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家長如何和孩子有效溝通

家長如何和孩子有效溝通

來源:秀美派    閱讀: 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家長如何和孩子有效溝通,家長們對於孩子的培養總是非常慎重,比較小的寶寶就暫時不用擔心這個問題,所受到的陪伴與教育影響會伴隨一生,其實孩子惡作劇只是想要父母的陪伴而已,下面小編分享家長如何和孩子有效溝通方法。

家長如何和孩子有效溝通1

1、多多陪伴孩子

高質量的陪伴,是加深我們和孩子的關係,提升溝通質量的基礎、

尤其是孩子出生的前3年,是建立安全感和親密感的關鍵期、如果這一時期把孩子丟給老人、保姆照顧,孩子就會和父母不親,將來上了小學再想管教孩子,孩子就會很倔,根本不聽父母的、

從有效溝通的角度來說,這裏的“高質量”並不是指我們要陪孩子玩益智遊戲、讀繪本,幫助他開發大腦,而是說我們陪伴孩子的時候,注意力和目光一定要放在孩子的身上、

有些家長下班後,雖然身體在陪着孩子,眼睛卻從沒有離開過手機、電視、孩子興奮地說,“爸爸你看,我拼了一輛小汽車,厲不厲害?”

家長如何和孩子有效溝通

爸爸只花了不到一秒的時間,瞟了一眼孩子的作品,然後敷衍地回答“厲害厲害”、

這種沒有情感交流的陪伴,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嚴重的影響,讓孩子變成低自尊、低價值感的人、

如果孩子的童年是在這樣的忽視中度過的,他們會認爲父母根本不愛自己,等他們長大了,又怎麼可能會打開心門,和父母真誠地溝通呢?

2、懂得孩子的需求

前段時間在中科院上課的時候,聽到老師對“情緒”下的一個定義,非常受啓發、老師說,情緒是我們的需求得到或沒有得到滿足時,產生的一種主觀體驗、

需求被滿足時,我們會產生開心、愉悅的積極情緒、需求沒被滿足時,我們就會產生失望、傷心、氣憤等消極情緒、

如果我們能覺察到孩子的需求,用合理的方法滿足他,孩子的情緒一直比較積極,和我們的關係也很親密,溝通起來自然就容易了、畢竟,每個人都願意和自己喜歡的人溝通、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般會有下面這些需求:

被愛,被陪伴的需求獲得安全感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自己做主的.需求與人交往的需求獲得能力的需求這些需求看起來很合理,可是有些家長在潛意識裏覺得,孩子是自己的附屬物,必須聽自己的,不能有反對意見,所以會在無形中否定孩子的很多需求、

比如大人想玩會兒手機,就覺得孩子應該自己玩,不可以吵着自己、

孩子犯了錯,會當着外人的面批評他,不顧及他的自尊心、

孩子想要自己吃飯,按自己的意願畫畫,大人覺得孩子還小,應該聽自己的、

如果我們能反思一下,孩子任性、發脾氣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忽視他的合理需求、不斷地調整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就不難建立起親密關係了、

3、贏得孩子的合作,而不是強迫他聽話

前面提到的鄰居家奶奶,她在帶大孫女的過程中,總是強迫孩子聽她的、

比如孫女想吃糖,奶奶會生氣地說,“吃什麼糖,牙齒蛀了怎麼辦?”

奶奶的兒子也延續了老人的這種教育方式、給孩子提要求,孩子必須聽話,否則就是威脅、打罵、

他們覺得,孩子小的時候一定要樹立家長的威嚴,這樣孩子大了才能鎮得住她、

然而現實是,孫女現在才上小學一年級,就已經非常叛逆了,處處和大人對着來、

被大人罵了,她就理直氣壯地頂回去、被打了也絕不認錯,把自己關在房間,一句話也不和大人說、

我們常說不要打罵孩子,因爲對現在的孩子來說,過去那種專制的教育方式已經很難起作用了、

家長如何和孩子有效溝通2

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是每個父母都必須面對的課題,因爲親子溝通是親子關係構建最基本的方式和途徑,也是父母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親子溝通中,我個人秉持的基本原則是:任何情況下,都以接納孩子的情緒,認同孩子的感受,承認孩子的願望爲溝通的基礎。

類似的話,你有沒有對孩子講過?“告訴你八百遍了,就是沒記性!”“再不聽話,媽媽不愛你了。”“怎麼想的告訴媽媽,別總是哭。”……。即便這些話已經講過無數遍,爲什麼孩子依舊不聽你的話,不願意和你溝通?親子溝通,亦即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和互動。在和孩子的交流互動中,父母常常不忘“言傳身教”。而與此同時,父母又往往因爲熱衷於“言傳”,忽略了“身教”,殊不知“身教”纔是“言傳”的基礎和有力保證。

  先通情,再達理

孩子因自己養的一條小金魚死了而傷心不已不停地哭。爸爸走上來說:“別哭,不就是條金魚嗎?爸爸再給你買十條。”孩子聽後哭得更厲害了。這時,孩子哭的不僅僅是金魚的死,更是因爲他的情緒不被接納和理解。如果爸爸這時候能告訴孩子:“我和你的感受是一樣的,失去一個好朋友是會很難過。”這樣,孩子或許會更好地面對現實和自己的感覺。

小結:孩子什麼感受,父母沒有權利去定義,那是孩子自己的感受,需要我們去尊重。在任何情況下,父母都應該先試着深入孩子的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和思維,再進行下一步的溝通。

  接納情緒,承認願望

週三早上,孩子醒來告訴你今天不想去上學時,你怎麼辦?直接訓斥他:“快起來,必須去!”孩子會有什麼反應?可能大哭,也可能乾脆不起了。這時,先接納孩子的情緒並承認孩子的願望:“你很希望今天是週末,因爲媽媽答應你週末帶你去海洋館,是不是?我明白,我們看一下日曆,今天是星期三,媽媽和你一起再等兩天,好不好?”當我們必須拒絕孩子的某項要求時,至少我們要承認孩子內心的願望,並提出這種訴求和權利,這樣,會讓孩子更好地接受我們的建議和要求。

小結:不要否定孩子的意願和訴求,重要的是父母要教會孩子如何恰當地表達,用尊重他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要求。否則,孩子永遠不會知道什麼能得到,什麼得不到,該如何去爭取。

  多描述,少評價

當孩子飯前用嬌嫩的小手幫我們準備好餐具時,我們誇他“太棒了”,意味着他以後不幫着做就是“不棒”。長久下去,孩子會更關注我們的誇獎,而不是自己做了什麼。如果我們只是客觀地描述事實:“桌子擦得真乾淨,碗筷擺放得真整齊”,那孩子腦子裏再現的是做過的行爲,能幫他將來做好同樣的事。

小結:表揚或批評都要儘可能的具體,結論性的評價往往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自我認知。因爲幼兒認知能力、思維能力有限,往往會以父母對他的評價來評價自己。

家長如何和孩子有效溝通 第2張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