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美文 > 七夕節日介紹

七夕節日介紹

來源:秀美派    閲讀: 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七夕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

七夕節日介紹1

“七夕節”最早象徵工匠精神。(這一天古代女子會祈求能擁有一手好針線活兒),現代卻被商業運作成東方的情人節,成了新消費主義下的集浪漫和約會於一體的戀愛象徵。

據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

一方面,在古代,對於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女子限制很多,在不能拋頭露面的情況下,刺繡漸漸成為一種既是消遣、又能填補家用的主要活動(勞作)之一;而且,刺繡也成為判斷一個女子是否具有賢良淑德品質的標準之一,也是能否嫁個好婆家的優勢和資本。

一方面,最早七夕活動的`開展也是激勵人們追求聰明才智,不斷創新,自強不息,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年年創新,代代傳承,從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

人是社會生產力的第一要素,故人的素質的提高,是社會發展的第一要素,七夕活動恰恰就是為了提高人的素質和工匠精神而開展的。

七夕節日介紹

如果我們再仔細考究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就會發現這些節日幾乎全部和農業生產有關。 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節慶的內涵是由經濟形態決定的。

而單純的出於某種文化、社會的需求而人為設立的節日是很晚進才出現的事情。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傳統節日在今天被“架空”,傳統的民俗被拋棄。

之所以當下的人們更願意把七夕當作東方的“情人節”,是因為七夕節有一個流傳甚廣而又難得浪漫的愛情故事。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據研究我國的情人節有3個:一個是元宵節(也稱上元節,即正月十五);二是農曆三月初三,由上古伏羲和女媧神話演繹而來,情人遊春幽會的習俗已形成幾千年的悠久歷史;

三是近年來興起的七夕節(即乞巧節,七月初七)。與古人在七夕節含義不同,我們今天的年輕人憑藉對新事物的強大接受能力和更新能力,讓七夕節的時尚味道更加濃厚。傳統文化的傳承及方式有了新的希望,也促進了“浪漫經濟”。

七夕節日介紹2

一、節日由來

中國古代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從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祕,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觀星文化,“牛郎織女”就是典型例子。人們對牛郎織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來已久,可追溯到遠古時代。

經歷史發展演變,牽牛婺女天文字星象被賦予了人格化的牛郎織女美麗傳説(《歲華紀麗》卷三引漢應劭《風俗通》佚文:“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以及女性向織女星乞巧智慧與巧藝、祈禱姻緣、情人相會、切磋女紅、拜織女等豐富的人文內涵。

七夕風俗的形成與“牛郎織女傳説”關係密切,七夕風俗中流傳範圍最廣、流傳時間最久的當屬“乞巧”,古人對一年一度的乞巧習俗十分重視。

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也是民間的傳統習俗,在七夕夜晚,年輕的姑娘、婦女們要擺上事先準備好的時令水果,對着皎皎明月,朝天祭拜。

七夕節日介紹 第2張

七月初七”與古人對數字和時間的崇拜有關。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這“七重”列為吉慶日。

“重日”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七”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

二、民間習俗

七夕乞巧

七夕乞巧,判定乞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對月穿針”、“蘭夜鬥巧”和“投針驗巧”等幾種形式。

七夕節日介紹 第3張

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也叫“賽巧”,即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綵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

對月穿針

“對月穿針”,是指七月初七這天傍晚,家家户户都把庭院清掃乾淨,年輕婦女和姑娘們先要向織女星虔誠跪拜,乞求織女保佑自己心靈手巧。

然後,她們把事先準備好的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誰先把七根針穿完,就預示着將來她能成為巧手女。

七夕節日介紹 第4張

喜蛛應巧

喜蛛應巧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説:“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

投針驗巧

投針驗巧是七夕節的傳統習俗活動之一,盛行於明清兩代。通過把繡針放入形成水膜的容器中,看其能否漂浮、在容器底部形成圖案,以驗智巧,也稱“浮針試巧”“丟巧針”。

七夕節日介紹3

七夕的來歷和習俗

1、七夕的來歷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節日介紹 第5張

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説“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着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

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

七夕節日介紹 第6張

2、七夕的習俗之看天河

説起七夕的傳統習俗,“看天河”就不得不提。仲夏時節,晴朗的夜空有一道光芒閃爍的星帶,俗稱“天河”。“天河”兩邊,分別是“織女星”和“金牛星”。

相傳每年七月初七,喜鵲都飛上天去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因此,乞巧節前後,細雨淋淋,看不到喜鵲的蹤影。人們認為喜鵲聚集“天河”,為牛郎織女搭橋去了。

七夕節日介紹 第7張

3、七夕的習俗之配藥

七夕佳節有配藥的習俗,人們常用松柏等入藥配方,甚至還主張餌鬆實、服柏子、折荷葉等,並稱它們為長生不老的仙藥。中醫認為,久食松子健身心,滋潤皮膚,延年益壽;

《玉楸藥解》謂其“潤肺止咳,滑腸通便,開關逐痺,澤膚榮毛”,《海藥本草》説它“久服輕身,延年不老”;清宮還將松子列為御膳食品。柏子香氣濃郁,能養心安神、止汗潤腸;

《本草備要》載,“凡補脾藥多燥,柏子仁潤藥而香能舒脾,燥脾藥中兼用最良”。荷葉能清熱解暑、升發清陽、涼血止血。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