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1歲左右寶寶有攻擊行為怎麼辦

1歲左右寶寶有攻擊行為怎麼辦

來源:秀美派    閱讀: 1.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1歲左右寶寶有攻擊行為怎麼辦?這種行為只是孩子發育到這個年齡的標誌,每個孩子都會經過這個時期,爸爸媽媽不必過於擔心。但如果爸爸媽媽對孩子的錯誤行為不做正確的指導,孩子很可能會養成打人的壞習慣。所以可以瞭解關於1歲左右寶寶有攻擊行為怎麼辦的問題哦!

1歲左右寶寶有攻擊行為怎麼辦1

一歲左右的寶寶出現攻擊行為很正常,爸爸媽媽不必過於擔心。首先要弄清楚寶寶攻擊背後的原因,然後再對寶寶進行正確引導。

對待一歲“暴力”寶寶,只有知道他為什麼會這樣做,才能幫助孩子找到和平解決問題的方法。

孩子也和大人一樣,不會無緣無故的發脾氣,如果他咬了其他小朋友,肯定有他自己的原因。只是一歲左右的孩子還不會為自己解釋,所以對“他為什麼要咬人?”一直讓我們困惑。現在讓我們看看究竟是什麼讓寶寶不得不動用“武力”解決問題。

1歲左右寶寶有攻擊行為怎麼辦

語言表達貧乏

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對一歲的孩子來說是件很困難的事。也正是因為他不會說話,無法和別人建立有效的溝通,所以他選擇咬人或是打人,來發洩自己的不滿情緒。因此,下次你看到孩子急切向你表達,但你又不能弄明白時,一定要好好安慰他,肯定的告訴他“彆著急,媽媽會幫助你的”,這樣他就不會把怒火發到其他小朋友身上了。

寶寶的自衛

有時候孩子打人是出於一種自衛,或是其他合理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小朋友搶了他的'奶瓶,或者有人先打了他,甚至有小朋友抓了他的頭髮。寶寶決不會容忍自己被欺負,他會全力維護自己的利益,這只是一種本能。

1歲左右寶寶有攻擊行為怎麼辦 第2張

寶寶口腔發育

一歲左右的寶寶,口腔內牙齒、肌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育,他很喜歡把東西放到嘴裡咬,可以幫他緩解口腔發育給他帶來的不適。另外寶寶在學習說話的時候,也很喜歡把能抓到的東西放到口中,當然也包括小朋友的胳膊或手。這僅僅是他感知事物的一種方式。好像只有這樣做他才能得到準確的認識。

寶寶的嘗試

很多爸爸媽媽都想知道,為什麼一旦孩子們和玩具在一起時,就會出現可怕的哭鬧聲,為什麼他們每個人拿到自己的玩具還不能安靜呢?答案很簡單,寶寶在玩耍的過程中,除了知道玩具帶給他樂趣之外,還意外的發現他的行為可以帶來不同的後果,“如果我打了其他的小朋友,就一定會有事發生”。所以他總是不斷嘗試用自己的行為影響周圍事物。

1歲左右寶寶有攻擊行為怎麼辦 第3張

寶寶的空間感

一歲左右的寶寶,不能準確的把握空間關係。所以他經常會發現自己被其他小朋友擠到一個小空間裡。出於一種條件反射,他會不自覺地推開擋在他前面的孩子,或是對身邊的小朋友採取武力進攻的方式。這樣就可以確保自己有充足的活動空間了。

寶寶情緒不好

孩子在心情不好的時候也會選擇自己的方式發洩不滿情緒。比如在他餓了、累了、尿布溼了時,他的心情就會很糟糕,這時候最容易出現孩子之間互相打鬧。另外,一歲的孩子正在學習各項技能的時候,當他遭遇失敗時心情會跟著變壞,打人的行為就很容易出現了。

1歲左右寶寶有攻擊行為怎麼辦2

咬人可能是1歲半前口脣期寶寶的探索性行為;可能是模仿小動物的動作;也可能是親吻的表現,不過是力度掌握的不準而已。

1歲左右寶寶有攻擊行為怎麼辦 第4張

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會經歷咬人、打人的階段,這是一種很正常的成長階段。

一般情況下采用淡化的方法很快就會過渡過去。但是也有不少寶寶會進而養成具有攻擊性行為的習慣,需要大人加以糾正。造成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很多。

打人可能是一種自我保護方式;可能是他發洩不快的一種方法;也可能是模仿別的小朋友、家長或電視的行為等等。咬人可能是1歲半前口脣期寶寶的探索性行為;可能是模仿小動物的動作;也可能是親吻的表現,不過是力度掌握的不準而已。對於這些攻擊性行為。

1歲左右寶寶有攻擊行為怎麼辦 第5張

家長要注意:

家長要以身作則,平日不要有打孩子等攻擊性行為。不要讓孩子看暴力電視。平時要教育寶寶講文明,在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時要友好,不要打人罵人,如果欺負了別的小朋友要道歉。要培養孩子的各種技能,特別是社交能力和語言能力。

教孩子講出憤怒的情緒,家長加以適當的疏導。如果自己的孩子被打了,家長要勇於批評別人的孩子。否則,我們的寶寶會失去安全感,覺得只有打別人才能保護自己。不能雙重標準,自己孩子被攻擊就沒完沒了地大吵大鬧;自己孩子攻擊了別人就無所謂,甚至洋洋得意,這隻能給孩子非常壞的影響。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