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古代中秋節怎麼過

古代中秋節怎麼過

來源:秀美派    閱讀: 1.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中秋節怎麼過。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中秋節是怎麼來的,爲什麼會有走訪親戚,送月餅的習慣。原來早在古時代,就有這樣的風俗,詩詞古人甚至會歌頌着嫦娥玉兔的美好祝願。下面跟大家分享古代中秋節怎麼過。

古代中秋節怎麼過1

唐代

月亮崇拜、月亮神話與中秋祭祀的習俗,在周代以前就產生了。但僅憑這些元素,並沒有形成中秋節。在漢代,月亮祭拜基本爲皇家壟斷,之後一直到唐代,都極少見到普通民衆拜月的記載。

中秋節形成於唐初,在那個特別愛好月亮的年代,唐朝的上流社會興起了在月色最好的八月十五賞月的風尚。至中晚唐,中秋賞月已是全民習俗。

賞月並非獨賞,不是像李白那樣“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而是與親友、同僚一起,這就有了“團聚”的意義。賞月也不是一味地仰望明月,而是與美酒、音樂、詩詞以至舞蹈相伴隨。

到了唐朝,記載農曆八月十五或其前後賞月的詩歌驟然增多。如白居易詩題中標出“八月十五”或“中秋”字樣的就有七首,晚唐詩人殷文圭有“萬里無雲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的詩句,直接點出了中秋團聚賞月的習俗。

唐代還盛傳着唐玄宗遊月宮的故事,據唐代蔣防《幻戲志》記載,八月十五夜晚,玄宗望月入迷,起了遊月宮的念頭,就請天師作法,一同來到月宮遊玩。月宮中的仙樂分外動聽,仙女告訴玄宗這叫《紫雲曲》。玄宗默記曲調,回到凡世後就把仙樂傳了下來,就是後來楊貴妃排練的大型歌舞《霓裳羽衣曲》。

從月宮回來途中,一行人經過潞州城(今山西長治),玄宗用玉笛演奏樂曲,還向城中投撒金錢。過了十幾天,潞州官府上奏說,八月十五月圓之夜,城市上空有天樂傳來,並有金錢撒下。

古代中秋節怎麼過

宋代中秋成了玩月狂歡節

唐朝的八月十五是一個賞月節,至宋代,中秋賞月的風氣達到高潮。無論社會中上層人士,還是下層民衆,各家皆登高賞月,歡聚痛飲,直至深夜,許多人家甚至天明乃散。

宋代的中秋節有一種普遍的閒雅風度和親近自然的情懷。貧窮人家就是典當傢什,也要換些酒來。這晚商鋪更是開到凌晨三、五點,玩月的遊人絡繹不絕。

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了汴京中秋節的盛況:各酒店都重新裝飾門面、打扮綵樓,用竹竿挑出畫着醉仙的旗子。街上人人爭相飲酒,到中午十一二點,各家酒店的酒都賣光了,紛紛扯下招幌。中秋時節蝦蟹正肥,石榴、梨、棗、栗子、葡萄、橘子等果品爭先上市。中秋之夜,富貴人家把亭臺樓榭打扮得很漂亮,普通百姓也到酒樓佔好位置以賞月。到處是絲竹之聲,直到夜深時分,在家未出門的人們聽着遠處傳來的音樂聲,像從雲外飄來。孩子們在街頭通宵嬉戲。夜市人聲鼎沸,直到天亮。

吳自牧在《夢粱錄》中也有生動描述:“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可謂社會上中下三階層的人過中秋的實錄。

中午痛飲美酒,晚上通宵賞月、遊玩,無論貧富、長幼,皆參與其中,宋代的中秋節簡直是全民狂歡,和巴西的狂歡節有得一拼。

古代中秋節怎麼過 第2張

明清以後中秋節以拜月、團圓爲主

到了明朝,中秋習俗不再像唐宋,浪漫抒情的賞月傳統被淡化了,民衆踊躍賞月的情景不復見,甚至各個家庭的中秋活動也不一定要包括賞月。取而代之的是,拜月成爲中秋習俗的重要內容。

宋代也有拜月,那時男女都可以拜,求月神賜福自己,少年求功名顯達,少女求貌美如嫦娥。到明清,拜月變成了女人的專利,所謂“男不拜月,女不祭竈”。拜月就是對月神的禮敬,至現代社會,拜月習俗基本消失。

家人團圓,也在明清時期與中秋節正式掛鉤,中秋有了“團圓節”之名,吃特製的中秋月餅也成爲團圓的一項標誌性活動。當時有習俗,已經出嫁的女子,在中秋節這天必須在公婆家,不能在孃家過,否則就不稱爲一家團圓。

明清之後,中秋節更重人倫與親情,唐宋時期猶如古希臘人那樣痛飲美酒的狂歡精神衰退了。

蘇東坡享用西湖船

1071年,35歲的蘇東坡帶着小他11歲的妻子王閏之,到杭州任通判。

彼時的杭州多姿多彩,春秋兩季,全杭州人都在湖濱遊玩,甚至冬季下雪的日子,還有尋樂的人乘船到湖上玩賞雪景。重要的節日,比如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中秋,重陽,湖上全是遊逛之人,且必須前一天預定遊艇。

西湖的小船很別緻,船頭有長長的引水竹管,中間可擺一張飯桌。遊人無須自帶食物,茶具、碗筷全由船家提供。這種船孃通常精於烹飪,所燒的菜餚稱爲“船上菜”。船伕還捕魚賣於遊客,供放生之用。湖上另有船販賣食品給遊客,有些賣瓜子、栗子、糖藕、烤雞等,有的專門賣茶,有的船上載着藝人,按照習俗靠近遊客的船,表演歌舞、特技、投擲、射擊等遊戲。良辰佳節,蘇東坡少不了攜家眷或同僚遊玩,寫了不少西湖船的詩句,如“映山黃帽螭頭舫,夾道青煙雀尾爐”,“船頭斫鮮細縷縷,船尾炊玉香浮浮”。

幾年後,飽覽杭州風光的蘇東坡改任密州太守。在又一箇中秋之夜,他寫出了公認最好的中秋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古代中秋節怎麼過2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古代的人們在這個季節飲酒起舞,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

我國自古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

魏晉之時,民間便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形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爲盛行。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唐代初年,中秋節被正式定爲節日。

漢代畫像石“嫦娥奔月”

唐代中秋行“拜月”

中秋節的由來,與唐玄宗遊月宮的浪漫傳說息息相關:相傳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宮中祭月時隨侍道人作法,將手中柺杖化作空中銀橋後,步入月宮。但見門樓匾額上書“廣寒清虛之府”,門口的高大桂樹下白兔正在搗藥,宮內嫦娥諸仙女在悠揚的樂曲伴奏下,翩翩起舞。玄宗從月宮歸來後,命人整理出暗自記下的舞曲,命名爲《霓裳羽衣曲》。月宮之所以稱“廣寒宮”,也與此傳說有關。

賞月之餘,品嚐月餅逐漸成爲中秋節的一個民俗符號。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爲軍隊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羣臣一起品嚐,從此就有了中秋吃餅食的習俗。當時的大戶人家一般都會在中秋節擺設大香案拜月,圓餅、西瓜、蘋果、葡萄等供品一應俱全,其中圓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考究的人家,西瓜還要特意切成蓮花狀供奉。

古代中秋節怎麼過 第3張

北宋中秋始“團圓”

“中秋節”的提法最早出現於南宋吳自牧所著的《夢樑錄》中:“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宋代除繼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風俗外,還有更瀟灑的活動“玩月”。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秋”條稱,“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當時的皇家還會舉辦“中秋晚會”。民間也不會早早休息,連小孩都不肯睡,“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南宋時期,“玩月”熱鬧得更近乎瘋狂。吳自牧筆下曾詳細記述了臨安的中秋之夜:“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糰子女,以酬佳節。此夜天街買賣,直到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晚不絕。”

宋代對中秋節的`最大貢獻,是給中秋節賦予了“團圓”的內涵。後來中秋節被視爲“團圓節”,源頭應該在北宋。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在《水調歌頭》裏,把北宋人對中秋節的理解闡釋得淋漓盡致。

南宋“月餅”誕生

月餅的由來,傳說源於唐徵突厥取勝,有西域商人賀以胡餅,李世民感慨道“應將胡餅邀蟾蜍”。此說無據,胡餅漢代已入中原,類於今天的饢。李世民不過是說胡餅之圓,近似月亮罷了,和月餅毫無關係。事實上,到南宋纔有“月餅”一說,但屬市賣食品,與中秋節無關,且很可能是蒸制的。南宋《武林舊事》一書對此有記載。並且,蒸制月餅至今仍在山東、河南等地流傳。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直到明代,纔在《西湖遊覽志會》中有有關於中秋節吃月餅的確切記載。明代文學家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餘》中寫道:“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明代史學家沈榜在《宛署雜記》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餅盛況時寫道:“造麪餅相遺,大小不等。餅 中以果爲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書中還介紹了當時的製作工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宮中供月使用的月餅“從下至上直 徑尺餘,重有兩斤。”

“餅”在古代是一類麪食的總稱,比如麪條叫湯餅、索餅,饅頭叫蒸餅、炊餅,水餃叫煮餅,涼麪叫溲餅等。古人祭祀需用麪食,以“餅”祭月,在所難免,比如宋代宮廷過中秋時就吃“宮餅”“小餅”“月團”。元代中亞技師大量進入中原,使起酥和提漿技術更加成熟並得到推廣,這推動了月餅的普及。

古代中秋節怎麼過 第4張

明代流行“送月餅”,影響至今

中秋節吃月餅到元代已更加“講究”。元末陶宗儀的《元氏掖庭記》中記述過元武宗海山過已酉(公元1309年)中秋節的情況。中秋之夜,元武宗與諸嬪妃泛舟於皇家的太液池,設宴取樂,所上食物相當豐富:“薦蜻翅之脯,進秋風之鮎,酌元霜之酒,啖華月之羔”。這裏的“啖華月之羔”即爲“吃月餅”。

到了明代,“吃月餅”已爲中秋節固定風俗。中秋節所食之餅除了“月餅”叫法外,還有“團圓餅”、“團餅”等叫法,正德《建昌府志》中便稱,“中秋,登樓玩月,多用西瓜、團餅,亦取月圓之義。”

明代,中國古人過中秋還出現了新氣象,現代必不可少的“月餅”,成爲時人過中秋節之必備,現代特別流行的中秋送月餅風俗明代已開始流行。崇禎《嘉興縣誌》稱,“十五是爲中秋,作餅肖月形,曰‘月餅’,有相饋遺者,取團圓之義”;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也有相同說法,“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不僅南方人喜歡中秋送月餅,北方人亦然。嘉靖《威縣誌》記載,“中秋置酒玩月,爲月餅饋之。”

中秋送月餅風俗是怎麼形成的?據說緣於“走月”活動。所謂“走月”,就是乘着中秋月圓之際拜親訪友,饋贈糕點、鮮果等食品。

早在元末,甚至更早時間,“走月”活動就已出現。筆者蘇北老家有一則“八月十五殺韃子”的傳說:元末朱元璋起義時,相約“殺韃子(蒙古人)”,推翻元政權。元代,蒙古人對民間集會控制極嚴,朱元璋便利用八月十五“走月”送月餅的習俗,將約定起義時間的紙條包在月餅裏送出,從而完成了起義總動員,“送月餅”風俗也因此在明代得以廣泛流行。當然,還有另外一說,送月餅“殺韃子”,是吳王張士誠想出的主意。

到了清代,中秋“送月餅”就更爲流行了。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爆料
明星八卦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