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稱呼禮儀有哪些

稱呼禮儀有哪些

來源:秀美派    閱讀: 2.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稱呼禮儀有哪些,衆所周知在我們進行人際交往的時候,應該是禮貌當先;在我們與人交談的時候,應該是稱謂當先。那麼大家知道稱呼禮儀有哪些嗎,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稱呼禮儀有哪些吧!

稱呼禮儀有哪些
稱呼禮儀有哪些1

不可稱呼自己爲"某先生/某小姐”

“你好!我是李先生”“我是張小姐”……這樣的自稱是錯誤的。

作爲上門推銷的業務員如此稱呼自已,表明他連起碼的職業素養都沒有;作爲參加求職面試的大學生如此稱呼自己,表明他缺乏實踐經驗,待人接物的能力欠缺;作爲演員或主持人在公衆面前如此自稱,表明他嚴重自戀、虛僞做作。

中國人向來奉行謙恭的態度,稱呼自己爲“先生”或“小姐”,顯然是有違傳統禮儀規矩的。

溫馨提示:

面對長輩、親朋,可以用自己的名字或小名自稱。

向不熟悉的人或通過電話溝通的陌生人進行自我介紹時,應以全名自稱,也可以以自己的姓自稱,如“我姓李”。

對方是上司或上級領導時,應以全名加職務說明自稱,比如“我叫某某,是某某科的負責人”。

在非正式場合也不可隨意稱呼別人

在非正式場合稱呼別人並非不需要講究。

對女服務員稱“小妞”,會被對方視爲侮辱和調戲;用對方戀人專用的暱稱來稱呼異性朋友,對方難免認爲你有什麼企圖。在把“小姐”當作某種不良職業象徵的地區稱呼年輕女性爲“小姐”,在把“同志”當作同性戀者代名詞的地區稱同性陌生人爲“同志”,對方一定會生氣、惱火。

從你對別人的稱呼中,別人考察着你的素質和教養,判斷着你對別人的尊敬程度,甚至從稱呼中判斷你的人際關係。不假思索地使用稱呼,既容易造成誤解,又可能給自己招來意外的麻煩。

溫馨提示:

稱呼別人之前,應先了解當地習慣,考慮自己和稱呼對象的關係。

稱呼同事、朋友、鄰居、熟人,可直呼其名,或只叫對方名字而省略姓,或以“老誰”“小誰”的方式稱呼其姓。

在公共場合稱呼陌生人,應根據對方的年齡和性別進行稱呼,如“女士”“先生””小夥子”“老伯”“大媽”等。

在職場上對別人的稱呼要恰當

在職場上使用不當的稱呼是不禮貌的。初入職場,跟着別人叫同事爲“小王”,其實他比你大兩歲且資格很老,你這種“自來熟”的稱呼一定會令對方不悅。在公司總結會上,莽撞地以私下的叫法“小王”來稱呼王總監,這對於王總監本人和你所處的場合來說都是不尊重的。同事已經換了部門了,你卻還用對方原來的職務稱呼他,如果對方提升了,他會認爲你嫉妒他;如果對方降職了,他會認爲你挖苦他。

由此看來,在職場上稱呼別人不單是憑自己的經驗就能讓對方滿意、讓大家滿意的,你必須綜合考慮自己的身份、工齡、與別人的關係等各個方面,這樣纔不會出錯。

溫馨提示:

在正式場合可按對方的職務以姓相稱,如“某教授”“某主任”等,在特別正式的場合應以對方的全名加職務相稱。

在對稱呼有特定習慣的單位,應按照慣例稱呼別人,比如在一些外企中彼此直呼其名。

不要隨便用自創的綽號稱呼同事,如果綽號不雅或含有戲弄意味更不能使用。

和別人說話要使用適當的稱呼

和別人說話不用任何稱呼,無論是對熟人還是對陌生人,都不是禮貌之舉。

不使用稱呼,只是用眼神、動作來告訴別人你是在叫他,有涵養的人會認爲你是不好意思或害怕出錯而不和你計較,自尊心或虛榮心強的人則會認爲你輕視他而明裏暗裏地責怪你。想向陌生人求助,你突兀地走過去直接表達了你的想法,對方先是會被嚇了一跳,接着就會爲你的莽撞而不悅,繼而不願意提供幫助。

稱呼不用佔用幾個字,但它包含了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身份的肯定和最起碼的尊重。只要與人說話,就不能省略稱呼。

溫馨提示:

在任何時候,因爲任何原因和別人說話之前,一定要根據其身份禮貌地稱呼對方。

不要用“哎”來稱呼陌生人,對不太瞭解的熟人也不要這樣稱呼。

不要用“胖子”“麻臉”“稀毛”等別人的生理缺陷做稱呼。

稱呼禮儀有哪些2

分清敬稱與謙稱

禮記》雲:“禮者,自卑而尊人。”這裏“卑”的意思是謙卑。自謙而敬人這一原則貫穿在幾乎所有禮儀中,在稱謂方面最集中的表現,就是在敬稱與謙稱上。

古人使用的尊稱很多,尊稱的說法最重要的來源之一,是把對方的官銜爵位當作稱謂。比方說,“君”原指天子國君,後來人們把一家之主稱謂“家君”、“府君”,稱已故的父親爲“先君”,妻子稱丈夫爲“夫君”。作爲稱謂的“君”被廣泛使用,後來甚至變成了表示敬意的第二人稱代詞。古代諸侯成爲“公”,後來五等侯爵的制度消失了,但“公”卻成爲大家普遍使用的尊稱。另外,在春秋時代諸侯的嫡長子以外的兒子稱爲“公子”,後來人們也將重要人物的子女稱爲公子。“卿”原本也是爵位名稱,後來也被當作尊稱來使用。“卿”還可以用於夫妻相稱,今天人們常說男女之間“卿卿我我”,便是因爲“卿”往往是相愛的人對彼此的稱呼。

古代還有一種常見的表示尊敬的稱呼方式,就是在稱謂之前加一個表示美好的字,比如加上一個“令”字。令有美好之意,《儀禮》中便有把美好的日子稱爲“令辰”、“令日”。“令”字被廣泛運用在稱謂上,如稱對方的父親爲“令尊”,稱對方的母親爲“令堂”,以此類推,稱其餘的親屬爲“令伯”、“令叔”、“令兄”、“令弟”、“令妹”等。對對方晚輩的稱呼也是如此,如稱對方的兒子爲“令郎”、“令息”,稱對方的女兒爲“令愛”、“令媛”。也有在稱謂前加“賢”字的,如稱夫婦爲“賢伉儷”,稱父子爲“賢喬梓”等。

以上所提到的敬稱,都是對對方使用,如果在問候或交談中涉及自己一方,則一定要用謙語。謙語是與敬語相對的稱謂體系,使用謙語是爲人低調不張狂的表現。我們與他人提及自己的父母時要用謙稱,通常是在稱謂之前加一個“家”字,如稱自己的`父親爲“家父”、“家君”、“家嚴”,稱自己的母親爲“家母”、“家慈”。如果父母已經去世,則對他人提起時要稱“先父”、“先母”。對他人稱呼自家的其他親戚也是一樣,如“家伯”、“家伯母”、“家叔”、“家叔母”、“家兄”、“家嫂”、“舍弟”、“舍妹”等。這裏的“家”“舍”包含了自家的意思,切不可畫蛇添足,說成“我的家父”。自稱則可以加“愚”字,如“愚弟”。

敬稱與謙稱不能混雜使用,這一點必須嚴格把握。某學生給同學發短信說“驚悉家父不幸逝世”,意思就變成自己的父親去世卻給別人發短信表示慰問。別人問你“貴姓”,你如果回答“貴姓李”,那也會鬧笑話。“貴姓”含有恭維、擡愛的意思,你不能當真,不能自認爲自己的姓很高貴。大多數朋友都知道,這種場合要說:“免貴,姓李”。

現代人分不清敬稱與謙稱,集中體現在對自己的配偶的稱謂上。人們向別人介紹夫妻關係時,使用的稱謂可以說是五花八門。“老公”、“老婆”是比較俗氣的叫法,在家裏或者鄰里之間這麼稱呼自然沒有關係,但在正式場合最好能換一種說法。大家一定沒有在報紙上看到過“某國總統攜老婆訪問某國”、“某國女總理攜老公訪問北京”之類的報道吧?“夫人”是中國人對配偶最古老的稱謂之一,但是這個稱謂只能用於對方。“夫人”原本專門用來指諸侯的配偶,不少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在向別人介紹自己配偶的時候說“這是我夫人”,無意間就把自己當成諸侯了,顯得妄自尊大。稱對方的配偶爲“夫人”、“尊夫人”、“嫂夫人”,可以表示敬意,都有擡愛、恭維的意思。不過大家要注意靈活變通,不可死板,如果在家裏,關上房門,只有夫妻二人,妻子稱丈夫爲“官人”,丈夫稱妻子爲“夫人”,彼此敬重,當然也可以用尊稱。

就高不就低

在某些場合,我們稱呼對方要遵循“就高不就低”的原則。在單位工作,只要是屬於同一輩的同事, 儘管有些人的年齡可能略小,但出於尊重我們都可以稱呼對方爲“某某兄”。

另外,每個人的身份與崗位雖然會有不同,這是分工的需要,並非貴賤之分,所以在與不同的工作人員打招呼時,我們不應當刻意強調大家的身份高低。例如學校裏的工作人員,不論年輕還是年長,也不論是行政人員還是圖書管理員,都可以被稱爲老師,因爲他們都是爲教學而服務的。同理,在醫院裏,有看病的醫生,也有藥房、化驗室的工作人員,他們也是分工有所不同。有些人稱藥房、化驗室的工作人員爲“師傅”,這就很不合適,其實叫一聲“大夫”就可以。

以上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稱呼別人時需要特別注意的兩條原則。也有朋友會問:“如果不認識對方,也不知道他的職業,那該怎麼稱呼對方呢?”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至少可以有兩種選擇:

一是稱呼對方爲“先生”。無論對方年齡大小、職務高低,用這樣的稱呼都不會造成失禮。有許多人認爲先生是專用於男性的稱呼,這也是一種誤解。無論男女,其實都可以被稱爲“先生”。

另一種是按照輩分來稱呼。比如我們向陌生人問路,便可以參照自己家人的年齡段,稱呼對方爲“叔叔”、“阿姨”、“大爺”、“大媽”。路人之間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是我們可以把對方當作自己的親人來相處。“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是《論語》當中的一句名言,正是儒家“天下一家”思想的反映。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爆料
明星八卦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