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民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

民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

來源:秀美派    閱讀: 7.4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民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我國擁有多個的傳統節日,而且這些傳統的節日在中國各個地區的風俗習慣都不一樣,特別是飲食文化更是不同,那麼民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有些什麼呢?

民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1

1、彝族(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爲“東方的狂歡節”。

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鬥羊、鬥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2、佤族(木鼓節)

佤歷“格瑞月”(相當於公曆12月),是佤族過去舉行全寨性拉木鼓節木鼓活動的時節。於2002年確定,4月10日至12日爲佤族木鼓節。 木鼓是佤族所特有的鼓種。多以直徑0.8米,長約2米的紅毛樹整木雕鑿而成。佤族用它進行祭祀、報警、召集村民或進行娛樂。

3、傣族(潑水節)

潑水節,亦稱“浴佛節”,又稱“楞賀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語民族的傳統節日,當日,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期間,大家用純淨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

民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

4、納西族(三朵節)

農曆二月初八,生活在雲南的納西族有一別具風格的祭祀性節日,叫“三朵節”,也叫“三多節”。

三朵節是納西族祭祀本民族的最大保護神--“三朵神”的盛大節日, 也是納西族法定的民族節。該節源於白沙玉龍村的北嶽廟會,納西語叫“三朵頌”,就是“祭三朵”。

5、白族(青姑娘節)

青姑娘節時間是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這天劍川縣甸南、羊岑等地的白族婦女都要參加活動,她們紛紛捐錢,聚在一起,專門請人扎一個青姑娘的偶像,給她穿上白族的盛裝,把她擡到鞦韆架上盪鞦韆,衆人圍着她邊舞邊唱,娛樂一番,然後到海尾河邊舉行祭奠儀式。

晚上,由一人舉着“青姑娘”偶像作前導,衆婦女隨後,繞遍村中的大小街道,邊走邊唱敘事長歌《青姑娘》。隨後再回到村中的場地上,和“青姑娘”盪鞦韆,直到深夜。最後把“青姑娘”送進海尾河裏。

民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2

那達慕

蒙古語意爲“遊戲”或“娛樂”。原指蒙古族傳統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隨着時代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包括多種文化娛樂內容的盛大慶典活動和物資交流活動。

歷史上的那達慕不受時間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軍隊出征、凱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慶典等場合舉行。今天的那達慕,在每年夏秋之交舉行,規模一般是看當年牧業的生產情況,小豐收小開,大豐收大開。活動內容除了傳統的“男子三競技”,還有文藝演出、田徑比賽和各類經濟文化展覽以及訂貨洽談、物資交流等。

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爲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爲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民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 第2張

刀杆節

少數民族

傈僳族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傳統的刀杆節,在節日會場的中央,豎起兩根約20米的粗大長杆,上面像梯子一樣綁上36把長刀作爲橫檔,刀口向上,謂之刀杆。正午時刻,鞭炮鼓點齊鳴,五名僳僳族漢子身着大紅袍,頭戴藍布帽,在刀杆下將斟滿的白酒一飲而盡,縱身跳上刀杆。

他們雙手扶握住上層的刀面,赤腳蹬着鋒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頂,取出鞭炮燃放,一時間鞭炮聲歡呼聲響成一片。爬杆者下來後,人們紛紛向他敬獻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

爬杆結束後,青年男女還進行丟煙包活動,男女各站一邊,互相投擲,如果姑娘接着小夥子的煙包,並收藏起來,就說明姑娘接受了小夥子的愛慕之情。

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是伊[斯]蘭教主要節日之一,亦稱宰牲節。古爾邦節的主要內容有:

(1)舉行會禮,穆斯林們聚集在大清真寺或公共場所,舉行盛大的儀式和慶祝活動;

(2)宰牲,一般的穆斯林都在節日之前準備好到時要宰殺的牲口,牲口要求必須健康,分駱駝、牛、羊三種,根據家庭的經濟情況來決定。宰殺後的肉要分成三份,分別留作自用、贈送親友以及施捨給窮人。中國新疆地區的穆斯林稱該節日爲“大爾德”(大節日)。

這一天,穆斯林們都精心打扮,宰殺牲口,邀請親戚朋友前來做客,同時還舉行各種文藝活動。而在回族穆斯林當中,對該節日的重視程度就低於開齋節,一般把它稱爲“小爾德”(小節日)。

民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3

一、傳統節日

1、潑水節

傣族的.新年稱爲“潑水節”,時間爲傣歷六月(清明節前後)舉行,一般爲3-4天。節日清晨,人們穿着盛裝,採摘鮮花到佛寺供奉,聽佛經,中午挑來清水爲佛像洗塵,禮畢擁出大街小巷,用象徵吉祥的清水互相潑撒嬉戲,以示祝福。其間舉行划龍舟比賽、跳象腳舞和孔雀舞,放升高,節日氣氛達到高潮,青年男女則進行丟包活動,談情說愛,選擇配

偶。(傣族)

2、三月街

是大理白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也是雲南省和全國少有的規模最大的物資交流盛會。據史料記載,三月街始於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曆史。最初帶有濃厚的佛教廟會色彩,後來逐漸發展成交易貨物的集市,而且規模越來越大,

內容也更豐富,除集市經貿外,還有唱大本曲、打霸王鞭等傳統文藝活動和賽馬、賽龍舟、射箭、田徑等民族體育表演

或競賽。(白族)

3、火把節

彝、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民族共同的傳統節日,通常在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舉行。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節最爲隆重,最具代表性。

到了火把節之夜,村村寨寨都要豎起一個高丈餘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圍,以示團結齊心。人們穿上節日盛裝,圍着火把唱歌跳舞。高潮時,人們還要舉着熊熊燃燒的火把,繞住房和田邊地頭巡遊,邊走邊唱,併發出陣陣宏亮的歌聲的吼聲;火把相連,形成條條火龍,蔚爲壯觀。

火把節期間的白天,人們將參加摔跤、賽馬、鬥牛、爬杆等活動和比賽。

(彝族)(納西)

(基諾族)

(拉祜族)

民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 第3張

4、踩花山

苗族盛大的傳統佳節,一般是在每年農曆正月初二至初七,節日期間,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身着鮮豔的節日盛裝,涌入固定壩坡上,由村寨有威望的人將五彩花杆插好,進行跳舞、跳獅子、鬥牛等活動,活動的優勝者將爬到花杆頂上取下獎品(一個豬頭和兩瓶好酒),此時場中鑼鼓喧天,人

們爲爬杆英雄歡呼雀躍。(苗族)

5、目腦縱歌節

是景頗族盛大的傳統節日,“目腦縱歌”譯意爲“大夥跳舞”,盛大的目腦縱歌一般安排在農曆正月中旬以後的幾天,選雙日爲吉,並有相對固定的廣場舉行活動。

典禮開始,鼓樂齊鳴,景頗族和其他民族同胞互贈雞蛋、米酒等禮物,向來賓敬獻用芭蕉葉包的紫糯包,接着由兩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頭戴美麗的孔雀羽帽領舞,各族同胞也跟着一起翩翩起舞,人們興高彩烈,喜氣洋洋,隊伍中不時發出“哦啦!”“哦啦!”

的歡呼聲。舞場上“巴扎”勁吹,鑼鼓喧天,雄渾而壯闊的舞

步聲震羣山。(景頗族)6、播種節

佤族的傳統節日,節日一般在佤歷“氣艾月”(農曆二月)舉行。屆時,村村寨寨都將房屋修整一新,剽牛一頭,將牛肉分給家家戶戶祭祀祖先,然後人們身着盛裝,帶上農具和食物到田間地頭,長者唱撒谷調,男子打坑,女了點播。

(佤族)

7、賽馬會

五月端午的賽馬會是中甸藏族人民紀念格薩爾大王的盛會,是藏曆新年,是高原一年之中最熱鬧的日子,每逢這一天,人們扶老攜幼,爭相前往舞鳳山賽馬場觀看賽馬,100多匹賽馬將表演精彩紛呈的馬術、馬技;晚上各民族一起在大街上點燃篝火,跳舞狂歡。

(藏族)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爆料
明星八卦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