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糉子在男女之間的寓意

糉子在男女之間的寓意

來源:秀美派    閱讀: 2.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糉子在男女之間的寓意,我們都知道在端午節的時候會有吃糉子的習俗,這也是爲了紀念屈原,但是其實糉子也有男女之間的一些寓意在裏面,以下分享糉子在男女之間的寓意。

糉子在男女之間的寓意1

糉子具有多子多福、功名得中、光宗耀祖的寓意。因爲“糉”和“中”讀音相近,吃糉子取了“功名得中”之意,明清時期參加科舉考試的秀才都要吃家裏包的“筆糉”,爲了討個好彩頭;其次就是九子糉,送人有多子多福的意思;最後,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糉子有什麼寓意

端午食糉,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糉,即“糉籺”,俗稱“糉子”,屬“籺”的其中一種。“籺”是逢年過節時用來拜神祭祖的貢品,籺有很多品種,不同的節日會做不同的籺,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習俗。糉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餡料和箬葉(或柊葉)等,其花樣繁多。

糉子在男女之間的寓意

糉子在晉代正式成爲了端午節的節慶食品。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糉,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糉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到了唐代,糉子的形狀出現錐形、菱形。

宋朝時,已有“蜜餞糉”,即果品入糉。明清兩代,糉子成了吉祥食品。據說,那時凡參加科舉考試的秀才在赴考場前,要吃家中特意給他們包的“筆糉”,樣子細長很像毛筆,諧音“必中”,爲的是討個口彩。<

糉子在男女之間的寓意2

紀念屈原、祈求“糉”子、高“糉”功名、光“糉”耀祖。

1、紀念屈原:屈原是戰國楚國人,他不忍看到國家滅亡,於五月五日投汩羅江而死。爲了不讓屈原被魚蝦吃掉,老百姓爭相划着船去打撈屍體,並把自家做好米飯撒入江中,從此以後,每年端午節,便有龍舟競渡、吃糉子的習俗。

2、祈求“糉”子:因“糉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糉子”能得兒子的風俗。“糉子”是“衆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

糉子在男女之間的寓意 第2張

3、高“糉”功名:因“糉”和“中” 音近,有“高中功名”之意,寓意學士考中功名。通常古代科舉在秋天,因此在端午節時,想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糉子寓意高中。

4、光“糉”耀祖:因“糉”和“宗”音近,因此端午節吃糉子寓意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戶戶的人都在過端午的時候吃上糉子。

糉子在男女之間的寓意3

1、紀念屈原

端午吃糉子,現在人們普遍公認的是爲,疫情有幾人醫好,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

老百姓爲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爲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糉子——“筒糉”的由來。

2、“糉”驅蛟龍

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要用艾葉包住,用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這樣就不用擔心再被蛟龍破壞了!”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

3、求子

端午節中,人們會互贈九子糉寓意求子。九子糉是糉子的'一種,即爲九隻糉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且因爲“糉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糉子”能得兒子的風俗。“糉子”是“衆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

糉子在男女之間的寓意 第3張

擴展資料:

端午節的由來和傳說:端是“開端”,萬事之初的意思。午,中國古代以天干地支的組合記年,又以地支記月份,一月爲寅,二月,疫情未來科技,是卯,依次排開,五月就爲午,因此五月就是午月,端午意爲午月的開端。

“五”“午”相通,時維夏天,所以端午節又稱爲五月節、艾節、夏節。因午步入“陽辰”,午月,端爲陽夏,所以端五也叫“端陽”。月五日五,所以叫做重五節。

時值仲夏,法正天中,此時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辟邪祛災,“午日以蘭湯沐浴、”“浴蘭怕兮沐芳華”,故端午節又叫做天中節、浴蘭節。至於爲什麼叫女兒節、詩人節、龍日等等,皆有緣由。

糉子在男女之間的寓意4

糉子的來歷與傳說故事一

糉子的來歷最早是祭祀食品

糉子的歷史非常悠久,最早是一種祭祀用食品。糉子用作祭祀,並不自祭祀原屈原。糉子最初用作祭祖及神靈。東晉範注《祠制》說:“仲夏薦角黍。”說明當時有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靈的習俗。角黍,即角形的糉子。

所謂“角”,是指古代祭祀時最高級的供品爲牛,糉子的形狀代表牛角;“黍”就是一種黃黏米。用穀物製成的“角黍”代表“陽”;包角黍用的“菰葉”(糉葉)爲“陰”,陰陽結合,有驅邪納福、祈求平安的意思。

糉子的來歷與傳說故事二

糉子來歷的民間傳說

據唐沈亞之《屈原外傳》記載,屈原投江後,人們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裝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到了東漢建武年間(公年22-55年),長沙有個各叫區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見了三閭大夫屈原顯靈,說到祭祀食物被蛟龍竊走,並告訴他以後再投,須裹上蓼葉,再纏上五色線,這些東西,蛟龍害怕,就不會吃了。

區回把這次奇遇告訴了鄉民,鄉民們便按屈原吩咐精心製作糉子。這個習俗一直沿襲至今。這個神奇的傳說,最先被樑朝文學家吳均寫成一篇志怪小說,收在《續齊諧記》裏。

說明糉子是人們紀念屈原的祭祀食品,後來又成爲端午節最主要的節日食品,至於爲什麼把它投向水中,一種說法是給屈原吃的,另一種說法作此投江,以飼蛟龍。也就是說專門用糉子來喂蛟龍,以免它傷害屈原的身體。

糉子在男女之間的寓意 第4張

爲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糉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並逐漸發展成爲我國的端午節食品。

糉子的來歷與傳說故事三

糉子來歷的另一種說法紀念臺駘

山西民俗學家認爲,糉子的來歷和古時三晉先民治水的故事有關。臺駘,作爲遠古歷史人物,據山西省歷史學者考證,臺駘治水從年代上要早於大禹治水,是顓頊帝時代治水官員。當時臺駘爲治水患,奔波南北,疏導汾水,一路導水至靈石山頭被阻,臺駘帶領百姓奮戰在靈石山頭,開山泄水工程異常艱難,人們日夜施工吃住都在山上,挖山不止。

當時水滿爲患又無路可通,也沒有船隻,(禹王治水時也是徒步上下,纔有三過家門而不進的故事,據考證臺駘治水要早於大禹,臺駘治水以汾水爲主,是以治水的歷史和傳說只在山西流傳,而大禹治的是黃河,所以大禹的治水足跡和功績要大於臺駘)臺駘和他帶領的開山百姓每天的飲食來源就成了問題。

汾河兩岸每家都有勞力在隨臺駘治水,爲了保證糧食的按時運送到工地,不耽誤和影響人們的飲食保障,人們想出了以水送食的辦法,用竹桶和蘆葉等包裹食物,以木筏相乘順流而下,把食物送給下游的治水的人們,途中也有不少食品被水中的魚蝦吃掉。隨着人口的流動,很快(糉子的最早原形)這種食品就傳遍了整個漢民族。

糉子的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

東漢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廣東鹼水糉。

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米外,還添加中藥材益智仁,煮熟的糉子稱“益智糉”。 南北朝:出現雜糉。品種增多,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裹成的糉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唐代:糉子用米已“白瑩如玉”,糉的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糉子”。

宋代:有“以艾葉浸米裹之”的“艾香糉”,還有“蜜餞糉”,見蘇東坡“時於糉裏見楊梅”的詩名。這時還出現用糉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糉子已很時尚。

元代:糉子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爲箬葉,突破菰葉的季節侷限。

明代: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清代:出現“火腿糉子”。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爆料
明星八卦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