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一個人有超越同齡人的成熟

一個人有超越同齡人的成熟

來源:秀美派    閱讀: 2.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個人有超越同齡人的成熟,每一個人都是從不成熟到成熟的,可是這個詞語對於很多人來說似乎特別的陌生,其實身邊的同齡人都是比較成熟了,以下看看一個人有超越同齡人的成熟。

一個人有超越同齡人的成熟1

1、一個成熟的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爲了某個理由而謙恭地活下去。 《麥田守望者》

這本書是世界名著,我自然是沒看過,只是這句話特別特別扎心。

《嫌疑人x的獻身》這本書寫得特別精彩,尤其是將犯罪和愛情的完美結合。這本書講的是數學天才石神是怎樣愛上鄰居靖子的故事,石神不惜爲靖子殺人,設下一個天大的局。

看到後來才知道,石神當初要上吊自殺,正好靖子母女敲門進來,他們找石神借書,這一借,就救下了數學天才石神。

當靖子殺死她的丈夫時,石神決定幫他們設下一個局,這樣可以逃脫法律的懲罰。

爲了設局,石神不惜殺人,這樣他也犯罪了。最後石神被抓,他想獨自扛下所有的罪名,幫靖子母女頂罪。本來大局已定,等警方拿出證據,罪行早已判定。

不料湯川偵破了案情,將一切告訴了靖子。靖子來到監獄,連忙跪下,兩人就大哭了起來。靖子說:“不能只有我們得到幸福………不!我該贖罪,我要接受懲罰,我要和石神先生一起接受懲罰。”

兩人痛哭了起來,故事到這裏就結束了。

個人只要活着,就足以拯救某人,這句臺詞成爲了經典,故事也成爲了個悲劇。我在想,靖子完全可以不用去監獄,就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

石神不惜殺人,就是在用生命保護靖子母子。如果靖子忍着不去監獄,她就可以穩穩的過完一生。

我個人覺得,靖子還可以有更成熟的表現:就是帶着石神的情誼,美好的過完這一生,也不留下個愛情悲劇。

可東野圭吾就是這麼厲害的人,不知你喜歡不喜歡這個結局,反正我挺喜歡的。一切到最後,都得到了昇華,完全戳中淚點。只是我想看看,如果靖子沒有去監獄,如果案件敲定了,故事怎麼發展下去。

如果靖子爲了石神的心意,謙卑的幸福活下,這也不失爲一個好結局。

一個人有超越同齡人的成熟

生活中也是這樣,只要我們爲了某個理由謙卑的活下去也許就是我們成熟的時候。

2、成熟意味着看到差異,他又意識到差異。 ————特德·蔣

不知你看沒看到過這句話,反正我是經歷過來的。

從小到大,我一直是那個父母口中“與別人家孩子比較的人”,一路充滿自卑。

小學畢業,好多同學一起考上了重點初中,還有個和我一班,他家就在我家附近。

一開始學習還不錯,比他好。後來都不如他,爸媽就說:“你看,別人以前還不如你。現在別人超過你了,你到底怎麼學的。”

每每聽到這樣的話,我都和爸媽爭論爲自己辯解這樣那樣。初中三年,我就是這樣被比過來的,一路受傷的也是我,這三年我挺自卑的。初中害怕說話,和女生說話都是臉紅的,遇見老師躲得遠遠的。

上了高中也拿我和別人比,只不過換了人。我們還是同讀一個學校,我文科,她理科,這都有比較的。

爸媽就說,別人怎麼懂事,成績怎麼好,都是一起交高費的,別人去交的時候還哭了起來。

那個時候比起很受傷的,自己滿滿的不服。有的時候,還拿自己父母和別人父母比。

這樣的話,他們比孩子,我就可以比爸媽了。那時候和別人的這些差異,總是能夠帶來傷害,自己也特別在意。

自己在意,家長更是在意。其實我們都錯了,有差異很正常,不應該比來比去的,這樣只會帶來負能量,從而影響你的成績和成長。

那個時候我們都只看到差異,併爲此付出很多負面情緒,最後得到的只是什麼都沒有的半成品。

然而我們都沒有意識到,其實差異並不重要,然而我們都看得很重要。這樣自然就會出了問題,我的高考和生活的失敗,就足以證明。

其實,差異並不重要。在生活中也是,沒有必要和別人比較,也沒有必要去比父母比孩子,比穿比用,和自己比較就好,這樣還能激勵自己成長。

而現在我才徹底明白“成熟意味着看到差異,但又意識到差異並不重要”這句話。有差異是好事,我們正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從而獲得改變,而不是一味的比較,最終傷害到自己。

所以一個人成不成熟,看到差異很重要,但又意識到差異不重要更重要。

3、什麼時候,你能與一個老人待一個下午,饒有興趣地聽完他精彩或不精彩的人生故事,那說明你已經成熟了。 ————川端康成

誰家都有老人,不知你是不是嫌棄你的爺爺奶奶思想落後,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呢?

我是嫌棄的機會都沒有,因爲我多少歲了,我爺爺奶奶就死了多少年。活了這麼大,連爺爺奶奶都沒見到過,只看到幾次黑白的照片。

從小爺爺奶奶的關愛,我是沒有感受到。好在,還有個外婆。

上初中那會,我是住在大舅家,初中在他家吃了三年,高中吃了兩年,後來他家搬到我家後,就沒有在他家了。

這五年,都是我外婆做飯,吃婆婆做的飯,我也吃了五年。那時候外婆給我說這樣那樣的人生道理,話糙但理不糙。

我記得有幾次感冒了,還拿錢給我抓了藥,然後監督我給吃完。有次過年,沒有收入來源的外婆還給了我們三姊妹每個一百元。

那個時候,我也經常和外婆聊天,外婆也給我講他們那個年代的故事。外婆還是認得幾個字,所以叫我好好讀書。還有就是說她們那個年代別說吃飯了,野菜都沒得吃,吃樹根。吃飯的時候,叫我別吃剩飯,珍惜糧食,聽多了,挺管用的。

所以我在看到這句話時,特別感動,真的,什麼時候你這樣做了,可以說你成熟了。有時間我也會去看看外婆,問問她的生活怎麼樣,然後陪她聊聊天。

不知道你有沒有陪爺爺奶奶聊天,反正我覺得這個標準還真挺重要的。我也相信,一個能夠和老人相處好的人,這個人一定會很成熟。

在你看到這篇文章,這句話的時候,你不防抽個時間,好好和爺爺奶奶談哈話,相信對你有用的。

一個人有超越同齡人的成熟2

比同齡人更成熟的,都有這幾個特點

是孩子太晚熟,還是家長不成熟

父母總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早熟”。甚至高中畢業後,父母對孩子的掌控依然如故:

不準早戀、不準遊戲、那個同學成績不好,你不能和他做朋友……

衣食住行,父母總要插一手。

王浩威遇到過這樣一個案例:

兒子和女朋友分手了,媽媽來到精神門診掛號,問醫生:能不能幫他讀大學的兒子挽回女朋友。

兒子談戀愛還依靠媽媽出馬?做媽媽的來幫兒子的戀愛奔波出力?這看似電視劇般的劇情,卻真實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現實世界裏。

並且這個母親並不是第一次爲兒子的戀愛出力。

她的兒子第一次和女友分手的時候,不願上學,有意無意流露出的自殺傾向,把母親嚇壞了,母親於是主動去找那個女孩和女孩的父母,求他們幫助兒子“走出來”。

但是重新獲得女朋友的兒子並沒有改掉自己的壞毛病——依然擁有極強的佔有慾和暴力傾向。

於是女友再次和他分手,絕不留情。這位母親不認爲自己的兒子有病,反而跑來求助醫生爲兒子找回女友。

王浩威說:過度保護會剝奪了孩子的成長,如果父母無止境地幫忙孩子擋住一切應有的處罰或應付的代價,孩子就不會控制自己的慾望。

父母保護孩子並沒有錯,尤其是現在的80、90後,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一個人承受了6個長輩的寵愛,同時也就承受了6個老人的未來。

對於很多家庭來說,養育一個孩子就是孤注一擲的選擇。

所以很多父母把孩子看做自己的延伸,小孩子常被要求扮演父母期望的角色,甚至在父母的壓力下表現專長,來讓父母有面子。

被父母要求當衆表演這件事,就是很多人共同的“童年陰影”。因爲父母需要孩子來代表自己,於是要求孩子依他們的理想去生活,唯有這樣纔可以滿足他們情感上的需要。

於是我們也經常會從父母的口中聽到這樣的話:

一個人有超越同齡人的成熟 第2張

“媽媽罵你是爲你好!”

“這麼辛苦地做牛做馬,就是爲了你的將來!”……

在這些種種要求、限制、規勸和壓力下,孩子無力反抗,只能屈服聽從,不能做真實的自己。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父母太強大了,對抗父母太難了,父母做的決定,就讓父母負責好了。

在這時候,往往孩子對自己的責任心降低了,平等獨立的尊嚴降低了,自然也就晚熟了。

於是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拒絕長大”的孩子,他們對社會責任逃避,並且情感和經濟都無法獨立。

上一輩很願意指出現在年輕人的“軟弱”,卻很少能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去了解和理解這一代人。

王浩威說,很多父母是不成熟的。

這種不成熟可能在社會上已經存在很久,畢竟父母原本就在不成熟中學習,並且都是先有了孩子後才慢慢學習做父母的。

王浩威在《晚熟時代》中說:子女和父母有建立界限的必要。

父母和孩子在人格上永遠是平等的。父母作爲監護人,可以對孩子立規矩,但也要兼顧民主,不能忽視孩子的.存在。

言教不如心教,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在學習和模仿。

對孩子的教育決不能建立在孩子的自尊和社會能力的傷害上。

孩子能做的事情,儘量讓孩子去做,讓孩子去承擔結果。孩子就會對自己的行爲負責,培養責任心。

療愈傷痛,從關心開始

如果說有什麼是父母共同的焦慮?那就是怎樣讓孩子成功。

父母們對孩子的成長總有焦慮,擔心他們成績不好,擔心他們走上歧途,擔心他們找不到好工作,擔心他們找不到伴侶……成年人的擔憂總是沒有盡頭。

父母們集體焦慮着孩子們的未來。於是有的父母寧願犧牲自己的生活,也要把子女送進昂貴的私立學校。因爲他們有着一個共同的假設:

孩子進入好的學校,就是未來成功的保證。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晚熟時代》指出,父母處心積慮的努力,並不一定有效果。

因爲研究證明,IQ或學業成績對未來成功的影響,遠遠比不上社會能力的重要性。

即使父母盡心盡力的安排,都比不上孩子自己的某些能力有用。但是在父母們看來,成功就是意味着要有好成績,好學歷,以及好人脈。

太認真的父母們,請小心自己的努力,不要耽誤了孩子的未來。如果因爲不成熟造成了對孩子的傷害,作爲父母要如何彌補?

當父母缺乏信任孩子的能力,只認爲自己是正確的,並用這樣的心態,把枷鎖當愛,結果往往對孩子的成長造成相當大的傷害。所以王浩威說,父母應該像一座山。

任何子女,不論他多大了,不論他跑多遠了,只要一回頭,都可以看到願意爲他提供依靠、樂意包容他的山,同時覺得山也在充滿關注地看着他,一股被愛的感覺自然產生,療愈的力量就會變的無比強大。

父母像山一般安定的存在,就是療愈的開始。

動力火車的歌我們都聽過,其中不乏勵志、勇敢和溫暖的歌。但是動力火車年輕的時候,卻是調皮搗蛋的孩子,經常闖禍。

有一次他們弄壞了別人的摩托車,對方一直要求他們賠,可他倆是剛從原住民部落來到城市的小孩,沒有錢賠。

於是對方告到學校,學校的教官來了,他們嚇壞了。沒想到的是,教官一句惡言都沒有,不僅幫忙賠了錢,還帶他們去吃牛肉麪。

從那時起,他們發覺原來自己是有人關心的,做起事來也就更在乎別人的感受,那位教官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觀。

這位教官沒有心理治療的目的,也沒有想要影響他們,他的幫助是單純的幫助,關心也是單純的關心。

但就是這樣的單純,卻產生了修補的力量,在短短的接觸中重建了依附的關係。

無條件的關心,無條件的愛,也許就是這個祕密的答案。

晚熟時代,年輕人應該怎麼做?

王浩威說“你的格局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以作者的朋友強哥爲例,他的專業是工科,畢業後到了一個縣級市工作,工廠離市區很遠。

整日裏車間流水線轟鳴作響,充斥着汽油味,更可悲的是工廠裏幾乎沒有年輕女孩,不少同事紛紛跳槽,只有強哥堅持學習生產線佈局管理。

三年後,強哥在這家企業裏學得很出色,作者再見他時,他已經是富士康一個小領導,拿着30多萬的年薪。對比一下他跳槽的幾個同事,他們依然還在找工作中。

作者問強哥是怎麼做到的,他笑着說:

“最開始我也剩不下錢,甚至還向家裏要錢。我把錢都花在了學習英語和請老師傅吃飯上。”

臺灣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在給畢業生演講時說過:“剛畢業可以跟父母要錢,千萬別儲蓄,要發展人脈”。

他還提出“父母對子女的投資栽培,起碼要持續到孩子畢業工作三年以後”的主張。

他說很多父母在孩子參加工作領到第一份薪水後,就任由孩子自己闖蕩並要求孩子“不要亂花錢”。這樣的父母只會限制孩子參與社會的機會,最後變得愈來愈宅了。

這個話題曾引起廣大的爭議,甚至遭到了猛烈攻擊。許多人以父母自居,斷章取義地認爲戴勝益是鼓勵孩子依賴。

臺積電(世界500強)董事長張忠謀同意戴勝益的看法。張忠謀說,如果月薪不多,要存錢也存不了多少,可以投資自己,只是投資自己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教育性的旅遊,經營人脈等。

剛畢業的大學生,學到的是課本上的知識,或者說是理論知識,並不能完全應用到工作上,在實際工作中還需要繼續學習。

在工作中繼續學習,不但需要自學,更需要請教師傅和領導。

在工作中有師傅和領導幫助的年輕人,就和上學時有老師教的學生一樣,能力飛速進步。在這個關鍵時候,人和人的差距就慢慢表現出來了。

如果把畢業當作成熟,就會在收入較低的情況下去存錢,或者不敢跟父母要錢,就沒有多餘的錢花在社交上和培訓上,會導致變成宅男宅女越來越孤單;買不起房,結不起婚。

在這個“晚熟時代”,要想超越同齡人其實也沒有什麼祕訣,不但要從學校中學習,還要在工作中繼續學習,在社交中學習。儘快找到自己的存在意義,思考夢想與未來。

所以這些企業的老總,在用他們的社會經驗勸告父母和孩子。他們並不是在鼓勵孩子“啃老”,而是鼓勵父母“繼續投資教育”。

晚熟時代如何生存?

很多家長都認爲,孩子大學畢業了,工作了,就是成年人了,要獨立了。

很多孩子也都認爲,父母辛苦供自己上學多年,現在終於畢業了,工作了,不能再花父母的錢了,到了回報父母的時候了。

在這個智能時代、晚熟時代,畢業並不等於成熟, 有工作能賺錢也不等於成熟。

網絡上曾經流行過一個很火的視頻,唐山市把各個路橋收費站取消了,一個下崗的大姐說:

我今年36歲了,我的青春都交給收費站了,我現在啥也不會,也沒人喜歡我們,我也學不了什麼東西了。

大姐說36歲就學不了東西,這個邏輯肯定是不對。但是36歲比起26歲、16歲的學習能力,確實是差了很多。

這個下崗大姐的焦慮是事實,大家都理解。但是36歲就沒有未來了嗎?顯然不是。

有很多人都是在四、五十歲後創業。比如48歲發明方便麪的安騰百福。比如73歲承包果園種橙子的褚時健。

對於這些人來說,下崗恰恰是創業的開始,是自我實現價值的開始。

而這位下崗大姐的焦慮,其實是來自於內心的恐懼。她總想守着“鐵飯碗”安逸的活着。

她離開了“鐵飯碗”就驚慌失措,不知道能去依賴誰。她可能根本沒有想過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去面對世界。

雖然下崗大姐已經36歲了,但在心理上她依然沒有成熟。可能下崗對於她來說是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新時代,教育也在快速的發展。但教育速度遠遠落後於科技發展速度,而成熟所需要的時間就會越來越長,也越來越難。

想成熟,每個人就要跟上時代的速度,就要注重教育方法,提高效率,不斷地學習、再學習。

《晚熟時代》就是王浩威以一個心理學家的視角,用大量心理諮詢案例,告訴辛苦掙扎和迷茫的年輕人和父母們:

時代已經發生了鉅變,年輕人需要更多的時間去學習知識,學習技術,學習社交,現在的年輕人比任何一代人的壓力都大,成長需要更多的時間,對年輕人的教育時間也就要更長。父母們更應該理解併科學地幫助孩子成長。

希望在這個晚熟時代成長的年輕人,能夠慢慢,但堅定地長大。

一個人有超越同齡人的成熟3

什麼是成熟?

成熟,在心理學上的定義是指個體在生理、心理上以不同速度和形式發展,並經歷若干階段達到完備狀態的全過程。也就是說,成熟包含兩個方面,即身體上和心理上,是人在後天的生存環境中從幼稚變得理智的過程。

我曾經天真的以爲,成熟與年齡有關,年齡大了,人經歷的多了,自然就成熟了。就像西紅柿一樣讓人一目瞭然,沒成熟的顏色就是綠色的,而成熟了的,自然會變色,有的是紅色,有的是粉色,黃色,橙色。

陳道明說過:”看一個男人是否成熟,不是看他的年齡有多大,而是要看他能擔起多大的責任。“

成熟和年齡之間到底有沒有關係?

答案肯定是有,但是關係不大。年齡上的“成年”並不代表心智上的“成熟”。真正的成熟與年齡無關,跟一個人的經歷、閱歷有關,畢竟有些人只長年齡,不長腦子。

畢淑敏在《願你與這世界溫暖相擁》寫道過:”任何一顆心靈的成熟,都必須經過寂寞的洗禮和孤獨的磨鍊。“

成熟決非水到渠成的,年齡的增長不意味着成熟,它更多的是一種內心的變化。它需要我們知對錯,明是非,精神獨立,人格獨立,正視自我,承擔責任。故而,它總是和陣痛與磨練綁定在一起。

與之相比,安逸度日似乎是一個更輕鬆、更讓人心動的選擇,但同時,它也是放棄自我掌控能力的開始。

每個人都有凍齡點,也就是停止生長的那一刻。對大多數人來說,就是步入婚姻殿堂,開始安居樂業的那一刻;或是碰到一個全身心愛你,並且一直想呵護你,對你始終如一的那個人,這時你就再也不會成長了。

什麼是成熟?你喜歡的東西依然喜歡,但可以不擁有,你害怕的東西依舊害怕,但依舊去面對。

一個人有超越同齡人的成熟 第3張

所謂的成熟,是一個人開始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對人對事都有着不偏不倚的認知和看法,能獨立自主地解決人生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成熟是不再抱怨和逃避,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明白自己該承擔的責任。成熟不是不會跌倒,而是在哪兒跌倒的就在哪兒爬起來,再痛都會強顏歡笑。

成熟是一種豁達和寬容,知道對事不對人,懂得原諒別人的過錯,也知道正視自己的問題。

成熟是一種智慧,懂得拿得起放得下,不再糾纏不休,成熟是思想上的解放,不再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不再依賴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

成熟是知世故而不世故,懂得社會的潛規則,但是不屑於利用它,想要的東西,靠自己的能力去爭取。

成熟就是像水稻一樣,學會彎腰了。成熟就是你越來越能接受現實,而不是越來越現實。如果你越來越冷漠,你以爲你成長了,但其實你沒有。真正的成長應該是變得溫柔,對全世界都溫柔。

生活隨時都會給你使絆子,但是真正成熟的人,在被絆倒的時候不會哭爹喊娘,也不會罵娘喊疼,只會默默地站起來,拍拍身上的塵土繼續趕路。

年齡只會帶給你脫髮、油膩和啤酒肚,並不會讓你真正成熟,走上通往成功的道路。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