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为什么会打雷

为什么会打雷

来源:秀美派    阅读: 3.46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为什么会打雷,在很多时候,快要下雨的时候都会打雷,有些人听到打雷是很害怕的,不知道打雷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在打雷的时候是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的,下面小编分享为什么会打雷的相关文章,一起来看下吧。

为什么会打雷1

一、为什么会打雷

1、放电现象

雷电是雷雨云中的放电现象,积雨云形成以后,云中充满上上下下奔窜的水汽,就会产生静电,云的上端会产生正电荷,云的下端会产生负电荷,地面又是正电荷。

2、空气膨胀爆炸

那么,正、负电荷之间有空气作为绝缘体,若正、负电荷间的电压差,大到可以冲破绝缘体的空气,使空气在瞬间膨胀爆炸、发热发光,发光就是闪电,膨胀爆炸发出巨大声响就是打雷。

3、打雷形成条件

充足的水汽和剧烈的对流运动,冬天,由于空气寒冷干燥,加之太阳辐射较弱,空气中不易形成对流,因而很少有雷电。但有时冬季气温偏高就形成了雷雨云,产生了雷电,并出现雨雪天气。对流特别强盛,还可形成冰雹,这就会产生所谓“冬打雷”的天气现象。

二、户外避雷的注意事项

1、不停留在高处

雷雨天气时不要停留在高楼平台、山顶、山脊或建构筑物顶部,不宜停留在小型无防雷设施的建筑物、车库、车棚、岗亭及附近。

2、远离电力设备

远离建筑物外露的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及电力设备。

3、不在大树下避雨

不宜在大树下躲避雷雨,如万不得已,则须与树干保持至少5米距离,下蹲并双腿靠拢。

4、危险时趴地

如果在雷电交加时,头、颈、手处有蚂蚁爬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在地上,这样可以减少遭雷击的危险,并拿去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和发卡、项链等。

5、坐在绝缘物上

如果在户外遭遇雷雨,来不及离开高大物体时,应马上找些干燥的绝缘物放在地上,并将双脚合拢坐在上面,切勿将脚放在绝缘物以外的地面上,因为水能导电。

6、尽量低头

在户外躲避雷雨时,应注意不要用手撑地,同时双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尽量低下头,因为头部较之身体其他部位最易遭到雷击。

7、不在旷野打伞

在雷雨天气中,不宜在旷野中打伞,或高举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棍、锄头等,避免增加人的有效高度成为“尖端”而遭雷击。不

8、行驶速度不能过快

在雷雨天气中,不宜快速开摩托、快骑自行车和在雨中狂奔,因为身体的.跨步越大,电压就越大,也越容易伤人。

三、打雷在室内要注意什么

1、不能开家用电器

家里不能打开电视、电脑之类的家用电器。拔掉插头,因为雷可以让通电的家用电器电视机造成短路,引起火源,在造成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2、不能打电话

打雷的时候千万不能打电话。因为电话使用的无线电波传输,很容易引雷到自己身上,造成严重的后果。

3、关紧门窗

注意关闭门窗,预防雷电直击室内或者防止侧击雷和球雷的侵入。

4、不宜用淋浴器、太阳能热水器

因水管与防雷接地相连,雷电流可通过水流传导而致人伤亡。

5、出门穿胶鞋

遇到暴雨天气出门,最好穿胶鞋,这样可以起到绝缘的作用。

6、不要拉近铁丝

晒衣服被褥等用的铁丝不要拉到窗户、门口,以防铁丝引雷致人死亡。

7、远离金属管道

远离建筑外露的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

为什么会打雷2

户外活动的雷雨天气注意事项

1、在户外,当你看到闪电后3-5秒就听到雷声,说明你接近危险区;如果头、颈、手处有蚂蚁爬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此时应该立即停止行走,两脚并拢并立即下蹲,同时双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尽量低下头,因为头部较之身体其他部位最易遭到雷击。

2、如果在户外看到高压线遭雷击断裂,此时应提高警惕,因为高压线断点附近存在跨步电压,千万不要拔腿狂奔哦,因为身体的跨步越大,电压就越大,也越容易伤人。应该双脚并拢,跳离现场。

3、不要停留在高处,比如山顶、山脊或楼顶等地方,也不宜在空旷的地方如操场、广场等地方停留。

为什么会打雷

4、远离建筑物外露的金属物体,如:水管、煤气管等,远离户外电力设备,如变电箱、配电盒等

5、不要在大岩石下、山洞口避雷雨;不宜停留在大树下,这是常识了,呵呵。

6、雷雨天减少佩戴金属饰品,不宜进行户外球类活动。注意不要高举你的球拍、雨伞和鱼杆等物品避免增加有效高度成为“尖端”而遭雷击。

为什么会打雷 第2张

7、在空旷的水面上游泳、划船也是容易遭雷击的,应该迅速停止上岸找到安全的避雨场所。

8、不要在空旷地上的小型无防雷建筑内避雨,比如工棚,车棚,遮阳伞下,小亭子里等,汽车内则是安全的避雨场所!

9、一旦人体遭雷击后,往往出现“假死”状态,此时应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按摩,往往可以出现奇迹。在抢救的同时还应立即打电话通知医院急救中心来现场抢救处理,这样生还的希望更大。

为什么会打雷 第3张

健康养生
生活保健
常见疾病
女性健康
单身
恋爱
婚姻
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