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寶寶入園後分離焦慮怎麼辦

寶寶入園後分離焦慮怎麼辦

來源:秀美派    閱讀: 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寶寶入園後分離焦慮怎麼辦,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又稱離別焦慮。那麼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看一看如果寶寶入園後分離焦慮怎麼辦?

寶寶入園後分離焦慮怎麼辦1

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又稱離別焦慮。嬰兒的分離焦慮分爲三個階段:反抗階段——嚎陶大哭,又踢又鬧;失望階段——仍然哭泣,繼繼續續,動作的吵鬧減少,不理睬他人,表情遲鈍;超脫階段。

寶寶入園後分離焦慮怎麼辦

分離焦慮的危害

分離焦慮會引起孩子生理上的應激反應,長時間焦慮,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剛入園的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發燒、肚子疼等等,因此很多孩子進入幼兒園一週左右會生病。

患兒整日纏住父母,不斷要父母注意自己,有時擔心父母發生意外,或擔心意外災難會使自己與父母失散。害怕自己離開父母會被拐走。

患兒因而不願上學或入托,到校或入托兒所後哭鬧,不主動與其他小朋友交往,甚至表現出頭痛、腹痛、噁心等軀體症狀,病程可持續數年。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早期的分離焦慮如果比較嚴重的話,會降低孩子智力活動的效果,甚至會影響其將來的創造力以及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因此,在早期減少孩子的分離焦慮,對他能力的發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大的意義。

專家指出,生活上的過分嬌慣會影響孩子自理能力的發展;活動上的過多限制會影響孩子人際交往能力 的發展;“填鴨式”的教育方法會影響孩子主動探索和積極創造能力的發展,而這些能力上的欠缺,又直接影響孩子自信心的發展,使他們在面對一個新環境時,比別的孩子產生更大的心理恐懼和分離焦慮。

如何化解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的出現,與孩子的不安全感有關。它會促使孩子去尋找他所親近的人,或者發出信號,呼喚媽媽的出現。因此,父母要儘量讓寶寶感受到爸媽的愛,滿足他對安全感的需求,等到大概兩歲以後,寶寶的分離焦慮就會逐漸減輕,藉着探索環境的方式發展自我獨立的能力。

如何化解孩子的分離焦慮:

培養寶寶獨處的能力

在餵過奶、換過尿片之後,把孩子安頓在媽媽的房間裏,或客廳中,讓他自己玩。只要他能專注於自己的活動,父母都不要去打攪他。萬一孩子遭遇挫折,也儘量讓他自己面對。

給寶寶適當的協助

對孩子害怕的某些人、事、物或情境進行知識性的教育,用漸進式的引導,協助他們認識瞭解陌生的事物,引起寶寶的好奇心,進而敢去接近或做嘗試。

給寶寶立即的迴應

注意寶寶的一舉一動,隨時做出迴應,讓寶寶知道媽媽一直存在,沒有消失;當你在浴室洗澡,或是上廁所時,你可以將寶寶放在門口,他會先看你是不是在那邊,然後再去玩自己的遊戲。

這樣來來回回地看你是否消失,直到他確認媽媽一直都在的事實之後,你就可以關上門,但記得要跟保持寶寶溝通哦!

在必要時堅定地離開

離開時要告訴寶寶:“媽媽等一下就回來,寶寶要等等哦!”並且一面走一面跟他說話,堅定寶寶等待的決心。

給予認同和擁抱

當孩子有分離焦慮症哭得很傷心時,接替者可採取擁抱的方式,抱着孩子、拍拍他的背,和他說說話,讓他了解你知道他很傷心,你可以陪他、幫他打電話給媽媽,給孩子充分的安全感。

轉移寶寶的目標

當寶寶有分離焦慮症出現時,接替者可採取轉移目標或進行遊戲的方式,讓孩子轉移對父母的思念,如抱他去找他喜歡的動物,外出散步,進行遊戲等等,總之要讓寶寶轉移目標。

值得提醒的是,媽媽自己也要放鬆心情。嬰幼兒會模仿好的行爲,也會模仿不好的行爲,因此如果爸爸媽媽常有焦慮的情緒,久而久之,也會影響孩子跟着仿效。

例如:媽媽經常擔心爸爸怎麼還沒回家?到底出了什麼事情?這種緊張的氣氛,也容易反應在寶寶的身上,大人必須先調整自己的情緒。

母子分離的後果

“母子分離”對幼兒的影響主要如下:

阻礙幼兒的正常成長髮育

母子分離,若從幼兒1歲開始持續3年以上,那麼,一般說來,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可能出現較爲嚴重的智能、語言以及人格障礙。

造成難以恢復的人格障礙

對於2歲以下的孩子來說,母子分離時孩子的年齡越小,分離的`時間越短,則各種發展障礙的恢復越具有可能性。1歲以後,母子分離時孩子的年齡越大,分離時的痛苦體驗程度越輕,孩子身心障礙越容易消失。

但是,在剛剛確立起依戀關係的特殊時期——生後第二年母子分離的話,則可能導孩子人格障礙,且難以恢復。

給幼兒帶來不可復原創傷

只是因短暫的母子分離而導致的孩子身心障礙,會在良好的環境條件的作用下較快地消失。但若在母子分離的時間內,孩子經歷了極度的痛苦體驗,那麼,即使終止母子分離,也難以恢復原狀。

如何讓孩子適應“母子分離”

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的愛

媽媽要儘量多陪孩子玩耍,讓寶寶感到自己在媽媽身邊是安全和快樂的,對媽媽充滿了愛、依戀和信任。重逢時,親暱的接觸和遊戲會印證媽媽愛我,媽媽要他。

讓孩子看着媽媽走

在媽媽外出時,一定要讓孩子看着媽媽走,千萬不要不告而別,否則孩子會覺得:媽媽消失了,媽媽不要我了。一定要當面和孩子告別,告訴他媽媽幹什麼去,別忘了強調一會兒媽媽就會回來。

讓孩子逐漸適應分離

在媽媽準備上班前,可以自己創造分離的機會,讓孩子逐漸適應分離。比如開始媽媽可以用一兩分鐘外出買東西,走前告訴孩子:“媽媽出去買點東西,一分鐘就回來,寶貝等一會兒。”一分鐘後,準時回來,寶寶相信了媽媽的話。

讓孩子熟悉新環境

在媽媽上班以前,要讓寶寶熟悉新的環境和新的照料人,如果孩子對環境和照料人都很陌生,就充溢產生嚴重的分離焦慮。如果要請保姆照料孩子的生活,和孩子一起遊戲,慢慢延長和孩子單獨相處的時間,待寶寶熟悉信任保姆後,媽媽再去上班;

如果想直接將寶寶送入托兒所或幼兒園,媽媽一定要提前帶着孩子去那裏參觀、參加活動、和老師和小朋友們交往,讓孩子熟悉並喜愛上那裏,並逐漸延長在幼兒園的時間。

讓孩子帶上一個心愛的玩具

如果將孩子送到幼兒園或不很熟悉的人家(如保姆家),可以讓孩子自己帶上一個最喜歡的玩具,如娃娃、小熊等,在陌生的環境中,可以給寶寶一種安慰和溫暖,讓孩子感到家的氣息。

體驗重聚的快樂

媽媽下班後,要儘量多帶孩子玩玩、抱抱他、親親他、和他們進行交流,滿足他愛的需要,讓他充分釋放壓抑了一天的情感,幫助孩子調整好心態。讓他體會到:媽媽是愛他的,媽媽是因爲要上班才暫時離開他。

讓孩子多交朋友

從寶寶出生開始,媽媽就儘量要讓寶寶結交認識更多的人,讓孩子信任別人,克服認生。

避免不良的暗示

當孩子頑皮、不聽話的時候,千萬不要說:“你再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或就把你送到幼兒園等等。這些話會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並讓他對幼兒園產生一種恐懼心理,往往會加重孩子的分離焦慮。

寶寶入園後分離焦慮怎麼辦2

什麼是入園焦慮?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專家斯坦利·格林斯潘的研究發現,3歲左右的孩子,幾乎每隔15分鐘就會找一次親密看護人。這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哺乳動物的本能:和媽媽分離達到一定時間和空間的邊界後,就需要重新回到媽媽身邊,汲取安全感,補充能量。

寶寶入園後分離焦慮怎麼辦 第2張

家長該怎麼做?

入學暗示

家長可以在入學前選擇一些以幼兒園生活爲主題的繪本,在與孩子一同閱讀的時候,讓孩子理解集體生活的意義,還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多稱讚幼兒園的環境和老師,強化和小朋友一起玩真開心的觀點,讓孩子對集體生活產生濃厚的興趣。

熟悉環境

確定入園並且已經通過體檢的孩子,可以在入園前一週由家長帶去園所和老師及小朋友見面,並且一起參與到課程和遊戲之中,減少孩子對幼兒園的陌生感。

堅持接送

孩子在入園初期,家長應該儘量堅持親自接送,以便孩子可以儘量適應幼兒園的生活,縮短入園適應期。 當孩子入園後,應該正面道別,不要悄悄溜走,如果孩子出現較大的情緒反應時,家長可以給予適當安撫,一定要避免糾纏不清,或者以威脅恐嚇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攜帶玩具

孩子在入園初期時,家長可以讓孩子選擇一件自己喜歡的玩具或者圖書等比較熟悉的物品去上學,減少孩子對新環境的陌生感,隨着孩子適應能力的增強,再逐漸取消帶物品的行爲。

正面孩子間的摩擦

孩子入園之後將會面臨全新的集體生活,而孩子間的衝突摩擦在集體生活中也是不可避免的,家長應該給孩子適當的自主交往的空間,避免盲目參與,一旦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之間出現摩擦,家長儘量給予開放性的意見,並且及時與老師聯繫溝通。

該做的準備都做了,爲什麼入園的時候還是大哭?

入園給孩子帶來的是雙重挑戰:陌生環境+親子分離。常用的方式,包括提前帶孩子參觀幼兒園,給孩子講描述幼兒園生活的故事,甚至陪園,其實能做到的都只是幫助孩子熟悉新環境,瞭解新的生活規範,減輕這種焦慮,讓孩子更快地適應,但並不能消除親子分離造成的焦慮。

可以說,分離必然造成焦慮,甚至帶來巨大的傷痛。無論你之前做過多麼精心的準備,都很難避免送園時的揪心場面:傷心落淚、嚎啕大哭、摟着媽媽脖子不撒手、對媽媽拳打腳踢……此時,請先深呼吸!

無論孩子表現如何,送園時都不宜展開拉鋸戰,而是把握以下三個原則:

1.大人要表現出鎮定和輕鬆,你的焦灼會讓孩子更恐懼與你分離。雖然我們知道這很不容易,但卻至關重要。

2. 與孩子擁抱告別,並告訴他:晚上一定來接你。如果孩子摟住不放或者拳打腳踢,要不生氣地,溫和和堅定地拉開孩子的手,把他交給老師。

3. 果斷離開,不停留。

既要有明確的態度“果斷分離”,又要確保高質量的“親密重逢”,兩方面協力,幫助孩子療愈入園焦慮帶來的傷痛。

和孩子分離的時候,父母首先要平靜和鎮定。堅定地把孩子交到老師手裏,然後就果斷離開。不過,分離僅僅是第一步,之後的重逢也十分重要。很多時候父母只記得“要放手”,忽略了重逢時候對親密關係的修補和對傷痛的療愈。

《遊戲力》一書中提出了”蓄杯理論“。作者科恩博士曾在文章中說:”每個寶寶生來都帶着一隻空杯子。而爲人父母的責任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往裏面填滿“愛”與“親密”。當寶寶的杯子被填滿時,他就是快樂的、安靜的、清明的、樂於合作的。相反,始終懷抱空杯子的寶寶,總是悶悶不樂、異常淘氣,甚至連睡眠也很不踏實。“

這個理論在入園焦慮期是對父母十分關鍵的提示。與家人分開一整天,孩子內心的愛與親密感會有很大的缺失,需要我們及時提供補充和滋養,與他重建聯結。

從接園一直到第二天早晨送園就是重要的“蓄杯”時間。這個過程中,在理解和接納孩子負面情緒的基礎上,爸爸媽媽還應該通過持續不斷地釋放關愛,主動激發孩子的正面情緒幫助孩子修復心理傷痕,積蓄充足的能量面對第二天的又一次“分離”。

所以接園的時候要準時,用語言和身體動作向孩子傳遞這樣的信息:我真想你啊,愛你。緊緊的擁抱,親親等等。

在爸爸媽媽對孩子表達想念和關愛時,有的孩子可能會變得委屈傷心。不要擔心觸發孩子的負面情緒。負面情緒一定是存在的,找到了表達的通道,得以傾訴或者發泄反而是好事。

如果孩子狀態不好,可以先抱抱,拉拉手,通過親密的肢體動作傳遞關愛就好。等孩子的情緒得到安撫後,再考慮更開心的遊戲。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