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讓孩子終身受用的六個祕訣

讓孩子終身受用的六個祕訣

來源:秀美派    閱讀: 2.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讓孩子終身受用的六個祕訣,它們分別是自信,自信應放在首位;激情,沒有激情,什麼事也別想做成;同情;尊重與敬業;自我更新;永懷希望。詳細來看讓孩子終身受用的六個祕訣。

讓孩子終身受用的六個祕訣1

1.自信:

自信應放在首位,因爲只有那些對自己具有充分信心的人才敢於對各種人生險境進行挑戰。父母在孩子心中燃燒自信火花的祕訣在於“仔細觀察你孩子潛能所在,然後慢慢地在那個領域裏引導”。

2.激情:

沒有激情,什麼事也別想做成。對於孩子來說,激情不要強輸硬灌,許多孩子天生就很有激情,但這種激情之苗不一定能長成大樹,因爲它很脆弱,容易被輕蔑、嘲笑或失敗所摧毀。

3.同情:

讓孩子終身受用的六個祕訣

當孩子們聽說或看見小貓死了,便會撅起嘴哭,孩子們天生具有感受生物痛苦的特性。這種精神品行可以保持一生,也可以早早夭折,這一切取決於孩子所處的家庭氛圍是否對別人真誠地關心和同情,孩子是否經常目睹父母對不幸者作出犧牲。

4.尊重與敬業:

這雖是兩個過時的詞彙,但現代人必須緊緊拽住它們不放。以前有許多麻煩事兒,都是因爲人們對某些事物缺乏堅定的敬仰而造成的。尊重與敬業的品質可以從小培養,你必須要求,要求,再要求。

5.自我更新:

對現代人來說,應變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素質之一。那些墨守成規的人在社會的變革面前往往束手無策。人天生都不堅強,幫助你的孩子慢慢獲得堅強應變的捷徑,就是培植那些能克服和排除精神脆弱的種種品質。幽默,也是一種應變能力,它具有奇妙的融合力。

6.永懷希望:

這種品性可以說是最爲人們所需要的。具備這種品性的人能在晦暗的年代看到光明,任何挑戰都可以接受,任何困難都可以戰勝。

讓孩子終身受用的六個祕訣2

注意這4個小細節,娃突然就聽話了。正面引導孩子纔是正道,不能總是着急,發火也是毫無用處的,很多父母其實都有這方面的疑問。

下午去咖啡店,看見一位身着姜黃色廓形大衣的潮媽帶着大概2歲的女兒坐在一旁的沙發上,看樣子像是在等閨蜜約下午茶。桌上擺着一杯滾燙的焦糖瑪奇朵,裝在敞口的馬克杯裏。

小女孩大概嘗過甜甜的奶油,伸手就去抓杯子。

「不要動!」媽媽一邊看着手機,一邊輕聲說道。但小女孩對媽媽的要求無動於衷,繼續動着扭着,想吃杯子裏的奶油。

「不要用手去抓!」媽媽的聲音大了一點。話音剛落,小女孩就用手去抓杯麪上的奶油,然後將蘸滿焦糖奶油的手往嘴裏塞,還促狹地看着媽媽。

「都跟你說了不要用手去抓,不要用手去抓,你怎麼非不聽話?」媽媽有點惱怒,呆在座位上生氣地說:「手那麼髒,到時候你肚子痛可別怪我。聽到沒?不要用手去抓!」誰知,小女孩又一次探手去抓。

這時,媽媽突然暴怒起來,她從座位上站了起來,一把抓住小女孩的.手,將她手掌捋平,伸手啪啪打了好幾下,小女孩「哇」地一聲哭了起來。

「都跟你說了多少遍,不要用手去抓!不要用手去抓!你怎麼就是不聽話?」

孩子怎麼就是不聽話?

從建議到勸阻再到打手的懲罰,這位媽媽提出了這樣的疑問。相信,這也是很多家長的疑問。那麼,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幾個細節。

細節一:否定命令句

稍微留意一下成人的禁令就會發現,這些句式都是「否定詞+要求」的,但這種句式恰恰不用於5歲以前的孩子——他們只會get到最後幾個詞,做出完全相反的事。也就是說:

【不要用手抓】->【用手抓】

【不許再看動畫了】->【看動畫了】

【別亂扔玩具】->【亂扔玩具】

【不能吃巧克力】->【吃巧克力】

看起來是不是很傻?但寶寶真的會忽略最前面的否定詞。

有時候,寶寶真的不是故意和你對着幹,他只是太容易忽略最前面的那個否定詞罷了。

讓孩子終身受用的六個祕訣 第2張

細節二:動作先於大腦

孩子的動作是先於大腦的——當他從一個完全未開化的小野人漸漸成長爲文明社會的一員時,也許理解了接下來要學習的規則,但動作卻總是停留在前一個階段。

最初的時候,孩子的腦回路是【我想吃奶油】->【直接用手拿吧】;隨後,他們慢慢了解到應該洗手、應該用工具、不要直接用手抓,這時他們的腦回路變成了:

【我想吃奶油】-> 應該先洗手?->【直接用手拿吧】

【我想吃奶油】-> 應該用勺子?->【直接用手拿吧】

【我想吃奶油】->不能用手抓?->【直接用手拿吧】

雖然這時他們的小腦瓜裏已經開始有了文明的思考,但身體動作還是沿襲了以前的習慣,直接用手去拿了。他確實聽見了你的話、也隱約能記得相關的規則和約束,但身體本能的動作還是更快了一步。

細節三:僅靠語言制止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口頭教育」小朋友,因爲我們相信孩子是「能講明白道理的人」。

可是,很多時候即使是成人之間溝通也存在很多問題,更別提只用語言和孩子溝通了。

雖然語言上勸阻了,但身體卻一動不動——孩子是很敏銳的,他會感到你並沒有真的很在意這件事,他的行爲除了獲得一些語言反應外,並未受到其他阻礙。因此,他就會繼續之前正在做的事。

細節四:未好好闡明規則

一開始闡明規則的時候,這位媽媽只是輕聲勸阻,孩子可能都沒注意聽到具體的內容,更不認爲媽媽是在和自己說話——畢竟媽媽的眼睛看着手機,只用餘光瞄着女兒,然後嘴邊帶出了幾句話。

雖然她確實向女兒規定了要求和邊界,但這種完全不正式、沒有儀式感的溝通,孩子也不會放在心上。

既然找到了問題,「怎麼說孩子纔會聽」也就有了答案:

1. 「該做什麼」,而非「不要做什麼」。例如,可以告訴孩子「拿勺子舀奶油」、「先洗手再抓東西」,而不是「不要用手」。

2. 語言引導,動作也要跟上。例如,可以告訴孩子「去洗手」的同時,握住孩子的手,用行動去制止他直接拿髒手抓東西的行爲。

3. 有儀式感地闡明規則。例如,可以蹲下來,將孩子摟在懷裏,平視着孩子的雙眼,告訴他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尤其是要在不良行爲發生之前,就提前劃定邊界。

4. 平時養成好習慣。例如,在平時就要制止孩子用髒手拿東西的行爲,這些好習慣的養成不可能一朝一夕,而是需要家長持之以恆地付出努力。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