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1000字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1000字

來源:秀美派    閱讀: 3.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1000字,無閱讀的人生就像乾涸的泉眼,遇到不懂的問題可以查查註解,閱讀其他人的讀後感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靈感,讀後感的寫作也是有技巧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1000字,也許能帶給你不一樣的思考。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1000字1

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是在五年前,可以說一遍閱讀下來人是渾渾噩噩的,可能跟年紀和閱歷有關,從此這本書被我放進了櫃子。這次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又打開了這本書,這次的閱讀的體會和第一次大相徑庭。所以我非常認同一些人的說法:米蘭·;昆德拉的書讀一遍是不夠的。可能是我的水平不夠,將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看了兩遍還是不能完全體味到其精髓。說來有些慚愧,儘管如此,還是想寫一篇文章來對所看所想的內容進行一次整理總結。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表面看是一部愛情故事,骨子裏卻是一本概念小說,機智、誘人、嚴肅,充滿情感,是一部開闊又複雜細緻的作品。它裏面交織着政治與哲思、慾望和靈魂、趣味和深度對於性愛與政治之間巧妙的交互作用進行嫺熟的敘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以深刻的哲理開頭,結束於悲愴的詩意氛圍中,爲我們揭示了人性的弱點和人類不可避免的誤解所產生的深刻原因。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1000字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表達的是一個人在四種狀態下的非如此不可:愛---特麗莎,同情----托馬斯,反叛----薩賓娜,夢想----弗蘭茨。文章圍繞主人公托馬斯展開,他與前妻離異後,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輕鬆並決定一直保持單身。特麗莎走進托馬斯的生活,這個在托馬斯看來是由六個偶然給他帶來的女人,與托馬斯糾纏、相伴了一生。然而,托馬斯仍然醉心於與衆多女人的性友誼,在性漂泊的路上去尋找、開拓和征服每一個女人與其他女人的百萬分之一的差異。但特麗莎的身影反反覆覆出現在托馬斯醫生臨窗猶豫與沉思中,嚴厲地拷問着托馬斯對自我,對命運,對情愛,對沉重與價值的決斷。這就是輕與重的對立,對婚姻的忠誠是重;與情人的幽會是輕。托馬斯在輕和重之間徘徊不定。在情人面前想着特麗莎;在特麗莎面前又坦然承認與情婦在一起。千里追妻,放棄國外安穩的生活跟着特麗莎回到布拉格,卻依舊不忠特麗莎。爲了給妻子一個平靜的生活拒絕在請願書上簽字,又在第二天忘記拒籤的目的......終於他在被布拉格統治者逼迫的情況下同意了特麗莎的提議去了鄉下。

還有兩位主角,薩賓娜和弗蘭茨。薩賓娜的宣言是:我的敵人是媚俗。薩賓娜是一個畫家,是托馬斯最好的情人,是弗蘭茨崇拜的但又是與他貌合神離的情婦。薩賓娜是個輕極了的角色,她放蕩不羈,特立獨行。她的一生就是在不停地背叛。喜歡背叛又習慣背叛,她背叛父親,背叛弗蘭茨,在薩賓娜看來背叛意味着打亂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着打亂秩序和進入未知, 薩賓娜看不出什麼比進入未知狀態更奇妙誘人的了。但是,在一切背叛之後呢?她背叛的目的是什麼呢?一個人可以背叛父母、丈夫、國家以及愛情,但如果父母、丈夫、國家以及愛情都失去了還有什麼可以背叛呢?薩賓娜感到四周空空如也,這種虛空就是她一切背叛的目標嗎?薩賓娜對於隱藏在自己背叛慾念後的目的無所察覺,這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輕不就是目的所在嗎?背叛的最後結果就是在鋪滿灼熱炭火的圓周軌道上奔跑。而作爲大學教授的弗蘭茨每天過着由授課研究組成的枯燥無味的生活,他羨慕着薩賓娜,一心認爲他的生活纔是真正的生活。在他臨死之際,他終於找到了他所要追求的,那就是和她的學生情婦在一起。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1000字 第2張

很多人看這本書是被書名所吸引,但讀了幾段能堅持看下來的人不多。我初次看這本書的原因是被書後簡介的第一段所吸引:最沉重的負擔壓迫着我們,讓我們屈服於它,把我們壓到地上。但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於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這段文字像一把大斧一下子砍到我的內心深處,我開始陷入思考:回到現實,我們生活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更多的人會面對或多或少的生活或工作壓力,我們抱怨,甚至痛恨,還有更極端的人因爲這些原因做出傷害自己或者他人的事情。但反過來想想,如果把這些生活的考驗全部抽離,只剩下一塵不變,乏味,空洞的生活,你能承受這生命之輕嗎?那麼,到底選擇什麼?是重還是輕?過於輕,是浪費生命,太重,卻是難熬的生活,沒有擔憂,無憂無慮的活着,可以是理想,但是要真每天都那樣無憂無慮的,那跟虛度空虛有什麼區別了?於是,選擇需要的、必要的責任,可以讓生命綻放出價值來。輕過不好,重過也不好,看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人生了。

總之,這是一本值得用時間慢慢品味的書,如果你能坐地下來閱讀,一定會有所體會。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1000字2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法籍捷裔小說家米蘭?昆德拉的代表作,寫關於布拉格風雲變幻中普通人民的生活。書中的兩對男女——托馬斯與特麗莎、薩賓娜與弗蘭茨——貫穿了全書,而“愛情,自由與真理”的人生哲學在全書中起起浮浮,此隱彼現,刻畫出了一個虛擬而又真實,逝去而又尚存的“輕與重”的世界。而我,把視線駐留在了愛情之上。愛情的背後,折射出的亦是一個人對生命中自由與真理的選擇。

生命孰重孰輕,在布拉格的短暫的春天后顯露無遺,托馬斯卻在這過程中開始了他的愛情,與特麗莎—像個孩子,被人放在樹脂塗覆的草筐裏順水漂來,而他在牀榻之岸順手撈起了的女人,開始他前所未有地投入的愛情。戰爭僅隨其後,然而托馬斯夫婦是幸運的。蘇聯軍隊入侵之後,托馬斯以自己的名聲,被西方醫學界同行安排出國,在瑞士獲得一個不錯的職位。但特麗莎忍受不了國外生活的輕鬆悠閒,她返回布拉格。托馬斯在輕與重之間有好一陣掙扎: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1000字 第3張

他不斷警告自己不要向同情屈服,同情心則俯首恭聽,似乎自覺罪過。但同情心知道這只是他的自以爲是,還是默默地固守自己的陣地,終於,在特麗莎離別後的第五天,托馬斯告訴院長,他得馬上回去。院長是幫助托馬斯逃離災難的人,他不理解,他生氣了。他質問道:“非如此不可嗎?”托馬斯答:“非如此不可。”

托馬斯選擇了對妻子守候,如此堅決,而他的情人薩賓娜卻選擇了對弗蘭茨的背叛,義無反顧。

薩賓娜是昆德拉筆下最有才華,最能洞穿世事人物,她的行爲與愛情似乎是參透“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謎樣的“輕”的箴言。薩賓娜是背叛的象徵和符號。背叛使她能夠直麪人生,沉重的人生,在她這裏也變得輕盈。而弗蘭茨,卻成爲相反的另一面,成爲被薩賓娜背叛得最厲害的人物,而且得不到同情。弗蘭茨,一個就讀於巴黎的很有天資的英俊青年,20歲時就成爲學者,在以後的事業上將一片光明。而且他不滿足於學院式的成功,認爲書本生活不真實,他渴望與人們並肩遊行,同聲呼喊,他要爲真理和正義戰鬥。弗蘭茨的愛慕,除了情與性,還帶着觀念色彩。當然,很難說這種觀念的成份,應該受到尊重還是輕視。如此,儘管弗蘭茨傾注心血來追求薩賓娜,薩賓娜的心中卻沒有他的位置。當弗蘭茨既出於愛情,又出於正義衝動好不容易背叛家庭時,薩賓娜卻背叛了他,不留一句話,悄然而去。薩賓娜的背叛是輕的勝利,在某種意義上說,這勝利是巨大的苦難代價之後的報償:它將無家可歸、亡命天涯的人對好心腸的施恩者在精神上的優越感暴露無遺。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1000字3

最近,讀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作者對人生命運與價值的思考,使我深受啓發,像解開了一個困擾在心中多年的迷團,頓開茅塞。我長噓了一口氣,不由地感嘆:人生原來如此美好又是如此無奈!

在米蘭·昆德拉看來,人生是痛苦的,這種痛苦源於我們對生活目標的錯誤把握。世界上許多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努力追求,而生命正是因爲追求而變得庸俗,人類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隸,無論是放浪形骸,還是循規蹈矩,最終都在無休止地重複着前人,因此,人類的歷史只剩下兩個字——“媚俗”。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1000字 第4張

書中主人公托馬斯一直在固執地拒絕着“媚俗”,對愛情的追求也是如此。他不可遏制地愛上了特麗莎,但不願做家庭責任的附庸,更不願像別人一樣甘於平淡地生活,去愛。他用很不負責任的不得已的方式向情人表明:我愛你,但我不屬於你!他不斷地與別的女人TQ,迫使所愛的人不固守自己,能給自己自由。可是,當他感到了自由,感到了失去責任的“輕”的時候,很快變得空虛難忍,他發現,承擔一份家庭責任的“重”對生活本身何等重要!

追求愛情如此,對物質對事業的追求也同樣如此。薩賓娜是一位畫師,她堅決反對“媚俗”,認爲堅持人的個性是最主要的,反對用不擇手段的方式去追求金錢和名譽。可是,當國家動亂,她被迫逃亡到異國他鄉生活沒有着落時,也只好接受他人的同情,用高價賣出她的那些畫得並不出色的畫,賺取較高的利潤。她親眼看到,人們聚會、遊行,反對戰爭,聲援弱者,這是極端消除了個性的行爲,這是“媚俗”,但這又是愛國、正義之舉,是難以調和的矛盾。

人要是天生就具備了“輕”的一切條件,又會怎樣呢?弗蘭茨就是這樣一位年輕人。他出身良好,才華出衆,有穩定的事業與家庭,頗有名望。該有的都有,而且來得很容易。但是,他覺得生活太“輕”,他同樣不能忍受,他強烈地嚮往反抗,嚮往在苦難中掙扎奮鬥吶喊的那份激情。於是,他糊裏胡塗地參與遊行、示威、呼喊,令人難堪的是,一切努力像堂吉阿德愚蠢地與風車搏鬥一樣,結局徒勞無益,令人啼笑皆非。

這幾位年輕人“追求”與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謬與悖論:每個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個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虛,追求愛情時怨恨多於歡樂,追求名譽像水中月鏡中花一樣遙不可及,追求錢財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透過種.種幻覺,米蘭 昆德拉感到,也許這種“追求”本身,就是一種錯誤。

我想起了《紅樓夢》中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金銀忘不了。終身只痕聚無多,待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嬌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兒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1000字 第5張

這首《好了歌》,寓意是“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它暗含了西方悲觀哲學家們持久的堅持:存在即痛苦,若要不痛苦,須是不存在。

而世界上有那麼多“忘不了”的人們,意識不不到生活的荒謬性,“反認他鄉是故鄉”,

沒有悟透“好”和“了”之間的真諦,到頭來,都是爲他人做嫁衣裳。

我們身邊的人生,那些爲着庸俗的目的而掙扎的平庸的生命,爲了“功名”,爲了“金錢”,爲了“嬌妻”,爲了“兒孫”,終生忙碌,義無返顧,到頭來,一切都是虛無,一切都是空幻,一切是一場“空”!

恰如《聖經》中所描述的:“銀鏈折斷,金罐破裂,瓶子在泉中損壞,水輪在井口破爛。”

這種被動的“了”,不是好,是嘆息,也是諷刺,是對那麼多“忘不了”的人們的致命諷刺。人在慾望中掙扎,永遠不得解脫,差不多是“把石磨套在脖子上,丟到海里”,在慾海中持一塊磨盤而活,可悲,可嘆的人生啊!

可是,我們仍然在忙碌,仍然在追求,永不停止奮鬥的腳步。正如明朝詩人楊慎在《三岔驛》中寫的:

三岔驛,十字路,北去南來幾朝暮。

朝見揚揚擁蓋來,暮看寂寂回車去。

今古銷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長亭樹。

大街小巷,長亭短亭,碌碌紅塵,人來人往。得意之徒,失意之人羈絆於名繮利鎖,永遠在奔波勞碌,沒有誰能真正停下來。

也許,這正是人生的悲劇所在。我們的“向上精神”本源於愚昧,我們的“進取心”來自無知,而盲目的進取心又至少給了人生一個“重量”的感覺,使人生似乎有了“意義”和“滿足”,正如在“三岔驛,十字路”上“揚揚擁蓋來”的得意之人。但實際上,盲目的動力最終只能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盲目的自我,看起來似乎幸福,卻是本質上的空洞。特別是,當“追求”本身都值得懷疑時,人生便會陷入徹底的空虛中,失去任何“重”壓的人生之“輕”,使一切的滿足感蕩然無存,自我便無法再支撐了。人生的命運都是如此無奈,如此令人憤怒。

人生是如此無奈,一心想羨慕神仙,想擺脫功名、金錢、嬌妻、兒孫之“重”的困擾,但生命又不能承受擺脫困擾後的失重之“輕”,生生世世在這個永恆的悲劇中重複,再重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1000字 第6張

既然如此,人到底應該怎麼面對這似乎無法擺脫也似乎無法選擇的生存處境呢?

中國作家林語堂在《中國人》中認爲:既然人的“追求”和追求後的“滿足”都是一種空虛,那麼,“迴歸自然”是一切美和幸福的永遠源泉。人的一輩子應該考慮如何怎樣真正的活着,而不是謀劃如何發展;應該珍惜現在的時光盡情享受,而不是去奮發勞動;應養精蓄銳以備他日之不測,而不是發揮自己的精力。

同樣的困惑在法國散文家蒙田心中也同樣存在,但他反對虛無主義,提倡人總是應該有點精神的。他在《蒙田筆記》中認爲:“糊塗的人一生枯燥無味,躁動不安,卻將全部希望寄託於來世,這本身違背了生存的意義。生活樂趣的大小取決於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不是任何外物的影響。只有自己纔是生命的主宰。我們的生命是自然的恩賜,它是優越無比的。如果我們覺得不堪生之重壓而虛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們自己。人如果沒有一定的目標和追求佔據、約束心靈,心靈就會到處漂流,入於幻想的空泛境域裏。靈魂沒有目標,就會喪失自己。即使在閒逸時,也不能讓靈魂喪失目標,要不然,最終會導致無數妖魔、怪物,無次序、無目的,一個個接踵而來。”

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於過程,在追求的過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滿足感,也許,這已經足夠了,何必在乎其終極意義上的得與失呢?

看來,還是要勇敢面對生命之“重”,而不是避“重”就“輕”。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爆料
明星八卦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