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资讯 > 开心乐园 > 论述文本阅读的方法

论述文本阅读的方法

来源:秀美派    阅读: 2.1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论述文本阅读的方法,有很多人喜欢阅读,阅读可以带给大家生活中学习不到的东西,阅读可以增加见识,在生活中人们比较常阅读的是论述文,那论述文本阅读的方法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

论述文本阅读的方法

论述文本阅读的方法1

一、读语句之间的因果关系

论述类文本中,以果求因,以因推果,是常见思维模式,含有因果关系的语句比较密集。

【文本摘录】①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②所以到了晋朝,真书(又叫作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形。③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④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长久,真书至今仍在使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⑤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⑥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章草,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选自2010年高考全国课标卷)

第2题A项: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于是到了晋朝,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

第3题A项: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

这个句段共有六句话,其中第①④句都是因果关系句,虽然第①句没有关联词语,但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和“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的因果关系显明。第④句是一个前果后因的判断句。由此可以判断第3题A项是正确理解了文意。而第①句和第②句又构成因果关系。由此可以判断第2题A项是正确理解了文意。因果关系读明白,选项正误就容易判断。

二、读“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文本中有一些概念(这样说是为了方便,其所指范围有时较宽),它们自身内涵以及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需要我们借助语言辨明。

【文本摘录】(1)“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

(2)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章草,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3)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作“书法”。

上述三处都是节录自2010年高考全国课标卷论述类文本,它们都是在介绍概念,或讲其内涵,或讲其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如第(1)处“书”实质上是“文字符号”、“造字方法”和“书法艺术”等三个概念共有的语言形式。第(2)处的“草书”是个核心概念,借助此处语言,我们可以知道“草书”的外延,知道它与“真书”“行书”的关系,也知道它与“真书”“章草”的关系,还知道它与“汉隶”“章草”的不同。通过第(3)处,我们知道了“书法”这个概念的演变以及与“法书”之间的演变关系。

【选项】1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

【选项】2B、真书写得萦连就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

【选项】2D、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

这三个选项也节录自2010年高考全国课标卷,它们分别与上述第(1)(2)(3)处对应,着意考查考生对文中概念的把握。有了正确的把握,不难判断1A是正确的;2B是错误的,因为“用汉隶笔法写章草”错,应为“用真书笔法写章草”;2D也是正确的。

以上所说,都是我们常说到的概念;而我们本文所说的“概念”比较宽泛,如上述第(2)处的“写得萦连”,我们也称其为“概念”,这个特殊的“概念”在这个语境中和“写得快一点”这一概念意义相同。这也是我们阅读时要特别搞清楚的。因为有些选项会着意考查特殊语境造成的同义“概念”现象。

【文本摘录】“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很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选项】1C、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

这个选项基本是对原文的抄录,只是在摘抄时,将“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变成“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其实际就是要求考生判断“书的要求”和“艺术的要求”之间的同义关系。

三、读被扩展与扩展的关系

从语流关系来说,论述类文本中前后语句之间存在着扩展与被扩展的关系。被扩展句有时在前,有时在后。阅读时,我们要抓住这样的语流片段,搞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下列语流片段。

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选项】2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选项】3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上述文段节录自2009年高考全国课标卷论述类文本,“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意即当代流行歌曲所写的题材和抒发的情感,唐诗都已经写过了)是被扩展句,其后是举例扩展,关系明晰。扩展部分,既是对被扩展部分的例证,也是对被扩展句语意的丰富。扩展部分的意义大于被扩展部分,若概括,可以这样概括,即“当代流行歌曲写唐诗写过的题材和情感,并不比唐诗逊色”。这样理解,就不难做出2D错误而2C正确的判断。

四、读指代与被指代的关系

为了让语言简明连贯,少不了使用代词。而阅读时,就要能随机明晰代词所指的具体内涵。有时,代词指代的对象明确,容易判断。如上述“对带有文化色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句中的“之”指代的应是“商品经济趋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迅速”。但有时其指代的,我们虽知道是指代前文,但是具体明示之尚需谨慎。

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选自2009年高考全国课标卷)

这个句段中有个代词性词组,即“这个意义”。它到底指代什么呢?要说明就有一定的难度。根据上文,仔细推敲概括,应为“再好的流行也是有时限的”。倘若阅读,对此能随机确认,那么见到由它导引出的选项(2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就很容易判断选项错误,其错误原因可以认定为对“这个意义”的曲解(误以为是“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

当然,这些要素的阅读,更多情况下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往往要同时进行。这在前后的例话中已经得到印证,不再赘述。

论述文本阅读的方法2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如何从整体出发迅速读懂论述类文本

近年来的高考阅读题,大多从整体着眼命制,试题往往关涉全篇内容。许多考生面对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往往习惯先看题,然后按“题”索“文”,以求速战速决。其实,这种由局部到整体的阅读,甚至只有局部没有整体的阅读,往往会因为主旨把握不准、信息掌握不全、内部关系梳理不顺而导致答题的失准、错位或遗漏,结果是欲速不达。要改变这种错误的阅读方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1、写了什么——抓住文本重要信息

要养成边读边筛选的习惯,抓住文本的重要信息:①与论点有关的信息,如最能表现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对相关问题或现象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的句子等;②和论据有关的信息,如对基本概念、新的知识的解释和阐述,对一些重要问题的具体表现的论述等;③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各段的起始句、结论句以及过渡句等;④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等,诸如也许、可能、大概、部分、最、目前、之外、唯一等。

2、为什么写——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对直接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文本,要能准确地找出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明确作者赞成或反对什么、喜欢或厌恶什么、提倡或否定什么。对作者观点态度较为隐晦含蓄的文本,要能够从文中具体的论述中辨别筛选、分析归纳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3、怎么写的——把握文本结构脉络

把握文本的结构脉络,要根据文本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本各段落的大意,了解全篇的结构层次,明确作者的论证思路。

二、掌握圈点标画的速读方法

1、圈点文中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

作者观点的表述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形:判断(是、不是)、总结(总之、在我看来、由此看来)、假设(如果、那么)、比较、对比、引述、转折、因果、递进等。

2、圈点文中的重要句子

所谓重要的句子,除了统摄全篇、体现作者观点的中心句外,还有结构复杂难以理解的句子、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揭示文本脉络层次的句子等。

3、圈点文中反复强化的词(词义可以是相近的)

这类词往往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如文段中若反复出现“滥用”二字,这两个字便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阅读时应高度关注。

4、圈点代词并使之明确

凡是文本中出现的代词,一定要圈点并根据上下文意找出替代的具体名词。

5、圈点文段中陈述对象转换的词

这类词的变化往往体现了行文的思路,抓住这一点有利于理清文章的思路。

6、圈点限定性的词语(定语和状语)

注意各选项语言的分寸、程度、范围是否恰如其分,注意叙述角度、表达方式、因果关系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的不同。

三、强化精确解题的思维意识

1、读——阅读题干

阅读文本后面的问题,迅速抓住题干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包括答题要点、限制范围,力争把握答题指向。

2、找——准确查找

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对应的语句。有时对应句可能不止一处,但一般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因此要仔细进行辨别,筛选出需要的内容。如果确实不止一处,则要进行整合,使之互相补充。同时还要弄清对应句与上下句、全段乃至全文的关系,在其中所处的地位是什么,即弄清点与面的关系,做到“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3、比——仔细对照

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如果选项在原文的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补充成分的增减,那么就要小心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或然性、可能性变为必然性,预见性变为现实性,将来时变为完成时,等等。另外,还要对比选项之间的异同,找出准确对应题干的选项。

4、除——排除干扰

确定、选择一个选项的过程,就是排除其他三个选项的过程。每个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但是因为有时对原文的表述不尽科学或不尽准确,有些人在排除时,往往不依据原文而凭借其他方面的知识或是自己想当然,结果导致失分。这里强调一点,排除的依据只能忠实于原文。

四、充分熟悉命题设误类型,切实掌握解题对策。

前面提到高考命题设误的八种类型。下面是往年高考中出现的一些错误选项以及与此相关的文本片断,请同学们认真理解错误选项的内容要点、概念形式和用语特点,再比对文本片断(重要处编者已经画上了横线),然后指出选项的错误类型,写出对错误原因的简明分析,并思考针对这类问题的解题对策。

五、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所谓“文中”,一是指理解重要概念时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理解时根据重要概念的具体语境来把握。所谓“重要概念”是就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常常与文章的整体内容和要传达的主要信息密切相关。理解“重要概念”主要包括理解“重要概念”的内涵、属性和外延。

“重要概念”常常包括:(1)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2)反映文章深层含意的词语;(3)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4)对文章结构起连接呼应作用的词语;(5)内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6)展现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7)有一定指代意义的词语。

六、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文中重要句子”,指的是内涵较为丰富或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主要包括:点明主旨的句子(即人们常说的“文眼”句);内涵丰富的句子;对领悟主旨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句子;结构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有些显示层次的句子(即人们常说的领起句、过渡句、结论句等)的含意,也需要正确解读。这些句子或意蕴比较丰富,或表达比较独特,或结构比较复杂,或作用比较突出。“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指根据具体语境领会或解释这些句子的特定含意(包括深层含意)。

七、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所谓“文中的信息”是指作者在文中所阐述或传达的知识、事例、理论、观点或设想等;“筛选”是指根据一定的要求对文本信息进行搜索、选择、获取;“整合”是指对筛选得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并压缩,使之条理化、清晰化、概括化、简洁化。

高考对此高频考点的考查内容主要有:①对照语言材料辨别筛选信息的正误;②从语言材料中筛选出符合答题要求的有关语句,并进行整合,做简要的表述。

八、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指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并在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清行文的思路。“分析文章结构”与“把握文章思路”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结构为表,思路为里,二者互相映照。

从历年的高考情况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重点考查的是把握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的层次。从高考设题的实际来看,本高频考点在设置考题时,常常将“分析结构”与“把握思路”结合起来。

九、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两个切入点

切入点一:分清层次

分清层次,既包括分清全文的层次,又包括分清某一部分的层次(或段内层次)。分清层次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

1、分辨段的类型

分析文章大的结构层次就要弄明白哪些是引论段落,哪些是本论段落,哪些是结论段落,分清段的类型不仅有利于理清全文的层次,也有助于段内层次的分析,因为不同类型的段其内部结构也不尽相同。

2、据意断层

层次分析是着眼于内容的分析,对于全文来说,明确各段的大意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关键;而对于一个段落来说,以句子为单位,把句意密切相关的句子按照意义归纳在一起,并以此为依据来划分段内的层次,一个意群就是一个层次。

3、抓标志词句

为了表达清晰,很多文章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句表时前后上下内容的关系。找出这些词句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思路的分析。

标志词句有:

(1)关联词。不同的关联词表达不同的关系,由此入手便于我们更快地理清结构和思路。

(2)顺序词。顺序词能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如“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一方面……另一方面……”,“此外”,“同时”等。

(3)总结词。“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表示分总关系。

(4)重要句子。起统摄作用的领起句、总括句,起总结作用的小结句,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前后呼应的句子以及各段的中心句等。

切入点二:梳理层间的关系

根据对于语意的理解,梳理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分析结构,弄清思路的关键。具体指梳理开头和结尾之间的语意关系,开头结尾和主体部分之间的语意关系,以及主体内部各语段之间的语意关系。

十、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主观倾向。作者的观点态度,可能直接表述,也可能间接表述;可能集中表述,也可能分散表述。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果是隐含的,分析时就要依据文本,揣摩文中的隐含信息,推求作者所表达的意思,进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果散见于文中不同位置,分析时就要把这些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归纳整理。

高考对这一高频考点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个角度:①分析概括作者在整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做这类试题要着眼于整体,对全文涉及的内容做全面分析,并正确概括。②分析概括作者对文章中涉及的某一具体事物的观点态度。这就要求围绕这一事物,在筛选整合文中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对文中隐含着的作者对这一事物的观点态度做分析和概括。③分析概括作者对文中所引述的别人的观点的态度。这就要首先明确别人的观点是什么,然后分析作者对此是赞同还是反对,或是赞成哪一部分、反对哪一部分,从而明确作者的态度。

高考命题时选项的设置往往是命题者对文中观点态度的转述,考生需要做的是判断这些转述与原文的观点是否吻合。

时尚热点
影视动漫
娱乐爆料
明星八卦
电影电视
音乐圈
开心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