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自責內疚感太重的心理根源

自責內疚感太重的心理根源

來源:秀美派    閱讀: 1.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自責內疚感太重的心理根源,現在如果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不僅大人有壓力,小孩也有壓力,一個是生活上的壓力,一個是學業上的壓力,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聊聊,自責內疚感太重的心理根源。

自責內疚感太重的心理根源1

自責心態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幾乎每個人小時候,都會因爲做錯事而被父母責怪。但有時,父母責怪孩子時沒有把事和人分開,比如他們會說:“你又把花瓶給摔碎了,你真是個壞孩子!”這樣,孩子就會把事情與自己的價值聯繫起來,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情,就不再有價值。也有的父母並沒有這樣講,但孩子會很敏感,能夠感覺到自己所做的事給別人造成的傷害,於是開始自責。當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就會特別希望自己做的每件事情都沒有瑕疵。

自責和自貶都是相當痛苦的,它意味着一個人每時每刻都要和自己做敵人,不斷地自我批駁。當他處於這種內心衝突中時,就會把很多精力放在自我鬥爭上,更會因爲害怕犯錯而縮手縮腳。

過度自責有哪些表現

自責,即自我責備。過度自責超出了我們通常所說的自我批評的範圍,而是屬於自責妄想。自責妄想者通常都過分地貶低自己,毫無根據地認爲自己犯了嚴重的錯誤,認爲自己一無是處,無所作爲。

生活中有的人*慣於將許多事的全部責任都拉到自己身上來,有的將自己的缺點擴大化,甚至毫無根據地認爲自己犯了不可饒恕的罪行,以至連累親友,使國家和人民遭受重大的損失,因而感覺應該受人鄙視或唾棄。他們能夠認識到自己的缺點或過錯,但不能容忍甚至無休止地挑剔自己身上的毛病。這些都是過度自責的表現。

自責內疚感太重的心理根源

會想不開自殺啊。學會放棄,放下該放下的,放下了心就寬了。心累了,就給心靈放個假吧。眼睛要多看些美麗的風景,耳朵要多聽些動聽的聲音,最重要是要多用心來體會美好的事情。我們的心纔不會累。願你天天有個好心情。

怎麼安慰自責的人

1、要傾聽對方的苦惱:由於生活體驗、家庭背景、所受的教育等不同,形成了每個人對於苦惱的不同理解。因此,當試圖去安慰一個人時,首先要理解他的苦惱。安慰人,聽比說重要。

2、要接納對方的世界:安慰人最大的障礙,常常在於安慰者無法理解、體會、認同當事人所認爲的苦惱。人們容易將苦惱的定義侷限在自我所能理解的範圍中,一旦超過了這個範圍,是“苦”得沒有道理了。

3、要探索對方走過的路:安慰者常常會感到自己有義務爲對方提出解決辦法。殊不知,每個被苦惱折磨的人,在尋求安慰之前,幾乎都有過一連串不斷嘗試、不斷失敗的探尋經歷。

自責內疚感太重的心理根源2

1爲什麼會內疚?

內疚可以是一種正常的反應,但不正常的內疚卻是另一回事。無法消化的內疚,在心中不斷髮酵的內疚,不是你的錯但你仍然會感覺到的內疚,這些類型的內疚在邊緣人格父母的成年子女那裏都很常見。那麼,這種內疚感是如何產生的呢?

這種內疚感可能來自於以下某個方面,或幾個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對控制力的需求。感覺自己需要對所有事情負責,這表明你想要在自己無法控制的場合裏感覺到力量和控制力。

例如,一個女孩兒覺得自己對父親多次企圖自殺負有責任。這可能是因爲她還太年輕,無法意識到 父親這樣做是基於他自己的選擇。她還可能生活在無盡的恐懼之中,因爲她擔心不知道哪一天自己放學回家後就會發現垂死的父親躺在地上,或者更糟。內疚感和對此負有責任的感覺會使她覺得自己對這種不穩定的生活還擁有某種控制力。

你在家裏扮演或曾經扮演的角色。當你不再扮演指定的角色,並大聲說出自己的感受時,你可能會因爲打破了表面的沉靜,將一切都暴露在他人面前而感到內疚。

比如,邊緣人格的'母親眼裏的乖孩子可能會在接受心理治療談起自己的童年之後而感到內疚。兒時,他是家裏的管家,是母親的朋友,因此,在和治療師談話並批判性地談論自己的童年時,他會覺得自己背叛了母親。

過弱的界線意識,投射性認知。如果你的界線劃得不夠清晰,那麼在與父母相處時,就很難說得清你的責任和義務到哪裏爲止,你父母的責任和義務又從哪裏開始。

父母可能會下意識地將自己的內疚感投射在子女身上;邊緣人格患者很容易感到愧疚,爲了避免這種感覺,將內疚投射在子女身上,讓子女們內疚就成了一個很直接的選擇。這種現象被稱作投射性認知,舉一個例子:一天,一位女士對自己的孩子感到不快並失去了耐心。

當孩子說,“我餓了,什麼時候吃午飯呢?”時,女士一下子叫了起來,“真不敢相信你這麼自私。你沒看見這還沒到飯點嗎?”這位女士實際上就是在投射;她實際上想要表達的意思是,“我累了,不想再動了,什麼做午飯之類的,再等等。但我這樣想很自私,我無法接受這種想法。因此,我就說這種想法來自於你,都是你的錯。”

孩子總是相信媽媽告訴她的話,他努力想要搞明白,爲什麼媽媽會對餓了就需要食物這樣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大發雷霆,他可能會得到以下幾個推論:

(1)媽媽發火都是因爲她;

(2)她提出這個要求很自私。認識到這兩點之後,不健康的內疚感就開始積累起來了。

2內疚的原因

成年子女可能會想要知道,他們的邊緣人格父母是否在有意識地把內疚當作一種工具,因爲他們感覺到的就是這樣。稍後我們將會談到父母的責任,不過不論他們是有意還是無意,患者總是會通過各種方式誘發他人的愧疚感.

他們會:

◆控制所處的環境並最小化未知因素。

◆指責別人的願望或別人所希望的結果不道德。

◆拒絕爲自己的行爲負責,拒絕接受自己的感受,不願意面對自己的想法。

鑑於你在成長過程中的種種經歷,每當回顧這些經歷時你都會覺得五味雜陳,弄清楚內疚感的根源也就顯得更加的困難。內疚感可能會以一種很微妙的方式在家中出現,少數幾個難以忘卻的瞬間並不足以說明它在家庭關係中所起的作用。事實上,正是那無數段還算正面的經歷加強了你的感受。

成年子女會感到自己有愧於他們的邊緣人格父母,感覺他們對父母負有責任,以下是他們感覺內疚的幾個原因:

對現實的認知不同

認知不同是不行的;邊緣人格父母會把他們的認知作爲正確的認知強加給別人。例如,米卡告訴他的父母,如果他那個週末有空並且不太累的話,他願意幫他們粉刷房屋。而他的父母聽到的是(他們希望的就是這樣),“我一定會幫你們粉刷房屋。”週末到了,米卡決定不幫父母這個忙,並把自己的決定告訴了父母。他的父母回答,“哦,但是米卡,我們就指望你了。你說了你會來的。沒有你我們可怎麼辦?”

非難和指責

無情的指責和錯誤的責難也會引發內疚感。如果你不斷地聽到別人告訴你是你把事情搞糟了,你的行爲不合適,你不應該這麼做(或者本該做什麼但沒做)……你就會開始相信你辜負了他們,並應當爲此負責。你甚至會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因爲忘記了自己真的做過,所以才覺得他們的指責不對。父母的觀念在你的內疚感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發現自己處在雙輸的形勢中

不論你做什麼都是錯的。例如,如果你爲自己辯護,父母可能就會說,你怎麼這麼“倔”,或者讓你不要這麼看不開,不要這麼敏感。如果你不爲自己辯護,他可能就會覺得你默認了他的指責。不論怎樣,受到損害的都是你。

你也就會因此而開始覺得責任都在你,並感到內疚。麗麗還記得自己好幾次因爲自己沒做過的事而受到指責。每當她爲自己辯解,而父母又不相信她的話的時候,她都會因爲傷心而哭泣。這時她的母親就會嘲笑她,“哭什麼哭?被抓了個現行才傷心了?寶貝兒你還挺知道羞的嘛。”

在另一個例子裏,雪麗還記得她母親的最近一次生日。“她告訴我不要給她買禮物——她想讓我把錢省下來裝修房子用。生日那天,我寄給她一張賀卡然後打電話給她。她在電話那頭悶悶不樂地說,卡片不錯,不過我有些失望。要知道,你妹妹送了我一大束鮮花。”

否認與投射

邊緣人格父母否認自己行爲的影響,並反過來指責你。例如,父母可能會拿你開一個很殘忍的玩笑,如果你不笑,他們就會說,“你覺得我的笑話不好笑嗎?你怎麼總是這麼嚴肅?”或者當你抓住父母正在做某件不好的事的時候,他們就會投射感情,說出諸如“你覺得我不好相處?如果你不是這麼自戀,你就會發現難以相處的人實際上是你。”

扮演受難者的父母。你可能聽到過這樣的話,“我爲你付出了那麼多,你卻……”“你不知道我犧牲了多少……”“早知道你會這樣對我……”“不論你怎麼對待我,我都會愛你的。”

壓抑感情

因爲覺得你要對某事負責,你的父親或母親可能會對你很冷漠,或暴怒異常,直到你承認錯誤、認錯道歉爲止。

3停下來,想一想:負罪感

想一想負罪感在你的生活中和你與父母的關係中所起的作用。你對什麼事情感到內疚?把這些事情列一張單子,在這個過程中不要自責,也不要想“我知道我不應該爲此而自責……”你可能會因爲以下的情況而感到內疚:

你可能會因爲以下的情況而感到內疚:

◆沒有和父母共度佳節

◆拒絕了父母拜訪或交流的請求

◆父母這些年來對你的付出

◆爲自己的成就而驕傲

◆父母在上個感恩節時所爆發出的憤怒

◆接受他人的幫助或饋贈

◆希望父親或母親死亡,“滾得遠遠的”,或者從自己的視線裏消失

爲了幫助你思考,你也可以做一做下面這個改編自《不再如履薄冰》一書的練習。

用你自己的經歷填空補全下面的句子:

◆我爲自己想要/不想……而愧疚。

◆我爲自己做了/沒有做……而愧疚。

◆我爲自己感覺到/沒有感到……而愧疚。

◆我爲自己說了/沒說……而愧疚。

◆我爲自己相信/不相信……而愧疚。

◆我爲自己質疑/沒有質疑……而愧疚。

◆我爲自己有/沒有……而愧疚。

◆我爲自己表現出/沒有表現出……而愧疚。

◆我爲自己對……做了/沒有做……而愧疚。

◆我爲自己本該/本不該……而愧疚。

想一想你自己爲什麼會對單子上的事物感到內疚(再次提醒,是“爲什麼”,而不是“該不該”)。內疚感在你的家庭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它又如何加強了你那種要對某事負責的感覺?

4承認自己的感受,僅此而已

自責內疚感太重的心理根源 第2張

內疚感的正面作用之一,就是正常的內疚感可以幫助你改正錯誤。但你又怎樣才能知道自己的內疚感是否正常,你的內疚是否是由你的作爲(或不作爲)所引起的呢?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因爲邊緣人格父母的指責當中可能確實有一些真實的因素存在。

例如,你的父母可能會說,“你和我說話的時候怎麼總沒有好臉色?爲什麼對我生氣?我哪一點對不起你了?”父母的問題表明他們不願意承認自己對你的憤怒負有責任(他們把否認和投射當作防衛的工具)。但他們的話中關於你和他們說話時“沒有好臉色”的部分卻很可能是真的。 停下來,想一想:我該感覺到內疚嗎?

一件件地分析各個事例可能會使你感覺困惑,但確實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你分析自己的內疚感,並搞清楚你否應該擺脫這種感覺。

回答下面這些問題:

◆對我的批評是否與我犯的錯相適應?(不論如何,你都應當承認,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我有沒有侵犯過別人告訴過我的界線?

◆我有沒有承諾過什麼事,然後又不信守承諾?

◆我是否真的要對此負責?我是否能夠控制事情的後果?

◆我的目的或動機是什麼?

◆我對情況的發展和我自己應負的責任有什麼直覺?

◆假設一個相似的情況,想一想我的密友(或偶像)是否會認爲我該對此負有責任?

◆我的言行是否是自衛或自我保護的結果?

還有一些問題你也可以問問自己:

◆儘管不該你負責任,但你仍然感覺內疚,這給你帶來了怎樣的後果?這種感覺是否吸取了你的精力和能量,佔去了你的時間,並影響了你的健康?

◆內疚感是否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你與父母的關係?這是否會使你覺得自己對事物擁有更大的控制力?內疚感是否在其他方面促進了你的生活?

◆你期望通過消除內疚感和需要負責任的感覺來獲得什麼?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內疚感是正常的,那麼請考慮一下你該怎樣改正自己的行爲。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某些內疚感是不正常的,那麼你就需要採取措施擺脫這種感覺,並且不要再承擔不該你承擔的罪責。

5擺脫內疚感

擺脫內疚感的關鍵點之一,就是要真正瞭解這個事實——你無法控制他人的想法。如果你的父親因爲你拒絕在家庭戰爭中站在他的一邊就把你看作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子女,想想看,這不是你所能控制的。如果你的母親告訴你不要爲她買生日禮物,然後又因爲你真的沒買而感覺失望,你也不必爲此而感到內疚。

你也不用總是向別人解釋,或者回應每一條對你的指責和批評。簡簡單單的一句“真糟糕,很抱歉你會那麼想”就已經足夠。蘭迪·克萊格和保羅·雪麗整理出了一份列表,上面列出了一些你在覺得需要解釋一下或者需要爲自己辯護時可以用到的話。

我們對這張列表做了一些修改:

◆很抱歉,但我不能。

◆很抱歉這讓你傷心了。

◆我就是不能這麼做。

◆我理解你的想法,但我還是隻能拒絕你。

◆那是你的選擇;我也有我的選擇。

◆我知道我過去爲你那麼做過,但這次不行。

◆你說的也有道理,但我的答案仍然是“不”。

◆我理解你的感覺,希望你能找到其他的解決辦法。

你可能想要在鏡子、可以信任的朋友或治療師面前練習一下這些話,以便能用合適的語氣和肢體語言自信地按自己的方式將這些話說出來。真正面對這種場景時你可能仍然會覺得很難,並繳械投降道,“好吧,下不爲例。”但如果不接受那些不該你承擔的情緒,你的自尊就會相應地得到提高。

自責內疚感太重的心理根源3

自責內疚感太重的心理根源其實是來自於每個人從小受的教育,因爲從懂事的時候開始,父母就會開始教育我們要知榮辱明是非,一般小時候做錯事的時候,父母會說這樣做羞不羞一類的話,覺得這樣能讓孩子感到羞愧,貶低孩子的感受,從而孩子的自尊心也會受到傷害,覺得做錯事就一定要羞愧,一定是自己的問題。

但其實不能理解錯誤的行爲,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孩子長大後也是這樣,一旦遇到做錯的事情,就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覺得都是自己的問題,會很自責和內疚。

自責內疚感太重的心理根源 第3張

腦子老想一件事走不出來的話,大家可以試着轉移注意力,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還可以多出去走走看看,這樣慢慢就好了。當然如果長時間這樣,超過三個月的話,建議去醫院看下心理科。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爆料
明星八卦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