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電影電視 > 阿拉姜色豆瓣影評 阿拉姜色票房

阿拉姜色豆瓣影評 阿拉姜色票房

來源:秀美派    閱讀: 2.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阿拉姜色是一部藏語電影,於10 26日上映了,在豆瓣的評分爲7 6,算是個不錯的分數,下面就來看下阿拉姜色豆瓣影評和阿拉姜色票房吧!

阿拉姜色豆瓣影評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看到俄瑪開始一步一叩首的朝聖之旅時,會下意識地在心裏嘀咕一句——“難道這部《阿拉姜色》是又一部《岡仁波齊》?”在那一刻,這部電影看上去旨在描繪俄瑪從四川甘孜獨自前往拉薩磕長頭的這段旅程。那種堅定的眼神,和每一步的虔誠,看上去的確和《岡仁波齊》如出一轍。

但是很快我們就會發現,這絕不是又一部《岡仁波齊》。如果說最初我們難免會好奇俄瑪能否完成她這程艱苦的朝聖,到後來我們的好奇便自覺地轉向,她的丈夫羅爾基能否陪伴她完成這一最後的心願。

羅爾基對俄瑪執拗的朝聖之心的不理解,看上去是因爲信仰,是否相信佛主能實現某種奇蹟,但到後來我們卻逐漸發現,這種不理解是因爲不夠了解。他不知道俄瑪是爲了實現自己向已逝的前夫許下的承諾,也不明白朝聖並非是爲了延長俄瑪將盡的壽命,而是了卻最後一樁心事。

導演鬆太加在《阿拉姜色》裏做了大量細膩的鋪墊,直到影片快要行進到一半的時候,才讓作爲主角的一家三口彼此之間的關係一點點變得清晰。在且行且停的朝聖路上,俄瑪與羅爾基、俄瑪與前夫所生的兒子諾爾吾、以及羅爾基與諾爾吾,這三人之間形成的兩兩關係,方纔漸次分明。

阿拉姜色豆瓣影評 阿拉姜色票房

我們一點點得知俄瑪對前夫的感情,對諾爾吾的愧疚,感覺到諾爾吾對父親的依戀,以及由於父親離世而開始緊閉的心靈。身份尷尬的是羅爾基,他既無法毫無保留地接受妻子,也無法靠近幼小的諾爾吾。

鬆太加另一更加大膽的舉動,是讓俄瑪在電影一半的時候突然死去,這一突如其來的變化,直接讓主人公從俄瑪變成了羅爾基。甚至整部電影的主題,也是到此時,才愈發清晰。直到俄瑪去世,羅爾基接替俄瑪,帶着諾爾吾走完剩下的朝聖之路時,我們才明白,原來鬆太加想說的並不是一家三口的朝聖,而是這一家三口關係的彌合。

走完這段漫漫長路,羅爾基才真正放下了心中的芥蒂,理解了俄瑪,並接納了諾爾吾。他終於扮演了自己一直以來渴望卻未盡的丈夫和父親的角色。而隨着羅爾基實現了自己的諾言,諾爾吾也開始真正接納羅爾基成爲他新的“父親”。

阿拉姜色豆瓣影評 阿拉姜色票房 第2張

以上種種反戲劇性的手法,對於有些觀衆而言可能不算友好,甚至感覺沉悶。但在這“沉悶”與平靜之下,卻是鬆太加有意去描寫人物更加細膩豐富的內心。片中多次出現長時間的人物面部特寫,俄瑪的堅定與哀婉,羅爾基的悲傷與惆悵,諾爾吾早先的憤懣與後來的平和,都一一寫在了人物的臉上。剝離了文字和語言,這種影像上的直觀表現力和滲透力,在如今的華語電影裏,可謂稀缺。

與大量的人物特寫交相輝映的,是那些看似無意實則有心的豐富細節。

令人印象深刻的一處,無疑是羅爾基在寺廟折返回去偷偷地把俄瑪與前夫的合影撕成兩半的舉動。這個有點可愛的小動作霎時間賦予了羅爾基更鮮活的人性,他像任何一個常人一樣,會不爽,會嫉妒,他在此後的種種舉動也因此而更容易讓我們感同身受。

與之對應的是,在影片的最後我們看到,諾爾吾偷偷地把照片取了回來,並重新粘合在了一起。他的依戀與不捨也在這個同樣可愛的小動作上展露無遺。只不過此時的羅爾基,已經能夠坦然地接受亡妻,接受對方曾經的那段感情。

另一處前後遙相呼應的細節,則是點題的祝酒歌《阿拉姜色》。在影片的前半段,俄瑪與羅爾基用石頭當作酒杯,歡快地哼唱這首歌時,諾爾吾彷彿置身事外。而在影片行將結束時,羅爾基與諾爾吾即將到達拉薩,諾爾吾開始和羅爾基一起哼唱這首歌。悠揚的祝酒歌,此時也象徵着一家人的心終於團聚在一起。

正是這樣的瞬間,讓《阿拉姜色》更趨平實,讓它所試圖傳遞的情感更容易抵達每一個俗世裏的普通人。這部藏語電影也有因此早已超越了“藏語”這一身份與範疇,它從未刻意去展現那些符合人們想象的藏地風光與面貌,也並不圍繞磕頭、祈福這些事件做文章。其殊爲難得的一點是,並不主動去靠攏“信仰”這般的主題來提升自己的光環,而是試圖呈現一種更可知可感的普適關係與情感。

阿拉姜色豆瓣影評 阿拉姜色票房 第3張

如果說“信仰”的確在《阿拉姜色》中扮演了某種角色的話,這種角色也絕不是我們想象的那種神聖與奇蹟,而不如說是藉此引出了“包容”、“理解”這些更世俗的主旨與概念。暗藏意蘊的一點則是,世俗的包容與理解,恰恰同樣能夠帶我們去往神聖的信仰應許的彼岸——讓我們更坦然地接受冥冥中的命運,撫慰我們的心靈——用一句更庸俗一點的話來說或許便是,與自己和解。

看到了這一層,《阿拉姜色》身上所加持的“西藏”、“信仰”等標籤都可以被摘除,最終它只是一部淡化表象而專注於人物內心的最普通不過的電影。只不過,這種“向內挖潛”而非“向外延伸”的訴求,在如今的電影裏也實屬罕見罷了。

對於西藏總是有這樣或那樣浪漫想象的許多人而言,身爲藏族的鬆太加執導的這樣一部藏語電影,可能恰恰爲西藏以及這兩年越來越熱的藏地題材電影來了一次祛魅。我們在談及西藏時,並不總是要描繪那些無人區的絕地風光,想象那種因信仰所得的福報與救贖,就好比那麼多蜂擁前往西藏的遊客,並不能真的就此洗滌和昇華靈魂。

只有當我們認清了那些虛無縹緲的諸般想象,或許才能真正得見一個更純粹的西藏。

阿拉姜色票房

阿拉姜色豆瓣影評 阿拉姜色票房 第4張

截止至10.29日,阿拉姜色票房爲141.19萬。

“阿拉姜色”並不是一種顏色,而是在嘉絨藏區傳唱已久的一首藏語的祝酒歌,意思是“讓我們一起幹了這杯酒”。

用祝酒歌來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是藏族人民的一種風俗,把那一腔熱情,兩廂祝願全浸入酒中。然而這首歌在電影裏,並不是唱給遠遊的客人聽的,而是存在於家人之間建立溝通與表達感情的方式。

影片的導演鬆太加曾說過,東方人和西方人表達感情的方式十分不同,西方重視矛盾衝突,而東方人含蓄剋制而有力度。除了這首祝酒歌,他用一次出走,一段一諾千里的朝聖之旅,寫下了一個藏族重組家庭的親情與愛。

朝聖的起因源於一段夢囈,亦關乎着一個諾言。女主人公俄瑪有一天從夢中驚醒,上醫院檢查,發現早已身患重疾。俄瑪不顧丈夫與父母的勸阻,決意在病危前去拉薩朝聖。

“朝聖”同藏傳佛教的種種儀式一樣,在漢族人看來充滿了莊重而肅穆的宗教神祕感。爲着心底的信仰,在心間種下一顆火種,藏族人民可以變賣家當,只推着一輛小平板車,帶上簡單的生活必需品,前往布達拉宮,一路磕長頭而去。一去便是數月經年。在藏語電影逐漸傳播開來的今天,磕長頭的儀式仍然吸引着漢族人民爭相瞭解。前年一部《岡仁波齊》用僞紀錄片的形式,專爲“朝聖”這一行爲,開始了長達數月的拍攝工作,旨在探討信仰的意義。但僞紀錄片形式有點兒捉襟見肘,流於現實主義卻不肯放棄填塞劇情,讓朝聖看起來像一場萬人空巷的演出。相比之下,《阿拉姜色》並不是憑藉“信仰”這個大詞,去激發觀衆的好奇。它放低姿態,路上懷揣女主俄瑪的信念,從描寫一個藏民家庭的細碎日常出發,讓朝聖更真實地貼近藏民的生活。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爆料
明星八卦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