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給孩子進行死亡認識教育好不好

給孩子進行死亡認識教育好不好

來源:秀美派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給孩子進行死亡認識教育好不好,後天的啓蒙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孩子的智力,成長是甜蜜和困難交織的過程,在面對這個問題家長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態,現在的努力會爲未來的發展打下夯實的基礎。現在分享給孩子進行死亡認識教育好不好。

給孩子進行死亡認識教育好不好1

觸目驚心!自今年以來,短短的四個月裏,已經發生了數起關於中學生跳樓自殺的案例。

河北邯鄲邱縣第一中學高三學生,因請假未果從學校四樓跳樓身亡。

西安高三女生疑因遭同學辱罵,想換座位卻被老師拒絕,從四樓教室跳下身亡。

廣東惠州惠東縣一中學17歲高中男生從教學樓五樓墜樓身亡。

…………

心痛,來不及細數,眼淚便已溼了眼眶。他們還都是孩子啊,正值豆蔻年華的年紀,爲何如此不惜命,經受不住一點點挫折呢。

是什麼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顆稻草?還是孩子內心脆弱?

仔細觀察下來看出孩子缺乏“死亡教育”,一個個悲痛的事例,一條條鮮活的生命,缺失死亡教育的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自殘、甚至是自殺,他們對生命完全沒有敬畏感。

何爲“死亡教育”

中國的傳統教育對“死亡教育”都避之不談,認爲死亡是一種忌諱,談論死亡是一件不吉利的事情。在日常交談中,我們用“去遠方”,甚至簡單的一句“走了”,似乎是一種約定俗成。

“死亡教育”:指的就是可以幫助人們正確地面對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與死是人類自然生命歷程的必然組成部分,從而樹立科學、合理、健康的死亡觀的過程。

在資訊尤其發達的今天,孩子從3、4歲就就要接觸到死亡的概念。沒有天生就懂得尊重生命的孩子,用正確的方式讓孩子認知死亡和生命的關係,非常有必要。

缺乏死亡教育的後果,超出你想象得更可怕

白巖鬆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爲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朋友給我講了這樣一件事。

一天,他們家孩子養的金魚死了,孩子非常傷心。

他卻毫不在意地告訴孩子不要難過,它僅僅是在睡覺而已。

過了幾天,他和孩子去游泳。小朋友居然在無意中撈到一條小魚。

他把魚高高地舉過頭頂,朋友還以爲是要向自己炫耀他的戰利品。

但是接下來孩子直接重重地把魚摔在了地上。朋友嚇了一跳,連忙問他爲什麼要這樣做。

孩子很高興地說:“爸爸,我想讓它睡覺。”

直到這時他才意識到,沒有好好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嚴重性。

17歲少年跳橋的事件,17歲的少年毅然決然地跑過車流,縱身跳下橋,看着他的媽媽蹲坐在橋邊捶胸頓足的樣子,看着很痛心。

我不知道這個少年經歷了什麼,讓他用生命去對抗,不知道他在縱身躍下的時候,有沒有後悔自己的衝動。關於事件的報道,有很多種說法,有說父母不懂得控制自己情緒,不懂得和孩子溝通的,有說孩子抗挫折能力太差的,有說叛逆期的孩子不好管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那些長大後漠視生命、具有強烈暴力傾向和極端的孩子,很可能從小就缺乏正確的死亡教育。

如何正確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

1、從小開始正確引導

心理學家皮亞傑在研究兒童對死亡的認知時認爲:

在2到7歲的時候,孩子對死亡所產生的焦慮既是短暫的,又會一再發生。

孩子害怕的並不是死亡本身,因爲死亡對他們來說是陌生的,是無法想象出來的;他們害怕的是分離,害怕被拋棄。

所以在孩子幼年階段,我們跟孩子談死亡時,首先就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耐心。

黃磊曾在節目中被女兒多多問及死亡是什麼,他的回答充滿了智慧:

黃磊:“你知道星星的光是什麼嗎?每一顆星星都是屬於一個人的。每一個人要離開這個世界,就到天上變成了星星。”

多多:“星星那麼小,等我上了天怎麼分得出哪顆是你?”

黃磊:“我們就變成一顆星星了,一家變成一顆星星,相愛的人會在天空重逢,永不分離,我們一家人在一起。變成一顆最明亮的星星。”

黃磊很有智慧跟她女兒多多解釋死亡的概念,又能給年幼的孩子巨大的安全感,消除孩子的焦慮,確實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利用生活中合適的場景主動向孩子做科普,而不是等到他們提問時再手足無措地應付。

給孩子進行死亡認識教育好不好

2、通過繪本讓孩子知道死亡是大自然的規律

讓孩子看看繪本中就有很多描寫死亡和哀傷的話題,看看一個個生命的故事,孩子就會明白死亡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同時,你可以告訴孩子生命是有限的,但愛不會消逝。像《一片葉子落下來》,《熊和山貓》《爺爺變成了幽靈》這些繪本中美麗的文字和清新的畫面也能給孩子們帶來沉靜的心態和溫馨的暖意。

3、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當孩子對死亡表現出恐懼時,我們要正面這種恐懼,這是死亡教育的前提。

並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會永遠愛着他。

只有給到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孩子才能慢慢接受死亡。

讓孩子逐漸體驗離別等難過的情緒,坦然和孩子分享自己悲傷的心情,引導孩子熱愛生活,珍惜時光。

蒙臺梭利說:“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只有正確認識了死亡,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義,更加尊重生命、熱愛生活。”

給孩子進行死亡認識教育好不好2

當孩子們把這些問題擺在我們家長面前時,我們是不是經常這樣回覆她們:Ta只是睡着了,Ta離開我們去很遠很遠的地方了……,“媽媽會一直陪着你的……”

有一個孩子回憶自己認識死亡的日記:

我七歲時,外婆意外中風去世。去世前三天,我被帶到她病牀前。沒有一個大人告訴我,外婆已經生命垂危,我完全不知道,那是最後一面。我被匆匆帶去,又被匆匆帶走。直到外婆下葬後一個月,我才知道她死了。至今,我還記得當時的憤怒和哀傷,從小跟着外婆長大的我,恨了父母整整半年。那一個月,我趁父母不注意時,就會把外婆遺照藏在書包裏,揹着上學。我用這種方式進行自我欺騙:“外婆還在。”大人們以爲把我和死亡隔離是對我的.保護,卻不知道這種做法對我造成了多大的傷害。

我們中國的父母喜歡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孩子過濾掉痛苦、篩選出幸福的信息,希望儘可能的讓孩子一路坦途,避免磨難,結果這樣做的後果卻是讓孩子對死亡產生了更深的疑惑和恐懼。

在我們中國的教育中,可以說一直缺席“死亡教育”這一課。

我們忌諱談“死”字,尤其是在喜慶的場合更是閉口不提,生活中我們一般也對死亡避而不談。但是,這並不能阻止孩子對死亡的好奇。在我很小的時候姥姥就去世了,那時候我問父親,什麼是死亡?父親告訴我說,就是睡着了永遠不會再醒來了。嚇得我好一段時間不敢睡覺。有一次我病的厲害躺在牀上,三歲的女兒跑過來抱着淚眼模糊地問我“媽媽,你怎麼了?你會死嗎?她還小不理解死亡越是胡思亂想,結果晚上做夢說夢話“媽媽不要離開我”眼角還掛着淚珠,我聽後,心爲之一顫.....

實際上對於這個話題我們越迴避,孩子越好奇,最可怕的是,我們從小成長在一個忌諱死亡的民族,我們也並不是很理解死亡的意義。

中國對於兒童死亡認知的教育還幾乎爲零,一些歐美國家就不會存在,因爲她們很早就有對孩子的死亡教育。當然,孩子年齡的不同,讓她們瞭解死亡的方式也應該不同。我比較喜歡引導孩子看書,在我的家裏有這樣一本關於生命的童話繪本--《一片葉子落下來》,非常適合3歲至9歲的孩子。這本書從一片葉子由春天的綠,到夏天的最爲生意盎然,到秋天的紅橙,最後枯萎,離開樹枝,歸於大地的過程。告訴孩子,死亡是那麼的自然,那麼的美與平靜,我們爲什麼要害怕死亡呢?我們應該像那片葉子一樣,因爲自己曾經是樹的生命的一部分而感到驕傲!

我給女兒從頭到尾讀了這本書,讀得非常深情。讀到秋天來了,樹葉開始紛紛議論死亡時,女兒說:“媽媽,我害怕自己會死。”她纔剛剛3歲,似乎已經比同齡的孩子更早具有了關於死亡的意識。而等讀完整本書,我問她:“你還害怕死嗎?”她說:“不怕了,冬天過完,春天就會來了。”聽她這樣說,我很欣慰,因爲,當我有一天不得不離她而去的時候,我會告訴她:“女兒,媽媽就像那片葉子一樣,化爲了泥土,等春天樹葉發芽,你就知道,媽媽又回來看你了,你可以經常在樹下玩耍,媽媽就在樹上陪伴着你呢。

死亡教育不僅出現在歐美國家的繪本中,也出現在他們的學校教育裏,很多學校專門設置了死亡教育課,觀察植物的枯萎,爲死去的小動物開追悼會,爲故去的親人做紀念冊,甚至到殯儀館躺到棺材裏親身體驗死亡。丹麥的作家寫過這樣一個繪本《爺爺變成了幽靈》,講的是一位爺爺突發心臟病猝死,死後,他捨不得自己的小孫子奧斯本,就變成了幽靈,在夜晚來到了小奧斯本的房間,小奧斯本見到爺爺後非常驚喜,每天晚上都和爺爺玩耍,他看着爺爺從牆壁上穿來穿去,聽爺爺發出幽靈的叫聲,但是爺爺很不開心,他說他死前忘記了一件事。小奧斯本努力地幫爺爺回憶他忘了什麼事,他們想起去遊樂場坐過山車,想起在花園裏種過一棵大樹,想起一起去看電影看到最後呼呼大睡,最後,爺爺突然想起來,他對小奧斯本說:“我忘記和你說再見了!”“再見!”爺爺和小奧斯本都哭了,繪本面前的我們也感動不已。

這些繪本故事讓我們開始正視生命,正視死亡,讓我們意識到生命有始有終,如同花開花落。

近些年各地也不斷報道出接二連三地發生“小學生跳樓”事件,其實學生跳樓在西方社會也會發生,只是在我們中國把這類事情放大了,極端化了。到目前爲止,也沒有很多人從根本上探討過此類事情的根源。 現在小學生的父母很多都是80後,是單獨甚至雙獨,他們自己的心智有時候還是小孩子,不懂得處理親子關係,更別說對孩子談論生與死的問題了。

此外,現在的獨生子女都是依賴性很強的一代,缺乏自主性,遇到問題不懂得自己解決,有時跳樓只是他們賭氣的一種方式,以這種方式引起家長、學校的關注,卻從來不會想到後果,也不明白後果會是怎樣。如果讓他們重新再選擇,也許不會是跳樓。而以這樣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或多或少會給同學一種暗示,原來這樣一種方式也是可行的,至少父母痛心了,學校妥協了,自己的目的達到了,卻不知道失掉生命是自己最大的損失。所以,學校和家庭在小孩“死亡教育”這方面還是應該加強的。

一、對孩子的死亡教育要有技巧

我個人認爲死亡教育不是一件可做可不做的事情,而是一定要做,而且是要有技巧地去做。有些父母擔心孩子害怕,就隨便編個童話故事解釋死亡,但這並沒有告訴孩子事情的本質,有時還會誤導孩子。如果父母說到,人死了會到天堂,那麼小孩子就可以把死亡理解爲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生活中一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便馬上想到天堂去了,這樣是很可怕的事情。

二、 給孩子解釋死亡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平靜

死亡就跟出生一樣,是生命個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死亡”畢竟意味着生命的結束,所以人們一提及死亡,毛骨悚然,膽顫心怯,都努力迴避這個可怕的、令人絕望的話題。在我們向孩子解釋死亡的時候,要注意用平靜、緩和的語音語調,既要保持科學,又不能冰冷生澀。不能爲了渲染死亡的氣氛,而故意把聲音弄得低沉陰森。我們可以告訴孩子,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以後就不能再重新生活在世界上了,不能跑、不能動、不能說話了。生活是個大課堂,蘊藏着許多教育資源。親朋好友的離去,動物夥伴的死亡都是鮮活的死亡教育的素材。每當遇到諸如此類的事情時,我們應鼓勵孩子表達出遇到這樣事情的感受,切莫壓抑在心,不與人溝通和交流。孩子感受到死亡所帶來的痛苦感,我們應該與孩子一起真實地面對。

三、自然界生物的生死輪迴是很好的教育素材

我們可以讓孩子觀察自然界中的生命,看植物的一歲一枯榮和其他生命週期短暫的生物的生死輪迴。這些對孩子理解“生與死”是有一定幫助的。與其讓孩子蒙在脆弱之中,不如真誠地告訴她,鼓勵孩子和我們一起坦然面對。小貓會死、家裏的花朵也會死、老人會死、年輕人也會死、你不喜歡的人會死、你喜歡的人也會死。不過死並不可怕,你可以把你想念的人或者小動物記在心裏,自己好好生活下去,爲了達到活下去的目的,生病了就要吃藥,纔不會痛,纔不會死。

四、我們要舉一反三,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

我們自身要明白一點,進行死亡教育並不是單純地把死亡的概念灌輸給孩子,也不是談到死就戛然而止,而是應該舉一反三地讓孩子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活着。比如,生命是父母給予的,死亡教育也讓孩子小小的心靈種下了一顆感恩的種子,讓孩子體驗到了保護生命的艱辛,知道與父母分享快樂和美食,懂得父母的辛勞,並不定期地做力所能及的事。又比如,家長向孩子講述死亡真正的內涵就是“生命的結束,這個世界上不再有你,發生了什麼事情你都不會知道”,等孩子明白了這個道理,他就會格外懂得時間的寶貴。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