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教養學習孩子常看電視會變笨

教養學習孩子常看電視會變笨

來源:秀美派    閱讀: 2.4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教養學習孩子常看電視會變笨,智力的遺傳性不可改變,將現在出現的問題解決好,孩子纔有可能發展得更好,對孩子的教育切不可“揠苗助長”,家長們應當儘量參與孩子的生活,與孩子共成長。以下是教養學習孩子常看電視會變笨方法。

教養學習孩子常看電視會變笨

教養學習孩子常看電視會變笨1

我們都知道,運用某一類能力時間愈長、次數愈多,負責該能力的腦部分發育或發展愈快,相應能力亦得以保留、提升;相對而言,某一類能力愈少運用,負責該能力的腦部分便會萎縮,相應能力亦會下降、消失。我們透過主動或被動的經歷,每天不斷地重塑自己的大腦。舊的科學觀念相信人腦的結構與功能是固定不變,但近十數年的腦科學研究顯示,人腦由出生至死亡,每天都隨着我們的經歷不停在改變。

《時代週刊》於2007年2月曾發表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發現一組研究對象被安排連續五天,每天兩小時練習彈鋼琴,經過五天後,研究人員透過跨顱磁性刺激測試發現,負責控制手指彈琴的腦內神經網絡範圍明顯地擴展,意思是隻需五天共十小時的彈琴練習,腦部負責彈琴的腦細胞及聯繫增多,不單能力提升了,連腦結構也在改變。

人腦的前額葉負責組織思考、短期工作記憶、計劃、抉擇、反思、專注、情緒管理、控制衝動和解難等重要任務,倘若前額葉因遺傳、病變或意外撞擊,導致該部分腦細胞死亡、或功能減弱,此人的思考、計劃、組織和解難能力也會自然下降。有案例曾向一位有暴力傾向男士的腦部,以單光子放射斷層掃描,觀察腦部血流量的情況,發現他的前額葉出現了一個黑洞,即該處沒有血液供應,腦細胞已死亡、退化、或功能極弱,所以該男士考慮後果、控制情緒及控制衝動的能力明顯較低,因而造成暴力傾向及具攻擊性的性格。

成年人看電視,很多時會出現“邊看邊罵”的情況,原因是其腦部自動分析了電視輸入的訊息,並進行批判思維,因而可作出“無可能”、“不合理”等評論。當然,批判的素質、深度、或邏輯性會因人而異,但這個“思考”的過程也屬於前額葉的功能。有趣的是,通常“邊看邊罵”者多一句起、兩句止,因需要繼續追看那快速發展的劇情,故看電視的過程中,人腦功能絕大部分時間是接收訊息,以記憶爲主,鮮有分析、質疑、提問、評價等高層次思維在進行。

兒童看電視或電影的情況亦然。有陪同幼兒(3至5歲)到戲院看電影經驗的家長便會發現,孩子會不斷提問:“爲何他會……?”、“她在做什麼……?”當然家長大多不會詳細迴應,只鼓勵其看下去便算,然而,這反應其實不利孩子思考的發展。提問是所有思考與學習的起源,其實家長正好透過彼此互動的問與答,以促進孩子的推理、分析、組織、綜合等思維的發展;可惜電影或電視節目的設計,並沒有提供思維互動的空間。而家長爲了避免騷擾其他觀衆,或妨礙自己欣賞,便唯有壓抑孩子的思考和學習動機,久而久之,孩子便不再提問,只習慣被動地接收所有電影或電視輸出的訊息,並加以記憶。由此養成側重記憶而不善思考的習慣。

根據之前提出的人腦重要特性,相應腦部分愈少被刺激和運用,該部分的發展便會減弱,甚至萎縮,直接改變腦部結構,亦即改變人的能力;以此推論,孩子每天看電視時間愈長,前額葉負責思考的神經網絡發育愈弱,即透過電視,會損害孩子的前額葉發育,壓抑其思考和學習的潛能,促使其智力退化,最終將其腦部重塑成較愚蠢的腦袋!

在外國有不少驗證上述理論的研究:愈多看電視,孩子愈少看書。(官能刺激取代思考與想像)將背景、能力相近的孩子,分組作研究,每晚愈多看電視的一組孩子,經過一段時間後,比較少看電視的一組孩子,在智力上明顯不及。

0至5歲孩子看電視,會影響日後數年的專注和集中力。(負責官能刺激的腦部分,被刺激發展,相反負責專注自控的前額葉能力減弱。)粗俗用語、惡劣態度、不適當的表情、不正確的價值觀、負面的溝通模式、錯誤的知識都會透過電視節目直接灌輸到孩子的記憶。(看電視過程無法進行批判思考,只是記憶,下載訊息)。

在兒童經常觀看的卡通片時段當中,平均每小時有20至25次暴力動作,如高處墮下、用硬物襲擊、槍械炸藥等。成人懂批判,但兒童以爲是真實。而教育電視或益智節目,雖然知識正確及價值正面,但仍屬以記憶爲主,除非有成人在旁,於適當時候暫停並進行互動交流,啓發思考,否則長時間觀看,亦會減弱前額葉發展。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小孩由0至2歲不應看電視;2歲後限制每天只能看教育性節目(非一般卡通片)1至2小時。較嚴謹的兒科專家更建議,孩童5歲前不應看電視。很多家長擔心,不讓孩子看電視,孩子回校或許與同學欠缺溝通話題

我個人的經驗卻是,兒子在家沒有電視看,晚飯時更有空間與父母、長輩交談;功課完成後會下棋、進行其他社交遊戲(如大富翁等)、繪畫、設計遊戲、改良用具等。由於思維及溝通等多了發展機會,回校聽同學分享電視節目的部分內容,已可即時參與提問、討論、評鑑,絕無被孤立的現象,且反應奇快,有反客爲主,帶領討論的意外驚喜。

習慣形成後便難以改變,故家長宜以身作則,在孩子出生後便戒掉收看電視節目的習慣,改以錄影及重播模式,待孩子睡覺後欣賞。很多生活壓力大的人,會以看電視減壓,目的也是“停止思考”;但成人看電視太多,也會影響前額葉的能力,導致衝動或做錯決定,最終亦會增加壓力及產生後遺症。

教養學習孩子常看電視會變笨2

一位教師在學校走廊上,遇到兩個正在嬉戲追打的學生,她閃避到走廊牆的邊緣,卻仍被他們撞到。碰撞了她的學生趕忙道歉,另一學生卻若無其事。教師要他道歉,他卻不肯,堅持只是他的同學碰撞了教師,自己沒任何過錯。回到教師辦公室,老師把過程與其他教師討論,不少教師都分別列舉出類似的經歷,一致慨嘆時下孩子們總愛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我的妻子是做老師的,剛纔所說的'就是她的親身經歷。

回家後,她再複述這事,希望找到更妥善的處理方法,面對不會認錯的學生如何把他們“撥亂反正”。她得到的錦囊是不要直接指出孩子的錯失,應先讓孩子說出事情始末,再按學生的反應,以問題引導他自省:例如問同學爲什麼會碰撞到教師?轉換角色,若你自己被其他同學碰撞會有什麼反應?若你在走廊上被兩人碰撞,只有一人向你道歉,你會接受嗎?與同學在走廊上嬉戲追打的起因是什麼?有沒有其他更好的處理方法?事情到此,你覺得應該怎樣做?若能以平心靜氣的態度、逐一向學生提問,給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思考作答,並因根據學生當時的迴應,將問題的先後和內容作適當的調整,引導孩子易地而處,交換角色而思,他定必有另一番感受。

一星期後,媳婦再遇另一事件:她訓示一名頑劣不守校規的學生時,該名學生卻粗言以對。她十分生氣,正想嚴懲該名學生,卻忽然她改變了初衷──控制了怒火,沒有立即責罵學生,改以平和的態度,先讓他複述剛纔發生事件的詳細經過,再引導學生思考。她問學生:“能不能告訴老師,你是不是經常會罵人?若你被別人罵有什麼感受?”隨後她要學生反思不守校規的行爲,對自己及他人,包括同學、教師或父母等的影響,再思考自己的行爲是否有改善的空間。經過一番循循誘導後,學生主動向她道歉,不單認錯,還承諾不會再犯——這就是自省的威力。

現今不少父母,在子女學習的培訓上不遺餘力,但卻很少會耐心地指導子女反省。其實,自省的重要性不止在於幫助孩子發現失誤,及早改過,若能夠教導孩子對日常發生的事情常作反省,可以加強孩子自己的處事能力,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邁向成長。

父母可就以下的“自省五部曲”,引導孩子檢討其得失與對錯,並提醒處事應有態度,及預期之成效:

一、讓孩子安定下來,心平氣和地詳細複述事情始末,讓他思考事發的起因和結果。

二、分析事件的成因時,引導孩子尋找及考慮其他不同的處理方法,以改變或防止事情發生。

三、探討孩子在事情發生後,其言語、行為和態度的迴應,及他所預期的後果,引導孩子思考事情的結果是否與期望相符,從而找出可改善的地方。

四、問問孩子的感受,和易地而處作為對方的感受,若其他人受到影響,則同時要考慮其他人的感受和期望,讓孩子決定緊隨著應採取甚麼善後迴應。

五、最後,要孩子自己說出在整件事情的經歷中得到的教訓,及今後在面對相同環境下的處事方法。

當子女年幼遇到任何突發事情時,父母若能重複上述問題,指導孩子思考,則不難培養出孩子自省的習慣。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