孩子們開始覺得“這書讀不讀也沒啥區別”。

對他們來說,“知識改變命運”就是一句空話。

不久前,永興縣某中學一名女生擅自逃學,跑到長沙打工,還通過電話叫班上的三個女同學也一起去。面對老師的責問,她回答得很乾脆:“反正讀完書也是打工,還不如早點兒出去。”

調查發現,部分“留守兒童”已經陷入一種新的“讀書無用論”,他們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積極性不高,紀律渙散。只有33.6%的“留守兒童”目前最大的願望是“提高學習成績”,還有51.7%的人初中畢業後就打算“外出打工”和“做生意”。

至於學習成績,本次調查中,認爲自己“信心不足”和“沒有信心”的“留守兒童”約佔1/3,另有35.1%的人感覺自己在學習方面信心十足。然而學校老師和監護人卻一致認爲,“留守兒童”普遍成績較差。

數據顯示,有63.9%的“留守兒童”認爲學習中最大的困難是“無人輔導”。研究人員發現,多數“留守兒童”較少受到老師的關注和器重,而監護人一般又沒有輔導孩子學習的能力。面對學習上的困難,不少“留守兒童”採取消極的態度,甚至是自暴自棄,陷入惡性循環。

研究人員分析說,外出務工人員多的地區,多爲老少邊山窮地區,基礎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設施滯後,師資力量缺乏。在正常的教育管理之外,學校難以對數量龐大的“留守兒童”進行特別監管。由於缺乏全方位的監管引導,“留守兒童”極易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加上思念父母、擔心受歧視等心理障礙,缺乏學習自覺性、上進心和自制力。還有極少數教師對他們缺乏耐心,施以責罵、挖苦、體罰等不當手段,致使他們對學校失去信任,逃學、輟學,過早流向社會。

團湖南省委一位參與調查的工作人員認爲,與同齡的城市孩子相比,“留守兒童”顯得早熟。“由於貧困,‘留守兒童’過早地體會到了生活的辛酸和物質匱乏的壓力。他們只能孤獨寂寞地成長,享受不到來自父母的關愛和親情。更現實一點兒,他們根本看不到知識將會給生活帶來什麼改變。學習成績的好壞對他們來說,似乎已經沒什麼實際意義了。”

父母外出打工時間越長,孩子的心理問題越嚴重

與他們的“讀書無用論”給成年人帶來的震撼相比,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更讓人心痛。今年5月上旬,記者隨同調查人員到岳陽市幾處農村採訪時,對此有了切身的感受。

嚴飄,13歲,湖南省岳陽市華容縣萬庾中學初一學生。她的父親1998年因肺癌去世,從此家裏的經濟條件每況愈下,媽媽迫不得已去東莞打工,至今已有4年。平日裏,嚴飄由73歲的奶奶帶着住在伯伯家。奶奶告訴記者,自打4年前嚴飄的媽媽去了東莞,她就變得越來越內向了,平時和奶奶、伯伯也不大說話,幾乎沒什麼交流。偶爾接到媽媽打回來的電話,嚴飄也不怎麼多講話,常常是母女倆抱着電話哭成一團。

在萬庾中學,記者通過學校廣播找到了嚴飄DD一個看上去清秀文靜的小姑娘。坐在辦公室裏,她一直低着頭,侷促不安地絞着手指。沒說幾句話,她就紅了眼圈兒,淚珠直往下掉。在隨後近一個小時的交談中,除了點頭和搖頭之外,她幾乎沒有開過口。

隨行的團縣委負責人說,像嚴飄這樣極爲內向的“留守兒童”畢竟是少數,但不可否認的是,由於缺乏父母的關愛,再加上經濟條件差、生活環境不好等方面的影響,“留守兒童”承受着幾倍於同齡人的心理壓力。他們普遍存在孤僻、膽小等性格特點,容易出現偏執、冷漠、自私等不良人格特徵,並且誘發一些心理和情感問題。

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團湖南省委的調查小組還特意做了一個專項調查。他們在8個縣(市)的留守的初中生中隨機抽取了666人(其中男生285人,女生381人),作爲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分析的測試對象。

這一專項調查顯示,57%的留守中學生存在輕微或輕微以上的心理健康問題,其中輕度心理健康問題的檢出率爲47.7%,中度爲9.0%,重度爲0.3%。研究人員通過分析還發現,這些留守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往往與父母的打工年限有關,時間越長,孩子的心理問題越嚴重。

調查員在華容縣某村見到了一名正在讀小學二年級的“留守兒童”。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這個孩子見到調查員撒腿就跑。調查員一直跟到他家裏,他竟一下子鑽到牀底下,說什麼都不出來。雙方僵持了近半小時,最後調查也沒能進行。

這樣的故事在調查中並不少見。宜章縣某村一名留守的初三女生,把自己反鎖在家,不去上學,並聲稱要去尋短見DD原因是她不喜歡學校老師到家裏“找爺爺奶奶瞭解情況”。還有漣源市某村的一名初中生,十幾年來父母一直在外打工,最近纔回來。長期以來,他從來不喊“爸爸”、“媽媽”,只有向父母要錢的時候纔會和他們說句話。

調查報告認爲,“留守兒童”正處於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生活中有了委屈卻沒有一個合適的傾訴對象,久而久之,其人格表現或是攻擊性較強,或是偏向抑鬱。

突發性事件中,“留守兒童”幾乎沒有自救能力

調查中,最讓家長和監護人覺得頭疼的問題,就是“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XX年,在湖南省漣源市荷塘鎮的“5?31”特大洪災中,有12名兒童死亡,其中的11個都是“留守兒童”。由於缺乏有效監管和教育,“留守兒童”對突發性事件幾乎沒有應變和自救的能力。

採訪中記者發現,有一戶“留守兒童”家門前有一個大水塘,油綠色的浮萍完全遮蓋了水面,完全看不到水有多深。爲了防止孩子下塘玩水發生危險,一到暑假,孩子的爺爺就帶着他一起到地裏去。爺爺在地裏幹活,孩子在田頭撐把傘寫作業。

像這樣能得到祖輩有效監護的“留守兒童”並不多。調查報告認爲,“留守兒童”自身在生理上沒有足夠的自我保護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範意識,容易受到侵害,或者“學壞”。另外,由於大多數主要勞動力外出,一些不法分子往往趁機對“留守兒童”家庭實施不法侵害。調查所涉及的16個鄉鎮中,有13個鄉鎮的農民向調查員反映了這方面的事例,包括入室盜竊時打傷“留守兒童”,對“留守女童”進行猥褻、騙誘,企圖拐賣“留守男童”等。

除了這些來自外部的傷害之外,部分“留守兒童”還面臨着另一種“危險”DD離家出走。“他們的父母都在城裏打工,再加上城市生活的誘惑,他們中的一些人會選擇離家出走的危險方式。”一位研究人員告訴記者,“糟糕的是,這些孩子在農村缺少管理和控制,這更加大了他們出走的可能性。”

針對“留守兒童”羣體出現的一系列問題,研究人員分析說,在我國城市化的過程中,出現了大規模的農民工羣體,這也勢必產生同樣大規模的“留守兒童”羣體。

他認爲,對每一個做父母的人來說,天經地義的義務和職責是,一方面,爲子女提供必要的物質生活條件、教育條件、安全保障,另一方面,也應該給子女以父母親情和家庭溫暖,使其在情感、道德、行爲、心理等方面健康發展。但是,在絕大多數外出務工農民工的家庭裏,這兩個職責是不可能同時實現的。

而這,已經是關係到數以千萬計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長的大問題了。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2

今天一大早,在農工蚌埠黨委的組織領導下,10餘名農工黨員一同前往懷遠荊芡鄉小學,做留守兒童問題調查。一路上滿眼的高樓大廈,寬敞的道路,繁華的商鋪一家緊挨着一家。郊外的農田已變爲門類齊全的工廠。雖然道路不斷加寬,擁擠的車流還是讓我們只能蝸行。

一邊看着窗外的景色一邊在想:改革開放確實讓我們國家得到了騰飛,人民羣衆也分享了改革開放帶來的豐碩成果,城郊的荊芡鄉也應該是鳥語花香,人民生活富足的桃園吧。

來到懷遠縣,僅拐了一個大彎很快就到了荊芡鄉小學,說明學校離縣城很近。一進校園,讓我的眼前一亮,首先給我的感覺是校區滿大的,比我以前對農村學校的印象好得多,能看得出,整個學校是重新建立的,校區寬敞明亮,一塵不染。前院可能是操場,空曠,簡單,整潔。後院有一棟新建的教學樓,非常氣派,作爲小學使用,無論從面積還是結構,都足夠用了。

當地的領導和學校的老師對我們的調查工作都很重視,一早就等在那裏了。因爲是暑假期間,沒有一個學生在校。離校的學生,大多也都去外地與父母團聚了。所以調查對象無疑落在了留守老人的身上。

陸續請進來的老人多數確實很老了,就像孔林的柏樹,臉上的鄒紋像老樹皮,腰彎得像枯藤,說話的聲音像昏鴨,詞不達意,答非所問,而且地方口音很重,通過翻譯才瞭解了令人震撼的現實??

荊芡鄉地處縣城西南,交通便利,老師下班都是回縣城居住的。就是這樣一個不屬於偏遠農村的學校,百分之60到70都是留守兒童,而他們的監護人就是上述的老人。

一位年過八旬的老太婆,自己生活都很難自理,還要負責4個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

還有兄弟兩人因爲爺爺住院了,奶奶也去了醫院陪護,這兄弟倆都還不會作飯,不用說學習了,就連吃飯都成了問題。

還有不少是單親的留守兒童,父母離異對他們的心理影響更大。

還有不少留守兒童是委託親戚、朋友照看的,這些親戚、朋友只能在生活上照顧他們,對於學習、心理、生理、性格、行爲、習慣的養成及培養,則做得很少,如果孩子一旦犯了錯誤,很難進行管教。

據調查顯示,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爲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佔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

留守兒童由於親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陰影,很大一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爲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還有的脾氣暴躁、衝動易怒,常常將無端小事升級爲打架鬥毆。

調查問題是爲了解決問題,怎樣去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 已經有很多提案,比如強對留守兒童關注,各級政府、學校都要採取切實行動關愛留守兒童等,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城鄉二元化造成的,所以,要想根本解決問題, 就要徹底打破城鄉二元化制度。不過戶籍制度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辦到的,在這之前,還有其他方法來補救,比如:

1、 實行M形就業,就是在生育和哺乳期,甚至在整個兒童階段都不就業,或就近就業,在此前後的階段可以選擇外地就業。在此期間,國家可以給予生育補助。

2、 城市的心理醫生輪流定期去農村小學做心理輔導,及時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20xx關於留守兒童

3、 鼓勵建設民工子弟學校,千萬不要以各種理由加以阻攔,如辦學條件不具備--------場地、設備、師資力量等等。民工子弟學校是從無到有,就不可能萬事具備。

4、 鼓勵城市的學校接納民工子弟,其實,隨着計劃生育的作用體現,現在很多城市的小學都招不滿學生,不少學校因此都合併了。

5、 代理媽媽,讓留守兒童的媽媽們輪流看守這些兒童,盡到做媽媽的責任,同樣能起到父母的作用。代理媽媽也可以是志願者。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3

調查時間:20xx年9月

調查地點:五常市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同時外出打工,家中的未成年子女由父母委託他人監護或無人監護的兒童。農村留守兒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而催生出來的特殊羣體,隨着社會經濟及城市建設的日益發展,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缺少父母的監護和關愛而發生的安全、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

一、背景介紹

此次調查對象爲我校在校生,年齡分佈在6--12歲之間。全校共有學生1286人,共有留守學生231 人,其中,男性留守兒童124人,佔留守兒童總數53.6%,女性留守兒童107人,佔留守兒童總數46.4%。

二、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分析

1、留守兒童的生活及家庭教育情況:一是隔代監護型(佔84.85%),即由祖輩--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託管的方式;二是親朋監護型(佔9.96%),即把孩子託給親朋好友,叔嬸、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三是自我監護型(佔5.19%),即由於沒有上面兩種條件,監護的責任就讓予了孩子自己。

2、留守兒童父母打工情況分析。全校留守兒童共231人,佔全校兒童總數的17.96%(其中留守兒童中父母雙方均在外打工的爲35.5%,父親外出打工的爲52.3%,母親外出打工的爲12.1%)由此可見,農村留守兒童羣體還是相當大的。

3、留守兒童父母打工地域分析。數據分析顯示,在縣內打工的佔30.4%,在縣外打工的佔69.6%,父母打工主要是集中在縣外。

4、打工父母回家頻率分析。外出打工的父母每年回家3——4次的佔63.2%,一年回家1——2次的佔30.6%,一般在家停留時間較短。結果表明:外出務工的家長回家頻率低,與留守孩子溝通和交流較少,更說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

5、留守兒童生活情況分析。

從全校的總體情況來看,有23.38%的留守兒童寄宿或全託,有24.24%的留守兒童和媽媽生活在一起,有52.38%的留守兒童和外公外婆或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生活上的“單親家庭”合計爲32.03%,隔代撫養爲63.20%,家庭缺失的情況較爲嚴峻。留守兒童的生活滿意度較高,有5.19%的留守學生認爲現在的生活“很好”,91.77%的留守學生認爲“一般”,只有3.04%的學生認爲現在的生活“不好”。

三、留守兒童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教育存在一些負面影響。統計數據表明,留守學生在學習成績、智力水平、身體發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明顯差於其他學生,而存在障礙、缺陷的比例則明顯高於其他學生,整體狀況不容樂觀。具體來說,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學習較差。調查中發現,一方面部分農民工潛意識裏認爲,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機率不高,對孩子的學習總體期望值較低,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少導致的學習成績下降。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於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較低,對孩子學習上的問題往往不能給予幫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裏的父親或母親由於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和田間工作,也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的學習。因而,從數據分析結果來看,如果學習上有了問題,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

2、放縱自由。一方面由於灌雲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地以蘇錫常地區爲主,常年在外奔波,空閒時間少,因而回家頻度極低,與留守子女聯繫較少,對於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另一方面,由於在外打工,經濟較爲寬裕,對留守兒童生活的支付能力較強,所以在物質生活的滿意程度上,留守兒童的滿意度更較高;但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得到的關愛減少。第三方面,青少年正處於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由於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外出父母則管不到,捨不得管,留守孩子幾乎生活在無限制狀態下,無形中助長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蠻橫、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爲中心等極端性格。

3、親情缺乏。親情關係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爲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間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大部分兒童與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有感情距離,不想和他們溝通,大部分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也只僅是盡到自己的本職(做飯、洗衣、接送等)。

4、行爲偏差。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其行爲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處於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弱。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爲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爲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裏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爲,有的迷戀網吧和遊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

5、安全隱患。由於留守兒童適應能力較差,自制力較弱,監護人大都是年老又多文化層次較低,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範防護能力,家庭與學校教育容易出現“真空”,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留守兒童溺水、觸電、打鬥等意外傷亡事件在全國各地屢見不鮮,加強安全防護工作至關重要。

三、問題的成因

1、淡化區域性教育。由於近幾年打工潮的興起,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城校二元結構使進城務工農民不可能將子女帶在身邊。根源在於城校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隨之產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由於區域差距,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羣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產生。

2、增加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爲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裏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

3、外出務工的父母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關注較少,在家裏的監護人由於於文化層次較低僅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4、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轉載自,請保留此標記。)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我們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

五、對策與建議

1、加強思想教育,提高自身認識。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進城務工的農村家長進行引導和教育,強化農民工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及其重要性,讓農民工家長學會與孩子溝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發揮家長對孩子的獨特的教育功能,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2、少年兒童的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與社會共同的責任,各級政府部門應切實擔負起責任,發揮其功能和作用。加大農村中小學基礎建設投資的力度以外,還應當及時將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納入政府整體規劃日程,加強對農民工子女上學問題的調研和研究,提出和採取保證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權利和義務的措施。

3、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加強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與管理。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力度,並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要儘量爲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羣體中成長,以對缺失的家庭教育進行補償。學校要利用假期、或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兒童的影響產生合力效應。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4

**縣是一個農業大縣,由於經濟發展相對滯後,農民通過農業生產獲得的收入十分有限,外出務工成爲農村富餘勞動力謀生就業的重要途徑。隨着他們的外出,另一個特殊羣體—農村留守兒童也隨之產生。爲了解全縣留守兒童現狀,進一步做好留守兒童工作,**縣婦聯就全縣留守兒童問題深入43個鄉鎮和相關部門進行了一次調研。

一、基本情況

**縣現有人口87萬人,其中0-15歲的兒童萬,留守兒童萬人,佔兒童總數的%。留守兒童中單親在外務工的約佔47%,雙親在外務工的約佔53%;70%的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帶養,15%由親戚帶養,5%在鄰居家寄養,寄宿等其他形式的留守兒童爲10%。調查發現,兒童留守率與當地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在交通不便、經濟落後的鄉鎮,留守兒童已成爲學生的主體,而在交通便利、二三產業發展較快的鄉鎮,留守兒童數量相對較少。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令人堪憂。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監護人又因年齡、文化、體力等條件限制,無法給予孩子正確的學習指導和監督,導致孩子出現厭學情緒。調查結果顯示,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大多處於中等和中下等水平。如江口鎮中心小學289名留守學生中,成績優秀的僅佔12%,68%的爲中等和較差。此外留守兒童的輟學率也相對較高。據統計,XX年度全縣小學學生輟學率爲%,初中爲%。而留守學生分別爲%和%。由於監護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加上缺乏與學校的積極溝通和配合,錯過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機,這些都是影響留守兒童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

2、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亟待關注。由於長期與父母分離,生活上缺少必要的關愛,再加上監護人缺乏教育常識,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部分留守兒童情緒消極,失落自卑,感覺孤單,甚至心理壓力過大,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爲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礙。調查問卷中,雖然60%的留守兒童認爲“最大的痛苦”是“父母不在身邊”,55% 的認爲“看到別的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時很難受”,但選擇“你最大的願望”時,選擇“父母能在身邊”的只佔19%,多數孩子選擇了“學習好將來出人頭地”,由此可見留守兒童比較自我的個性。在自我評價一欄中,認爲在家中自己是活潑開朗的只佔45%,認爲在家中自己膽小、孤僻、不善交往的佔到了55%。許多留守兒童缺乏幸福感,有幸福感的只佔53%,甚至有17%的留守兒童覺得自己被遺棄,這些對他們今後的性格形成極爲不利。

3、留守兒童的行爲習慣存在問題。因爲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爲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這些留守兒童極易受社會不良風氣的誘惑和影響,從而養成不良的行爲習慣。調查發現,一些留守兒童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學校自由散漫,品行較差,常有遲到、早退、打架鬥毆、說謊等現象;在家裏好吃懶做,對監護人不禮貌,不做洗碗、掃地等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有夜不歸家的現象發生。30%左右的留守兒童生活習慣較差,有的形成了早上不洗臉不漱口,晚上不洗腳,長年不理髮的壞習慣,有的整天沉迷於武俠小說拉幫結派,有的迷戀網吧和遊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如盧峯鎮解放街女孩楊某由於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中年邁的爺爺奶奶無力管教,從而導致她經常與一些社會閒散人員混在一起,走上了搶劫犯罪的道路,被判處有期徒行4年零6個月,父母悔之晚矣。

4、留守兒童安全存在隱患。由於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銜接上的“真空”,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範防護能力,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存在諸多隱患,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層出不窮,甚至被拐賣、被侵犯的惡性案件也時有發生。如小江鄉教師xx幼女案,正是由於被xx的幼女爲留守女孩,寄養在親戚家中,加上年幼無知,才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機。

5、監護狀況令人堪憂。據調查,留守家庭中70%是由爺爺奶奶等隔代親人照看,15%由親戚照看。可見隔代監護成爲農村留守子女主要的監護方式。調查表明,儘管%的隔代親人很高興照顧留守子女,但由於體力、知識等原因,%的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很吃力”。而%的親戚表示“不樂意,但沒辦法,”或“無所謂,只要父母給錢”,可見他們對待孩子的態度比較冷漠。溝通是實現家庭教育的前提條件, %的監護人直接表示“很好從不與孩子談心”, %的留守子女表示“有煩惱時向監護人傾訴”,同時%的孩子還反映受過罰跪、罰站等家庭體罰行爲,可見雙方在溝通態度及方式上都存在着很大問題。監護人普遍關注孩子學習的佔70%,而對孩子品德教育關注的只佔30%,與孩子交流時間每天保證1小時以上的僅有16%,而監護人空閒時間用來看電視、搓麻將、做家務、購物的竟達97%。

三、對策與建議

1、充分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爲留守兒童構建心靈家園。一是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學校要以班級爲單位,對留守學生進行摸底造冊,建立留守兒童檔案。二是實行教職工結對幫扶制度。通過實行教師與留守學生一對一幫扶制度,讓留守學生得到學校和老師更多的關愛。結對教師應加大對走讀留守學生的家訪,引導和幫助孩子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可通過定期與留守學生交心談心,開設親情電話,向留守學生及其家長、監護人公佈校長、班主任和任課教師電話等方式,加強學生、家長、教師三者之間的聯繫,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三是進一步辦好家長學校。要經常開展活動,採取多種形式對監護人進行培訓,開設“爺爺奶奶家教培訓班”、“臨時託管親屬培訓班”等,可利用假期和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指導他們開展正確的家庭教育。四是在課程設置上大膽創新。學校要關注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在課程教學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幫助他們知法、懂法、守法;重視學生的心理諮詢與輔導,開設針對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心理課程,及時發現和診治留守兒童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切實爲留守兒童排憂解難。

2、強化家庭監護責任,爲留守兒童築就避風港。一是改變父母外出方式。應儘量避免父母雙雙外出打工,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帶到務工所在地上學,便於教育。二是在外打工的父母應經常和孩子保持聯繫,督促其生活、學習、行爲;同時還應多與孩子的班主任聯繫,及時瞭解孩子的在校表現,和老師一道教育孩子,促進其健康成長。三是監護人及父母既不能溺愛孩子,也不能簡單粗暴地教育孩子,要對孩子的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的關注,正確教育和引導孩子,樹立“知識改變命運” 的觀念。

3、切實履行政府職責,爲留守兒童撐起保護傘。一是要淨化社會環境。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切實擔負起責任,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機制,發揮其功能和作用,特別是要加強對校園周邊環境的監管整治,徹底清理校園周邊的三室兩廳一吧,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鄉村兩級要把關心留守兒童作爲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和構建和諧鄉村的一件大事來抓。二是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增加農民本地就業機會。各級政府要大力發展好勞動密集型企業,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拓寬農村富餘勞動力掙錢的門路,讓更多的農民就近務工,做到“掙錢教子”兩不誤,從而減少留守兒童數量。三是加快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學校寄宿基礎設施的投入,千方百計改善學生寄宿條件或開辦專門的留守兒童宿舍,配備專門的生活教師,以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寄宿在學校,從而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管護。四是發揮基層組織作用,構建社會教育和監護體系。各鄉鎮、村(居)委會、社區應儘快做好留守兒童檔案的建設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兒童的有關情況,幫助解決留守兒童的生活教育問題。要充分發揮教育、共青團、婦聯、關協等相關部門作用,共同構建農村中小學生的社會化教育和監護體系,起到溝通家庭、學校與孩子之間關係的橋樑作用。要動員全社會各界熱心人士加入到關愛留守兒童行動中,開展“愛心媽媽”認領留守兒童活動。對於那些生活較困難和問題突出的留守兒童要特別關注,建立村、社區幫扶中心,並組織幹部到留守兒童家裏慰問,切實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實際問題,讓留守兒童真正心有人愛,身有人護,難有人幫。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5

調查內容:南芹小學留守兒童

調查目的: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情況的調查,對問題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調查地點:xx小學

調查方法:教學工作參與、走訪、訪談

隨着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兒童留守農村而無人照管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調查顯示:我校現有學生603人,其中父母雙方在外打工的101人,佔學生比例的17%。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的爲89人,佔學生比例爲15%。在這些數字中,尤其低年級的留守兒童數量更多。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羣體的關注。

 一、基本概況

我們校所處的地方是相對較貧困的農村地區。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爲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爲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類型!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裏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裏的問題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獨感和失落感的傾向,不願與其他同學和小朋友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

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於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爲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根據留守兒童家庭狀況,家庭環境及臨時監護人的文化素質,年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無能爲力,只管“吃”的放縱型。

這種情況是農村留守兒童中情況最多的, 這部分兒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監護能力低的家庭。這些人羣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由於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種一大家人的田地、餵養豬牛等,他們天天忙於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了。他們僅僅對孩子煮煮飯、洗洗衣而已,特別到了農忙季節,連吃飯都顧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飯或捱餓。許多孩子還承擔起家裏全部家務事,有時,連幾歲地孩子也得下地幹活兒。至於如何教育孩子,對於“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說說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

(2)隔代教育,只顧“給”的溺愛型。

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於代溝所致,爺爺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裏各方面都給予“關愛”,常常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寧願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玩好、吃好,對於生活細節不予指導或誤導。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包庇、慫恿,嚴重的說說而已。這樣,孩子養成了嬌氣、任性,習慣以自我爲中心,缺乏互助互愛體驗,怕困難、怕挫折。於是孩子受家裏人的寵愛,家庭教育的艱鉅性由此加大。寵壞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對人無禮貌,喜歡惹是生非,學習懶散……。

(3)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

農村留守兒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爲他們畢竟不是和自己的親人一起生活起居。他們中有一些人總感覺在親戚家裏畢竟沒有在自己家裏那樣自由,束手束腳的,看起來膽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離開了親戚,就像老鼠離開了貓,他們就無法無天了。

三、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成因與分析

1、學生成績不佳,在校表現不優。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根據本校的實際調查中顯示,留守兒童一般在低年級階段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優生的成績還有很大的比例,隨着孩子年級的升高,多數的孩子,甚至用一句不誇張的話來說,孩子的成績基本都在下降,甚至有的學生由班級的前幾名,掉落到班級的後幾名。

2、親情缺失嚴重,心理髮展異常。小學階段的兒童尤其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愛。但是留守兒童由於其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學生無法享受正常的父愛母愛,生活中的很多困難無人傾訴,成長種的困惑無人及時的引導和排解……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極爲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症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羣、不善於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衝動易怒。

3、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爲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採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麼就可以非常輕易的得到什麼,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

 四、思考與建議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單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不單是一個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是一個其自身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爲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各個家庭、整個社會乃至各級政府都應該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這一問題,以人的生存與發展爲本,採取有效措施,積極穩妥地加以解決。我們調查組從近期和長遠兩個方面提出我們的建議。

鑑於目前留守兒童羣體客觀存在的現實,我們建議近期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採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關愛留守兒童,在學校期間,教師對於留守兒童多一份關注。對於個別班級中的學困生,教師採用一對一幫扶措施,讓他們在學校中感受到教師和學生的愛,排解他們孤獨的情緒。

2、通過班級班會,讓學生理解父母,知道父母的用心良苦。讓這一部分兒童能真正的理解父母,讓他們知道父母在外地打工也是很不容易的,從而讓學生不至於去怨恨父母在他們童年時期給他們帶來的陰影。

3、在班級中國成立幫扶小組,讓學校好的學生一對一幫扶這些留守兒童。其實這些兒童本事並不笨,只是由於對於家長不在身邊。因此在平常的班級活動中對於留守兒童多一份關愛,讓學生感受到在學校期間也可以獲得愛的。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