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容護膚 > 護膚養顏 > 關於中醫美容的探討

關於中醫美容的探討

來源:秀美派    閱讀: 1.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淺析中醫美容

關於中醫美容的探討

碩人其頎,衣錦褧衣。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碩人敖敖,說於農郊。四牡有驕,朱幩鑣鑣,翟茀以朝。大夫夙退,無使君勞。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鮪發發,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這時描寫古代美女的經典之作,細細讀來不僅感覺美的攝人心魄,美的沁人心肺,可見美麗不應單單是形象美,只有內涵之美才能讓美麗更加靈動,更加銷魂。美麗應是一個整體,是一個人健康和內在素質的體現。

健康之美醫學人體美是指健康狀態下的形式結構、生理功能、心理過程和社會適應等層面上的全方位的合乎目的的協調、勻稱、和諧和統一的人的有機整體[1].健康是美麗的基礎,美麗是健康的體現,美麗與健康應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體美的基礎是健康,是建立在健康基礎上的符合美的形式法則的一種美的最高境界”.美容是指使人更加美麗的一種手段,現在高科技的美容手段層出不窮,愛美的女性對此也趨之若鶩,然而負面報道比比皆是,美容所導致的醫療事故也屢見不鮮。爲了美麗而傷害自己,實在是“本末倒置”,“得不償失”,一旦釀成不良後果,將抱憾終生。

中醫藥美容是綠色健康的美容方法之一,濃妝豔抹固然可以增色,但不能持久,中醫認爲“有諸內必形駐外”,面部色澤的變化是臟腑氣血盛衰的標誌,只有陰陽平衡、氣血調和、經絡疏通、臟腑之氣充盈才能使肌膚潤澤、美目有神、秀髮光澤、精力充沛、自信美麗、青春永駐,在健康中獲得自然美。

修身之美春蘭秋菊,夏荷冬梅,這是自然賦予季節的美麗芳華; 春風浮柳,夜雨潤花,這是大自然書寫芳華的天工神韻; 杏花春雨江南,駿馬秋風塞北,這是大自然賦予的詩情畫意。清風、香草、花兒的芬芳、自然的氣息、自由的呼吸我們的大自然是如此的美好,與自然親密接觸的美好與舒適與我們也只有一步之遙。

生活的節奏在不斷的加快,生活的壓力有時也讓我們無所適從,適時的停一停腳步,讓自己的心靈享受一下“慢節奏”,享受一下陽光與自然給予生命的最真的渴望與感動。豔麗之美固然值得感嘆,但只適合遠觀,不適合於沉潛。給自己一點時間用來自覺和思索,以便找尋自我最深處的芳香,體會一下淡泊、靜謐、靈動、溫情的美麗。

俗話說得好“腹有詩書氣自華”,只有一個人“內涵豐富”,才能散發出由內及外的魅力與光芒,這是任何化妝品和美容手術無法給予的[2].中醫美容,可以在治療過程中修身養性,享受整個過程,不急躁,不冒進,不斷尋求生活之美,自然之美,讓自己做一個自然靈動的美麗女人。

中醫美容的常用治療方法及代表方藥影響女性容顏的許多疾病,如黃褐斑、雀斑、肥胖、痤瘡等,常與婦科疾病與臟腑功能有關,在治療上只有與調理臟腑陰陽、調和氣血、疏通經絡等治病求本的內治法相結合,方能起到“源頭治理”真正美容的目的。中醫美容講究“辨證施治”的原則,以中醫理論爲指導,從中醫的陰陽五行、臟腑理論、中藥藥性、及配伍等理論來進行調治,針對不同的個體和不同的時令,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其常用治療方法如下。

調和陰陽: 中醫認爲人體乃至大自然的一切無外乎於陰陽,在《素問》中道: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陰陽在人體中相互制約、相互對抗,處於動態平衡之中,《內徑》稱之爲“陰平陽祕”.而一旦這種平衡失調,就會導致疾病,如《素問》所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虛,則命門火衰,氣化失職,常見面色晦滯無華,或晄白虛浮,眼袋如臥蠶,形體肥胖,月經失調等,不僅形體走形、容貌不美,並伴有腰膝痠軟、神疲乏力、精神萎靡、肢冷畏寒等病證。治宜溫陽益氣,健體美容。代表方藥有腎氣丸,右歸飲等。陰虛,陰血不足,形體失養則形體消瘦,眼瞼色暗,面部黃褐斑、雀斑、晦滯無華,或毛髮稀疏,甚或鬚髮早白,月經失調,伴頭暈眼花,煩熱口乾,甚則骨蒸潮熱,五心煩熱、舌紅少苔等。

治宜滋陰益精,代表方藥爲六味地黃丸,左歸飲等。此外何首烏實爲陰虛體質美容的佳品,何首烏入肝、脾、腎三經,具有補精血、益精髓、黑鬚發、悅顏色之功。

滋養肝腎: 肝藏血,腎藏精,肝腎陰陽失調,導致肌膚失養,則皮膚枯皺,乾燥生屑或搔癢,面部皮膚色素沉着等。雀斑、蝴蝶斑是影響女性美容的常見病、大問題,《外科正宗》指出: “雀斑,乃腎水不能榮華於上,火滯結而成”.西醫認爲面部色素的發生與激素代謝失調有關,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補肝腎可以調節內分泌。此外,《神農本草經》記載久服玉竹能“去面黑痣,好顏色,潤澤輕身不老”.健脾益胃: “脾爲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與胃相表裏,能使“六腑化谷,津液布揚”,百骸皆得其養。若脾胃虛弱,則氣血來源衰少,其肉不實,皮膚枯皺,面色少華,脾虛溼阻,氣血交困,則面黃而垢,眼瞼浮腫,眼袋青白如臥蠶,形體臃腫肥胖等[3].現代中醫藥研究證明,中醫藥可以通過影響細胞的增值與生存、調節免疫,改善機體代謝及內臟的功能,調節垂體、腎上腺、性腺等功能,以達抗衰老與調節內分泌的目的。被賦予“無痛美容”、“返老還童術”的美譽。

中醫藥美容源遠流長,經過幾千年的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中醫整體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內外結合,標本兼治,使機體恢復正常的自然平衡狀態,在健康中獲得持久的美麗。

參考文獻

1 王峯。 醫學美學導論。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黃霏莉,餘靖。 中醫美容學。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

3 湯叔良,姚寓晨。 診治婦女面部黃褐斑的經驗。 中醫雜誌,1993,34( 1) : 14.

《御藥院方》中的中醫美容方分析

《御藥院方》[1-2]是以宋金元時期御藥院所製成方爲基礎,進行校勘、修改、補充而成的一本中藥方書。該書於元代至元四年(1267)刻板成書。全書共11卷,收方 1000餘首,包括內、外、婦、兒、五官、養生、美容等內容。《御藥院方》特色之一是中藥美容方,這些美容方被另立章節,稱"洗面藥門".由於該書收集的多是宋金元時期的宮廷祕方,所以能較全面地反映當時宮廷用藥的經驗。《御藥院方》也反映了元代以前美容處方組成、美容化妝品製作加工經驗。

《御藥院方》由元代許國禎等人修訂編輯而成,明清後已在國內亡佚。《御藥院方》在當時具有很大影響力,後經朝鮮流入日本,再從日本回歸中國,現存本爲日本千賀芳久於寬政戊午(1798)仿刻朝鮮癸巳刊本。本書爲研究宋金元宮廷醫方重要的資料,從中可瞭解當時醫方的發展概貌,更能體現宋金元醫學的成就與貢獻。

一、《御藥院方》中的中醫美容方

《御藥院方》第十卷中的"洗面藥門",均爲外用美容處方,共有 25首。雖然稱"洗面藥門",處方非完全是洗面之藥,僅以洗面藥爲主。"洗面藥門"內的洗面藥共10首,洗髭染髭藥共7首,烏髮方共 5 首,洗手方共 2 首,澡浴方 1首。

1.洗面藥方

洗面藥方的組方分析:洗面藥方中的主要藥物有美白祛斑功能.具有美白祛斑的藥物有白芷、白蘞、白及、白茯苓、楮桃兒(楮實)、白朮、藁本、白附子、白殭蠶、冬瓜子等。其中白芷、白蘞和白及在 10 個洗面方中出現6 次(60%);茯苓和楮桃兒(楮實)在 10 個洗面方中出現5 次(50%);白朮、藁本和白附子在10個洗面方中出現4次(40%);冬瓜(子)在 10 個洗面方中出現3 次(30%);白殭蠶在 10 個洗面方中出現2 次(20%)。

(二)洗髭和染髭藥方

洗髭、染髭和烏髮藥方的組方分析:染髭和染髮常用的藥物有訶子皮、當歸、沒食子、醋石榴皮、五倍子、百藥煎、綠礬、針砂等。烏髮方中的新方烏頭藥、舊方烏頭藥和烏頭藥三方,使用的藥物完全相同,共有6味藥。3方不同的是某些藥物劑量稍有不同。烏雲散的組方與前三方近似。烏雲散共4味藥,其中 3味藥與烏髮方藥同。

4.洗手方

洗手方的組方分析:洗手方共2首,其中洗手檀香散具有清洗手部皮膚和美白皮膚的功效。本方另含有多種芳香藥物,如藿香、甘鬆、吳白芷、零陵香、茅香、白檀。淖手藥方具有清洗手部皮膚和潤膚的功效。本方無芳香藥物,但有栝蔞(子)、杏仁富含油脂,雖無洗手檀香散芳香,卻有勝過洗手檀香散的潤膚功能。

5.澡浴方

澡浴方的組方分析:粘痛散是澡浴方的唯一方劑,《御藥院方》稱它爲澡浴藥。本方的藥物,大多不具有洗滌清洗功效,含有的藥物主要有活血祛風止痛的功能,故粘痛散列入澡浴藥欠恰當。《御藥院方》將粘痛散作爲澡浴藥,可能是因爲澡浴後,再將粘痛散加熱,熱熨外敷,具有粘痛去痛功能。

二、《御藥院方》中的中醫美容方分析

1 芳香藥物不可或缺

芳香藥物是洗面藥中不可缺的組成部分."洗面藥門"共 25 首(表 1~5)中,使用芳香藥物的方有11首,佔44%.芳香藥物主要出現在洗面藥方中,佔70%.烏髮方中幾乎無芳香藥物。《御藥院方》美容方中使用芳香藥物品種較多,主要有藿香葉、白芷、檀香、甘鬆、零陵香、茅香、丁香、麝香、沉香、白檀、杜茯苓、廣茯苓、冰片、韶腦、木香、肉桂、藁本等。含芳香藥物最多的是無皁角洗面藥,共有 10 味藥,佔本方的 56%.

2 美容方的工藝複雜

"洗面藥門"共25首(表1~5),每方均有加工方法。有些加工工藝比較複雜。劑型有散、糊、酒、膏和丸 5種。其中"散"有 9首(36%),"糊"有9首(36%),"膏"有 4 首(16%),丸有 2 首(8%),"酒"有1首(4%)。25首中,介紹使用方法的.有22首(88%)。

3 洗面藥方藥以複方爲主

"洗面藥門"25首中,大部分是複方。單味藥方有3首(12%),2味藥1首(4%),3味藥3首(12%),4 味藥 1 首(16%),6 味藥3 首(12%),7 味藥 1首(4%),8 味藥 1 首(4%),9 味藥 1 首(4%),10 味藥1首(4%),11味藥3首(12%),12味藥1首(4%),15 味藥 1 方(4%),18 味藥 1 方(4%),24 味藥 1方(4%)。由此可見,藥物種類多少相差較大,最少1味,最多24味。藥物主要有:美白祛斑藥、芳香藥、清潔皮膚藥、養血活血藥、染髭染髮烏髮藥、祛風止痛藥等。

4 粘稠、增稠劑的使用

中醫美容方藥爲了便於皮膚、毛髮的塗擦,常使用粘稠、增稠劑。《御藥院方》中最常用的粘稠、增稠藥物,是糯米、大麥面、蕎麥麪,其次爲雞子白、阿膠、蜜等。25方中有糯米的,有5首(20%)。大麥面、蕎麥麪有 6 首(24%)。

5 溶劑多樣並應用有毒中藥

中醫美容方的藥物溶解,常用溶劑。《御藥院方》常用的溶劑有酒(玉漿)、醋、水、津液(唾液)、乳汁等。《御藥院方》中"洗面藥門"的有毒中藥,大部分在洗面藥方內(80%),大多具有祛斑、祛疤和祛痘等功能。有毒的藥物有白附子、密陀僧、細辛、附子、冰片(龍腦、腦子)、韶腦(樟腦)、輕粉等。在"洗面藥門"25 首中,白附子、密陀僧、細辛分別在3 個方中出現,出現率爲 12%.

6 男性專屬美容藥方

在洗面藥方中有一方,名爲"御前洗面藥",是皇帝使用方;另一方,名爲"皇后洗面藥",是皇后專用方。"御前洗面藥"共15味藥,"皇后洗面藥"有24味藥。"皇后洗面藥"比"御前洗面藥"多9味藥。比較二方的異同,發現方內皮膚美白藥物和清洗污垢藥物,基本相同。增稠劑均用糯米。不同的是皇帝用黃明膠(黃牛皮膠),皇后用阿膠(驢皮膠)。"皇后洗面藥"方使用的芳香藥物,大大多於"御前洗面藥"方。可見,元代或其之前,貴族男性也用美容品,且有男用和女用美容品之別。《御藥院方》"洗面藥門"25首中,洗髭和染髭有7首(28%)。

由此可見,男性在元代髭美是重要的。7方用藥均不盡相同。

總的來說,《御藥院方》是一本名副其實的宮廷祕方,也是我國第一部皇家的御用藥方集,因《御藥院方》是在宋金元時期宮廷御方的基礎上加以編撰與修訂,非但其立章分篇的獨特心意匠心獨運,其方劑中的組方藥物及製作工藝,在一般的方書中也屬鮮見,對當今中醫的傳承與發展具有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許國禎。御藥院方[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3:7.

周益新。《御藥院方》研究[J].山西中醫,2007,23(1):55-57.

任娟莉,高少才。《御藥院方》美容方藥探析[J].陝西中醫,2010,32(12):1661-1663.

王亞芬。 元《御藥院方》中有關香藥的臨牀應用[ J ] . 中國中藥雜誌,1995,20(3):187-189.

中醫美容綜合療法治療肝氣鬱結型黃褐斑

黃褐斑是面部的色素沉着,其在中醫學中屬於"肝斑"、"蝴蝶斑"等範疇,且以肝氣鬱結型較爲常見。中醫美容是指運用中藥理論進行美容,我院採用中醫美容綜合療法治療肝氣鬱結型黃褐斑取得了較爲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肝氣鬱結型黃褐斑患者60例,均爲女性,診斷依據:皮損多發生於面頰部、前額或口鼻四周等處,呈黃褐或深褐色斑片,且一般邊緣較爲明顯;無主觀症狀和不適感;並排除因其它因素引起的色素沉着。中醫辨證分型爲肝氣鬱結型:兩肋脹痛,心煩易怒,噯氣,痛經,經前斑色加重,脈弦。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爲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年齡20歲~53歲,平均年齡37.8歲,病程3~19年,平均病程10.3年;對照組年齡22歲~51歲,平均年齡36.5歲,病程2~20年,平均病程10.8年,兩組患者在年齡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西醫治療,包括外用藥物和全身治療,外用藥物如:5%氫醌霜、2-4%曲酸霜及3%熊果苷等;全身治療爲口服維生素C 200mg/d,維生素E 100mg/d.觀察組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醫美容綜合療法治療(中藥薰洗和美容茶)。中藥薰洗的方法,主要成分包括青皮、佛手、白芷、香附、青木香等,煎煮成汁並加溫熱水浸泡全身,時間15~20min/次,2次/周。美容茶由枸杞子、佛手、玫瑰花、銀耳、蓮子等組成,用熱水沖泡,代茶飲,早晚各飲1次。

1.3 療效判定標準

黃褐斑顏色基本消失,面積較治療前消退>90%爲基本治癒;黃褐斑顏色明顯變淺,面積較治療前消退90~60%爲顯效;黃褐斑顏色有所變淺,面積較治療前消退60~30%爲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者爲無效。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軟件統計分析資料,計數資料應用卡方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2個月的觀察治療所有患者均可耐受。

3 討論

黃褐斑是臨牀上常見的與色素代謝異常有關的疾病,主要表現爲顏面部色素沉着,其發病與內分泌失調、血中雌激素水平升高有關,同時還與妊娠、長期口服避孕藥以及月經紊亂等有關。

中醫認爲該病的病機關鍵在於溼濁淤毒阻滯脈絡,且常責之於肝臟、腎臟和脾臟,包括肝氣鬱結型、腎水不足型和脾士虧虛型等,而肝氣鬱結型在臨牀中最爲常見,主要是由於肝氣鬱結、鬱久化火、淤血阻絡,導致顏面氣血失和,氣血不能潤於澤,久而久之致褐斑發生[1].中藥美容採用天然方法對身體以及皮膚進行調理,加以正確的中醫美容手法可有效調理身體機能,讓機體功能自身修復,實現美容的目的[2].中醫美容強調整體觀念,認爲美容是一個系統工程,需採取藥物、食療、運動、情態等多種方法配合進行美容,才能達到預期效果[3].

在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中醫美容綜合療法的治療,包括中藥薰洗、美容茶,共奏清熱解毒、疏肝解鬱、養血活血之效。結果顯示,其總有效率達93.3%以上,明顯大於僅給予常規治療的對照組(P<0.05),且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提示中醫美容綜合療法在肝氣鬱結型黃褐斑患者的治療中具有良好效果,值得臨牀推廣。

參考文獻:

[1] 魏千程,祁元剛,燕忠生,等。中醫藥治療黃褐斑的研究進展[J].中國美容醫學,2011,20(10):1655-1658.

[2] 劉宜羣。肝氣鬱結型黃褐斑的中醫養生美容綜合療法[J].中國民間療法,2012,20(12):40-41.

[3] 蔣淑明,馬萬里,潘慧宜,等。中西醫結合治療肝氣鬱結型黃褐斑45例[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誌,2011,20(33):4253-4254.

現代中醫美容學的崛起與發展前景

現代中醫美容學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脫胎於傳統中醫美容,在我國五千餘年的文明史中,具有悠久的美容歷史、深厚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真可謂源遠流長。古老的內容在當代被賦予了新的色彩,使得現代中醫美容學更具魅力。

隨着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醫美容迅速發展,並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中醫美容經國內學者不斷挖掘、整理,形成了現代中醫美容新學科。醫學美容是一種醫學審美行爲,也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隨着醫學的發展和社會文化的發展而發展。醫學美容的形成與發展,與醫學的實踐和發展密切相關。中國傳統醫學美容,雖未能形成獨立的學科體系,但其萌發與發展歷史悠久,幾乎與中國醫藥學同時產生和同步發展。中國人民積累了豐富的美容醫學經驗,發明了許多具有美容作用的方藥和醫術,並在醫學理論中闡述了極豐富的醫學美學與美容方法。

1 傳統中醫美容的發展軌跡

1.1 中醫美容發展史

中醫美容的歷史可追溯到兩千年前,其發展軌跡大致可劃分爲4個階段。第一階段遠古至先秦時期(公元前221年前):此爲傳統中醫美容學起源時期。從大量古籍中可知此期的先民已很注重外表之美,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形成於戰國至秦時期的醫藥方技書,已有對面部黑斑、白斑、痤瘡、接觸性皮炎、癱痕疙瘩等疾病的病因病機、診斷方法、治療方法的論述,還對如何保持人之皮膚白嫩光澤、毛髮的烏黑等,提出了一些理論和具體的方法。從戰國時期起已盛行通過氣功等養生術,達到防衰駐顏的自然美的方法。第二階段秦漢三國時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64年):此爲傳統中醫美容學萌芽時期。此時期出現了《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等經典着作,這些着作不僅爲中醫美容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爲中醫美容提供了理論依據。如《神農本草經》記載有美容功效的藥物就達160餘種,書中已提到一些藥物可供製作化妝品(面脂)之用。第三階段兩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時期(公元265年至960年):此時期是中醫美容學逐漸成形時期。在唐朝,經濟上的繁榮使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美的追求更強烈,妝型、髮型、服飾得到了空前興盛發展,美不勝收。人們對美的強烈追求,促使醫學家也熱衷於對美容的研究。此時期有不少的醫家代表,如葛洪、孫思邀、陶弘景、巢元方、王熹、孟洗等,他們的着作有《抱朴子》、《肘後方》、《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養性延命錄》、《諸病源候論》、《外臺祕要》、《食療本草》等,從不同側面豐富和發展了中醫美容學理論和實際操作。第四階段宋金元明清時期(公元960年至1911年):此期是傳統中醫美容學的拓展時期。宋代的《聖濟總錄》、《太平聖惠方》,金元的《御藥院方》,明清的《本草綱目》、《普濟方》、《外科正宗》、《鍼灸大成》、《醫宗金鑑》等,對中醫美容學的發展有極大的貢獻。此時期中醫美容學具如下特點:首先,開始進行理論上的深入探討,更突出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第二,美容藥方更豐富,品種繁雜,各種美容手段的技術更全面,水平更高;第三,治療美容發展較快,美容皮膚、美容外科、美容眼科均有較大進展;第四,美容保健又逐漸由民間走向宮廷、王府。

1.2 中醫美容在兩千年的發展史中形成的特點

中醫美容始終受到中國文化的薰陶,形成了具有濃郁東方色彩的、閃爍着中國文化光輝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1)理論基礎深厚。中醫美容理論基礎包括中醫藥理論基礎和中國傳統美學理論基礎。中國傳統美學是具有中國文化特點的一個相對獨立的美學體系,擁有一系列獨特的範疇,與中醫美容學關係較密切的有“陰陽”、“天人合一”、“中和”、“文質”、“神韻”等。中國傳統美學突出強調自然美、神韻美及文質結合等,這些都使得中醫美容學具有獨特的審美觀,追求神形俱美的境界。

(2)方法多樣,經驗豐富。通過長期美容實踐的檢驗、印證和提煉,中醫美容學形成了藥物、鍼灸、食療、推拿、氣功、運動、情志、養生等多種行之有效的美容方法。每一類方法之中又包含着若干具體的方法。如中藥美容在使用方法上又有內服法和外用法的區別,外用法又分貼敷法、洗浴法、導入法等的不同,而且這些方法都屬於自然療法的範疇。

(3)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整體觀強調人自身的統一,以及人和自然、社會的統一。辨證論治不僅指導內服用藥的遣藥組方,也指導着外用妝飾品的配製和應用。

(4)神形俱美的人體審美觀。此即強調形體美和精神氣質美的結合。追求形神俱美,當一個人具有在健康基礎上的美的形體時,又具有氣質、精神之美,具有某種道德力量或道德人格時,會被認爲是最理想的美人。這是中醫美容學人體審美的重要特點之一。

(5)文質並重,刻意妝飾。文即文飾之美,質即本質之美。文質並重就是強調內在美與外在美的和諧統一。中醫介入生活美容,運用天然藥物研製化妝品進行妝飾,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

2 現代中醫美容學的崛起

20世紀初(1911年起)至20世紀80年代前,由於各種歷史原因,傳統中醫美容學被冷落,幾近銷聲匿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醫藥學得到了長足發展,但中醫美容的內容大多歸於外科、皮膚科等,而保健美容的內容幾乎無人問津。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着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的醫學美容事業迅速發展,中醫美容才得以被拂去歷史的塵埃,重新發出耀眼的光芒。20世紀80年代,中醫美容相繼開展,各種有關中醫美學和中醫美容學的着作出版,如《中醫美學》、《中醫健美》、《實用傳統美容法》、《中醫美容大全》、《鍼灸美容》、《中醫美容學》等,各類雜誌有關中醫美容的論文也日漸增多。1989年中國中醫藥學會外科分會醫療美容專業委員會成立,1997年中國中醫藥學會中醫美容分會成立,共召開了4屆全國中醫藥美容學術研討會,有力地推動了中醫美容學術的提高。2002年衛生部發布了19號令(《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該法規明確指出:“醫療美容科爲一級診療科目,美容外科、美容牙科、美容皮膚科和美容中醫科爲二級診療科目。”它確立了中醫美容的學科地位,必將進一步促進中醫美容學的健康發展。此後,各醫院紛紛開展中醫美容服務,中醫藥研究所及其它研究單位對各種中藥化妝品及延衰駐顏中藥進行了實驗和臨牀研究。爲了培養合格的中醫美容人才,全國有近30所中等或高等醫藥院校開辦了醫學美容專業,不論是中醫院校還是西醫院校,中醫美容學都是重點學科之一。在國際上,中醫美容也日益受到重視。1996年、1998年和2000年分別在北京召開了“國際傳統醫學美容學術大會”,2002年在北京召開的“第二屆國際傳統醫學美容學術大會,”設立了“傳統醫學美容學術委員會”,中醫美容開始走向世界。中醫美容源遠流長,內容浩博,近20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3 中醫美容未來的思考

中醫美容學不僅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醫學未來發展的需要,尤其是中國美容事業未來發展的需要。

因此,研究中醫美容學適應了醫學模式的轉變。進入21世紀,隨着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水準的迅速提高,人人需要健康、人人需要健美,促進了我國健康衛生事業和醫學美容事業的發展。1978年國際初級衛生保健大會對“健康”的明確概念是:“健康不僅是疾病與體弱的匿跡,而且是身心健康、社會幸福的完美狀態。”這個新概念表明醫學的目標已不只是維護人的生存,而要進一步提高人的生存質量,使身體、精神、社會三方面都要完美與和諧。在新的醫學模式下,出現了“第四種狀態人”,即非“疾病狀態”、非“健康狀態”、非“康復狀態”的人。這種人由於自覺“不美”,在心理和社會適應上處於一種“非完滿狀態”,具有強烈的改善自身之美的要求,其餘3種狀態的人有臨牀醫學、預防醫學、康復醫學爲之服務,這“第四種狀態人”,無疑只能由美容醫學來爲其服務。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美容化妝品行業人員已經超過600萬人。專業醫療美容機構相繼成立,醫學整形技術水平日益提高,從業人員素質不斷提高,中醫美容也初步形成一支具有科研、醫療、教學能力的專業隊伍。《中醫美容學》的出版,全面系統地總結了我國中醫美容思想、理論和技術,同時標誌着我國中醫美容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中醫美容學是一門方興未艾的學科,其中蘊藏着許多瑰寶等待我們去發掘和冶煉,隨着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醫美容業需要發展,需要再度輝煌。中醫美容學將爲人類的健康長壽、容貌美化作出貢獻,並將有更大的發展,再度輝煌。

參考文獻:

[1] 宋麗豔。淺談古代醫學美容學的形成和發展[J].中華醫學寫作雜誌,2002(15):1197-1198.

[2] 謝樊彪。中醫美容史初探[J].江蘇中醫,1989(5):39-40.

[3] 黃霏莉。中醫美容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中醫美容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中醫美容學, 是以中醫美容學、 中醫學基本理論、 美學思想和中國特色的人體美學爲指導, 研究人體的形神美,研究損容性疾病和損容性生理缺陷, 以達到防病健身爲目的, 並運用中醫藥的方法維護、 修復、 改善與塑造人體的形神美及研究其規律爲主要目的的專門學科。 也是中醫學的一個新興分支學科。

愛美是人類的天性, 中華民族愛美的歷史, 可以追溯到有文字記載的甲骨文時期。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 我國勞動人民和歷代醫學家積累了大量的美容經驗和知識, 發現了許多極其有用的美容方法和方藥, 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醫美容學, 她已經同整個中醫學融會在一起。 其獨特的理論體系、 衆多的美容方法、 豐富的美容藥物散在地記載於歷代醫藥學着作中, 爲我們研究中醫美容學留下了大量的資料。 如何整理和繼承前人的這些寶貴遺產, 將其挖掘出來以造福於今天的廣大民衆, 是我們從事醫學美容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1 文獻整理

收集歷代涉及中醫美容方劑的古醫籍, 對其進行篩選、分類、 歸納、 整理和總結, 擬採用 “以法類方”、 “以病類方”、 “以藥類方” 等方法對篩選出來的中醫美容方劑進行組方特點和配伍規律的研究。 專題深化是研究中醫美容學的基礎。 歷代醫家對美容藥物的運用歷史悠久,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 《山海經·中山經》 就有 “荀草, ……服之美人色” 的記載。 其後在我國第一部藥物學專着 《神農本草經》中更記載了白芷、 白殭蠶、 菟絲子、 柏子仁等數十種具有美容作用的中藥。 秦漢時期的醫學巨着 《黃帝內經》, 不僅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 也爲中醫美容學提供了理論基礎。 《內經》 認爲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臟腑氣血津液的變化, 可通過經絡反映到人體外表來, 確立了中醫美容學內外結合整體調節的理論體系和藥食並用、 鍼灸按摩相結合的美容方法。 魏晉時期, 陶弘景的 《本草經集註》 載有美容中藥 70 餘種, 並有 “滅瘢通用藥” (鷹矢白、 殭蠶等)的記載。 葛洪的 《肘後備急方》 收載了許多美容驗方。 唐代孫思邈的 《千金要方》 中即闢有 “面藥” 一章, 收有唐以前美容方 80 餘個。 其另一着作 《千金翼方》 卷 5 也收有美容諸方 80 餘首, 而且在其 《千金要方》 “食治” 卷還載有許多食物的美容功效, 如大豆黃卷 (黃豆芽) 有 “去黑痣、 黑黑幹、 潤澤皮毛” 之功效, 開後世食物美容之先河。

王燾的 《外臺祕要》 更是廣集前賢之大成, 在 “面部面脂藥頭膏髮鬢衣香澡豆第三十四門” 中, 載有 28 類 200 餘首美容方劑。 《新修本草》 不僅記載了大量美容藥物如旱蓮草、 密佗僧, 而且收載了不少芳香藥, 豐富了美容中藥的內容。 宋代出版了幾部大型方書, 如 《太平聖惠方》、 《聖濟總錄》、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均收載有不少美容方劑。

在其本草專着 《證類本草》 中載有美容中藥 170 餘種, 較唐代又有所發展。 至明代, 出現了醫藥學巨着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 其記載的美容中藥近 300 種。 這些經驗和知識是我們研究醫學美容的寶貴遺產, 因此, 整理古代文獻很有必要。

2 中醫美容的學科定位研究

中醫美容是在中醫學及美學理論指導下, 研究如何運用中藥、 鍼灸、 推拿、 氣功、 飲食等方法治療皮損, 美化容顏爲目的的一門新興學科。 其內容涉及中醫皮膚科、 婦科、 內科、 外科等, 怎樣定位, 關係到中醫美容今後的發展方向。 中醫美容學應切合實際地制定自己的發展方式、發展前景。 要儘早建立、 健全、 規範中醫美容的高等教育體系。 培養具有高素質、 並有堅實的中醫理論又有良好美學修養、 熟悉現代醫學技術的知識結構合理的中醫美容師。

使中醫美容學儘快走上科學、 健康的道路, 真正成爲適應社會需求的學科。

3 中醫基本理論在美容中的應用研究

中醫學是以整體觀念爲主導思想, 以臟腑經絡的生理和病理爲基礎的一門中醫學科。 而中醫美容學是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研究美容護膚, 並作爲以人體健美爲研究對象的多種基礎和臨牀學科相交叉的一個新興分支學科。 因此,作爲其基礎理論, 應當進一步深入研究陰陽五行與美容;藏象學說與美容; 氣血津液與美容; 經絡學說與美容等相互之間的關係。 爲治療皮損性疾病、 美容護膚提供理論依據。

4 分類研究

採用 “以法類方”、 “以病類方”、 “以藥類方” 等方法對篩選出來的美容方劑進行組方特點及配伍規律的研究。

①以法類方: 對於體現同一治法類方劑的組方用藥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組方遣藥的總體傾向性。 如以悅色駐顏法、 潤膚去皺法、 生髮黑髮法、 潔齒固齒法、 香身美體法、 減肥瘦身法、 潔面增白法等類方, 研究其內在的配伍規律。 ②以病類方: 通過對於治療某種疾病古方劑組成藥物的分析研究, 如以損容性皮膚黧黑斑、粉刺、 斑禿、 脣風、 體癬等病類方, 探討該病治療方劑的遣藥配伍規律。 ③ 以藥類方: 對於主要組成藥物或主要配伍關係相同、 組方結構相似的一類方劑進行較爲系統的分析研究, 以進一步認識此類方劑的基本證治, 如以祛風藥爲主組成治療皮膚病的一類方劑進行研究, 揭示相關類方的配伍規律和變化規律。

5 整體美容

中醫美容着重的是整體的養內榮外, 長久的美, 講究“治本 ”, 它是通過調理人體機能來達到美容效果的 . 因面部的紅潤光澤是以氣血爲本, 並與五臟有密切相關, 故中醫美容首從補益調理氣血着手, 進而調整人體神經、 內分泌以及代謝等功能。 通過文獻考證和研究, 我們不難發現,在長期實踐中發展起來的中醫美容學是頗具特色的。 首先,在理論基礎上她以臟腑經絡學說、 氣血津液學說作爲理論依據, 以中醫學整體觀念爲指導, 強調人體外觀如皮膚、毛髮、 體表的病變當責之於其內在相應臟腑功能的失調和氣血津液的盈虧, 爲確立豐富多彩的美容方法奠定了理論基礎。 其次, 在美容方法上強調整體調節, 內外合治, 針藥並施, 藥食同用等。 中醫美容從整體出發, 十分重視通過內治來糾正臟腑氣血的失調從而保持容顏美, 如 《聖濟總錄》 雲駐顏美容 “當以益血氣爲先, 倘不知此, 徒區區平膏面染髭之術, 去道遠矣”. 在處方用藥上常用培補腑腑、 調理氣血、 疏通經絡之品, 如 《千金要方》 的 “久服顏如童子方”、 《聖濟總錄》 的 “枸杞丸” 等均爲補虛駐顏的代表方。

6 與現代科技及現代醫學相結合研究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 中醫美容研究應當重視與現代科技、 現代醫學的有機結合, 提高科技含量。 要用現代科學技術, 深入發掘祖國醫學美容的財富, 開發出具有中醫特色的美容化妝品及美容藥品。 如果能有機地將現代科技成果與傳統中醫美容學相結合, 將會使中醫美容學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 至少在美容新劑型乃至新產品的研製、 美容新技術的開發等方面是大有可爲。 近幾年來國內同道們的探索及國外的研究均證明了這點。 如白芷一直是作爲美容佳品應用, 《神農本草經》 謂其 “長肌膚, 潤澤,可作面”; 《本草綱目》 謂其 “去面黑”. 但對其作用機理、有效成分等無法說明。 經現代研究, 發現白芷主要含有揮發性的白芷素, 而白芷素能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 正是通過其酶抑作用可減少黑色素的生成, 從而具有增白作用。

再如中藥防曬劑的研究, 按傳統的方法, 常選用清熱解毒、祛風止癢的中藥, 經現代研究, 在太陽光線中, 會引起急性皮炎 (紅斑) 和灼傷皮膚的是波長爲 280~320nm 的中波光線, 而 320~400nm 的長波光線會氧化表皮中的還原黑色素而直接曬黑皮膚, 因此, 我們研製防曬劑就不能僅從清熱解毒、 祛風止癢藥入手, 而要結合現代研究成果, 選擇那些能夠吸收陽光中紫外線成分的中藥作爲防曬霜的基礎用藥。 此外, 引進現代先進的製藥技術, 在傳統美容製劑的基礎上開發出一些新的美容劑型, 如膠囊劑、 沖劑、 顆粒劑、 氣霧劑、 霜劑、 面膜等, 這些劑型將會更受歡迎更具競爭力。 如能借助於現代科學技術, 結合中醫學的鍼灸按摩原理, 我們很可能研製和開發出新的美容技術或產品,使之造福於 21 世紀的人類。

中醫美容手段多種多樣, 除中藥美容外, 還應重視食膳、 鍼灸、 推拿按摩、 氣功、 心理、 養生等美容方法的研究。 總之, 中醫美容這一歷史悠久、 獨具特色的美容方法,在當今世界倡導 “順應自然, 返樸歸真” 的環境中, 在廣大致力於中醫美容事業的學者的共同努力下, 集傳統與現代爲一體, 必將放射出更加燦爛奪目的光彩, 中醫美容學事業的發展也必將有更加廣闊的前景。

參考文獻

[1] 楊嵐 , 沈靜 . 前景廣闊的中醫美容學 [ J] . 中華醫學美學 美 容 雜 志 ,2006, 5.319-320.

[2] 王欣。中醫美容及未來發展趨勢 [J] .中國美容醫學, 2000, 1.71-72.

[3] 吳寧。中藥外用法在治療美容上的歷史與現狀研究概況 [J] .江蘇中醫藥 ,2006, 11.79-80.

三藥配伍在中醫美容中的運用機理

山藥、茯苓及白朮爲臨牀常用中藥,始載於《本經》均列爲“上品”.山藥甘、溫、平,補脾肺腎,益氣生津;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經。具有滲溼利水、健脾和胃及寧心安神的功效;白朮味苦、甘、溫,歸脾、胃經,具補氣健脾、燥溼利水及的功效之功;3藥配伍,相須爲用,補土生金,在古代中藥的美容技術應用上體現“肺合皮毛”理論,可用於治療皮膚乾燥、黃褐斑等皮膚疾病及美容養顏,由於其配伍在歷代文獻及現代臨牀中運用較爲廣泛,但尚未關於對其配伍機理及臨牀運用的深入報道。現將其配伍機理分析如下:

1 中醫美容與脾肺的關係

中醫學所說的美,是指臟腑協調而反映於外的美,如《靈樞·外揣》曰:“司外揣內,司內揣外”;《靈樞·陰陽二十五人》 曰:“氣血盛則髯美”、“氣血和則美色”.脾胃爲後天之本,化生水谷精微至全身,脾胃功能正常化源充沛,血足形充自然美容。若脾虛不能化生精微,氣血虧虛,肌膚失去營養,以致溼熱燻蒸;或因腎陰虛,血弱不能華色,水虧不能制火,虛熱內蘊,鬱結不散可致黃褐斑、水腫、肥胖、斑禿等;肺主衛氣,與皮膚美容關係密切,如《靈樞·本藏篇》曰:“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也。”即“肺是皮膚在肌體內的一個加溼器”,通過肺的宣發肅降,將脾所化生的營養物質和津液運送到皮膚,使之得以充養,若肺氣陰不足,則津不敷布,毛髮乾枯或面容早衰,皮膚必粗澀枯稿等,因此對於脾肺功能失常所造成的皮膚疾病等,均宜“從髒治象”,即從脾、肺兩髒治療,如李東垣所言“治脾胃以調五臟”,周子幹《慎齋醫書》曰:“諸病不愈,必尋到脾胃之中,萬無一失”;《黃帝內經》曰“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周小平等[ 1 ]通過進行健脾肺、補營衛抗皮膚衰老作用的實驗研究,證實健脾肺、益營衛可提高血清與皮膚中的 SOD 活力,降低其脂質過氧化產物 MDA 含量,保護紅細胞膜 Na+- K+- ATP 酶活性,從而能夠維持細胞物質轉運道路通暢,減少氧化損傷,起到延緩皮膚衰老的作用。

2 單味藥在中醫美容中的運用機理

山藥具有健脾固腎補肺,抗皮膚衰老,還可減少皮下脂肪沉積,《太平聖惠方》 有“益顏色”及《本草綱目》有“潤皮毛”的記載,因其屬補氣類中藥,長於健脾補氣,脾氣足則肌豐膚潤;《本經》曰:“ 補中益氣力,長肌肉”;《醫學入門》曰:“補肺潤皮毛,久服益顏色”;李東垣曰:“治皮膚乾燥,以此物潤之。”《藥品化義》曰:“ 溫養肌膚”.詹彤等[ 2 ]研究結果表明山藥有明顯抗衰老作用。白朮香氣襲人,穿透力強,開毛竅、暢營衛,潤肌膚,去黑氣,對皮膚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藥性論》 曰:“主面光悅,駐顏去斑。”例如,用白朮蘸酒(或醋)如研墨之狀,均勻塗於臉上,可治雀斑,李時珍稱此方治雀斑“極致”.現代研究表明[ 3 , 4 ],白朮具有滋補強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及抗凝血等功效,久服可悅澤潤色、延年益壽及抗衰老。茯苓美容作用歷史悠久,在《本經》中,茯苓被認爲可“安魂養神,不飢延年”,陶弘景稱之爲“上品仙藥”,因其能“通神而致靈,和魄而煉魂,利竅而益飢,厚腸而開心,調營而理衛”,晉代葛洪對其記述爲“王子季服茯苓十八年,玉女從之,能隱能彰,不食谷,瘢滅面,體玉澤”.《本草綱目》曰:“酒浸能肌體潤澤,看守年耐老,面若童顏”;《抱撲子》曰:“久服顏瘢滅,面生光玉澤”;《本草品彙精要》曰:“白茯苓爲末,合蜜和,敷面上療面瘡及產婦黑皰如雀卵。”

《經驗後方》記載,食用茯苓百日,可以潤澤肌膚、延年耐老。清代慈禧太后、乾隆能享高壽,茯苓食用頻率最高。

3 三藥配伍在中醫美容中的運用機理

山藥、白朮及茯苓爲白色狀,入脾經,三藥常兩兩配伍,白朮茯苓之配伍,見於四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六君子湯(《醫學正傳》)、香砂六君子湯(《時方歌括》)等健脾着名方劑,根據《本草正義》記載白朮“富有膏脂,故苦溫能燥,亦能滋潤津液…萬無傷陰之虞”,故二者配伍起到補氣健脾作用;山藥茯苓之配伍,見於《本草再新》曰:“補品中之王道者,合茯苓用之尤良。”二者同入脾、肺經,相須爲用,山藥得茯苓則補脾而不留溼,茯苓得山藥則利溼而不傷陰,補滲兼施,健脾補肺,助營衛之氣的生化和敷布,延緩皮膚衰老。山藥白朮之配伍,一剛一柔,陰陽平補,即補脾陽不傷胃陰,養胃陰不礙脾陽,共奏益氣健脾,養胃生津之功,故三藥配伍,一方面可將脾精宣散衛氣於皮毛,通過衛氣的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防禦外邪侵襲;一方面用取類比象的方法,聯繫嫩白肌膚這一美容最主要內容,在強調增白效果時,同時提高皮毛抵禦病邪侵襲的能力。熊洪豔等[ 5]通過對明代《香奩潤色》 中頭面部美容方劑組方用藥進行研究,結果表明美容與脾胃具有密切聯繫。再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中參苓白朮散就是使用三藥配伍,用於治療因勞倦過度及飲食失節導致的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不足,故三藥配伍,補脾益肺,可用於治療黃褐斑、皮膚乾燥等。若精神不爽,面無光澤,皮膚乾燥,配伍肉桂、川烏、桃仁、白蒺藜、巴戟天、肉蓯蓉、石斛、萆解、補骨脂,如《局方》安腎丸;若肌膚枯暗,虛勞羸瘦等,配伍羊腎、人蔘、桂枝、熟地黃、肉蓯蓉、當歸、蛇牀子、枳殼、黃芪、澤瀉、山茱萸、白芍、吳茱萸等,如《聖惠》羊腎丸;若流注潰後,膿水清稀,飲食減少,不能生肌收斂等,配伍當歸、白芍、陳皮、牡丹皮、黃芪、人蔘、藿香、砂仁、遠志、甘草、附子、肉桂,如《外科正宗》調中大成湯。

4 臨牀典型病案

田某,女,黃褐斑,42 歲,2012 年 8 月 5 日初診。患者顏面雙頰部出現褐黑斑 2 年餘,近 2 月來黑斑增大,斑色加深,逐漸向四周蔓延。曾服用柴胡疏肝散、維生素 E 等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診見:面色萎黃不華,皮膚乾燥皺紋多,面部可見深褐色斑,以顴部、鼻翼最爲突出,鼻翼與顴部融合似蝶翼狀,表面光滑,無炎症及脫屑。納差,便溏,易累,少氣,急躁,眠差,月經後期,量少,舌胖大色淡紅少苔,脈沉而乏力。證屬脾肺兩虛,溼盛,伴精血不足,絡脈瘀阻。治宜補滲兼施,健脾補肺,祛溼,養血潤膚。方擬參苓白朮散加減,處方:黨蔘 15 g、茯苓 25 g、山藥 25 g、白朮 25 g、甘草 6 g、薏苡仁 30 g、白扁豆 15 g、陳皮 12 g、砂仁 6 g、蓮子 12 g、柴胡 15 g、玫瑰花 15 g.每天 1 劑,連服 2 周後,納差,便溏,心煩急躁,睡眠均好轉,雙頰、鼻翼與顴部色斑變淡,原方加黃芪 20 g,再服 6 周,諸證減,雙頰、鼻翼與顴部殘留斑跡隱現。繼續服用上方 3 月後,黃褐斑全部消退,顏面皮膚呈正常膚色。隨訪,年未復發。由此可見,山藥、白朮及茯苓合用,再與其它藥配伍,共奏補滲兼施,健脾補肺,祛溼,養血潤膚,切合病機,收效迅捷。

本文通過對山藥、白朮及茯苓配伍的臨牀運用及機理進行探討,旨在拋磚引玉,突出配伍在臨牀應用中的重要性,爲今後系統開展藥物配伍奠定基礎;同時有利於指導臨牀正確遣藥組方,減少中醫美容臨牀運用方藥的隨意性,提高動手能力,保證臨牀療效。

參考文獻

1 周 小平 , 馬豔紅 , 傅延齡 . 健脾胃 、補營衛抗皮膚衰老作用實驗研究。中國美容醫學,2006,15(4)∶454~455.

2 詹彤,陶靖,王淑如。水溶性山藥多糖對小鼠的抗衰老作用。藥學進展,1999,23(6)∶356~360.

3 李懷荊。 白朮水煎劑對老年小鼠抗衰老作用影響 . 佳木斯醫學院學報,1996,19(1)∶9~10.

4 餘上才,章育正,趙慧娟,等。枸杞子和白朮免疫調節作用的實驗研究。上海免疫學雜誌,1994,4(1)∶12~13.

5 熊洪豔 , 秦竹 , 張勝 , 等 《。香奩潤色》頭面部美容方劑組方用藥特點。雲南中醫學院學報,2005,25(2)∶21~22.

《肘後方》中醫美容方藥特點探討

《肘後備急方》[1]( 以下簡稱《肘後方》) 是我國東晉着名的醫藥學家葛洪從其所撰百卷《玉函方》中採其要約而成,是現存兩晉南北朝時期最早載錄中醫美容方劑的醫籍,“以其所刊載的美容方劑之早、之多、之專,以及所明顯體現出的美學思想,堪稱中醫美容第一書。”[2].現就《肘後方》中醫美容方藥特點作一些探討。

1 《肘後方》中醫美容方的用藥特點

1. 1 多用外治法

從用藥特點來看,《肘後方》中的美容方除少數內服外,大多采用外治法,外用方佔 83% 之多[3].如治斑禿、脫髮,常用藥物外塗法和沐浴法。“療人鬚髯禿落不生長方: 麻子人三升,秦椒二合,置泔汁中一宿,去滓,日一沐,一月長二尺也。”“療鬚髯黃方: 燒梧桐灰,乳汁和,以塗鬚髯,佳。”“染髮須,白令黑方: 醋漿煮豆,漆之,黑如漆色”.又如治療狐臭用於局部腋下,“青木香二兩,附子一兩,石灰一兩,細末,着粉腋中,汁出即粉之。”此外,很多面皰瘡、面黑等面部損美性疾病也多用外塗法。提示美容的給藥途徑以外用爲佳。究其原因,可能是外用時局部皮膚直接吸收,療效也迅速。

1. 2 取象類比

《肘後方》美容方以頭面美容方劑最豐富,其中面部美容方劑又以美白方爲最。美白方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均選用大量帶白字和白色的藥物,如白石脂、白蜜、雞子白、白芷、白朮、白蘞、白附子、白頭翁、冬瓜仁、杏仁、桃仁、白楊皮、白桐葉、桑白皮、白松脂、雲苓……如“療人面體黧黑,膚色鹿陋,皮厚狀醜:

細搗羖羊脛骨,雞子白和傅面,幹以白樑米泔汁洗之,三日如素,神效。”此乃取藥物色白之象比類人面色,認爲使用此類藥物後其色白之象就會轉移到人體,因而能起到美白的功效。花朵賞心悅目,既有紅潤的色澤,又呈嬌豔婀娜之態,“花容月貌”就是形容容貌姣好。在書中即有內服桃花美顏色的方劑,一方“取三樹桃花,陰乾,末之,食前服方寸匕,日三。”一方“白瓜子中仁五分,白楊皮二分,桃花四分,搗末,食後服方寸匕,日三”,還說明“欲白加瓜子,欲赤加桃花”.可見葛氏認爲白瓜子、白楊皮能使皮膚色白,加上紅豔的桃花後便能收白裏透紅之效,而又可通過對增白功效藥物和悅色功效藥物藥量比重的調整來滿足個人對膚色偏白或偏紅的不同需求。

1. 3 發揮藥物特性

1. 3. 1 善用動物藥 書中不少美容方用豬脂、糜脂、羊脂、狗脂、羊膽、豬胰等。如“療人面體黎黑,又方: 蕪菁子二兩,杏仁一兩,並搗,破栝蔞去子囊,豬胰五具,淳酒和,夜傅之。寒月以爲手面膏”“令面白如玉色方: 羊脂,狗脂各一升,白芷半升,甘草一尺,半夏半兩,烏喙十四枚,合煎,以白器成,塗面,二十日即變,兄弟不相識,何況餘人乎?”此外,用白蜜塗面,治( 黑幹) ( 黑曾) 雀斑,塗毛孔治白禿落髮; 用牛髓治面黑皮皺; 以乳汁塗膚毛,滋潤皮膚及毛髮; 雞子白作面膜治面皺黑斑,這些方法確實有效,直到現在廣爲應用。

1. 3. 2 善用礦物藥 礦物藥藥性猛烈,偏溫或偏寒,有毒,具有殺蟲解毒、祛邪辟瘟等功效。書中有不少美容方採用礦物藥,如對於面生皰瘡、酒渣鼻、頭面癧瘍、面( 黑幹) ,常用黃礬石、石灰、硫磺、朱丹、鉛丹、水銀、珍珠、硃砂等。如“ 療人頭面患癧瘍方: 雄黃、硫黃、礬石,末,豬脂,和塗之。” 這些組方以現代科技水平衡量,用鉛、汞等都已過量,是不可行的。

1. 3. 3 善用芳香藥 中醫認爲氣滯血瘀,暗生黑斑,而芳香類藥物具有走竄之性,能開竅、通經絡,使血氣通行,榮衛和暢。如書中“療人面無光潤,黑( 黑幹) 及皺”,採用細辛、辛夷、川芍、白芷等芳香藥,配以葳蕤、黃芪、山藥、白附子、瓜萎、木蘭皮、豬脂作面脂敷面,通過祛風活血,潤膚解毒止癢,使面容光潤。再如“令人香方: 白芷、薰草、杜若、杜衡、藁本分等,蜜丸爲丸,但旦服三丸,暮服四丸,二十日足下悉香,雲大神驗。”

2 《肘後方》中醫美容方的方劑特點

2. 1 治療美容方劑治療疾病範圍廣

《肘後方》其收載美容方劑的種類與數量在現存兩晉南北朝醫書中是最多的。其中美容方劑集中載錄於卷六“治面皰發禿身臭心昏鄙醜方第五十二”一篇中,該篇除附方部分,共載美容方劑 67 首,其中以治療損美性疾病的美容方劑爲主,有 35 首,包括治療面皰瘡、粉刺、面鼻酒皶、癧瘍的面部美容方劑 23 首,治療發須禿落、發須黃白的美髮方劑8 首,治療狐臭方 10 首,此外在卷五“治瘑癬疥漆瘡諸惡瘡方第三十九”一篇中還載有治療白禿的美容方劑 5 首,其治療的範圍覆蓋了整個人體。

2. 2 增加了保健美容方劑

《肘後方》不僅是晉唐時期第一部集中載錄美容方劑的醫書,亦是第一部載錄保健類美容方劑的古籍。卷六“治面皰發禿身臭心昏鄙醜方第五十二”一篇中就載有美白方 17 首,內服香身方 3 首,澤發方 1 首。如書中有一首方據稱爲“陳朝張貴妃常用膏方”,方用“雞子一枚,丹砂二兩,末之,安白雞腹下伏之,出取塗面”,並指出“雞子令麪皮急而光滑,丹砂發紅色”,敷面不過五度即能使面白如玉,光潤照人。另有一首內服肥白方“大豆黃炒,舂如作醬滓,取純黃一大升,搗,篩,煉豬脂和令熟丸,酒服二十丸,日再,漸加至三、四十丸,服盡五升。”還說明了“不出一月,即大即食,肥白。”

2. 3 美容方劑與美容化妝品的融合

《肘後方》中有染髮劑、手脂、蓽豆香藻、薰衣香方等化妝品,儘管數量不多,但卻初步體現了中醫美容方劑與化妝品的結合。書中有還將治療美容方劑和化妝品配合使用來達到效果。如一首治療小兒惡瘡的方就將蛇牀子合黃連二兩搗末,以豬脂和塗。中醫美容方劑與化妝品的結合是中醫美容方劑和化妝品各自發展的需要和體現,兩者的相互融合既擴大了中醫美容方劑的應用範圍,有利於新劑型的創制,同時亦使化妝品不僅侷限於對容貌的修飾作用,更從保健治病角度,起到更好的美容效果。保健修飾化妝品成爲了中醫美容方劑的一部分,和治療美容方劑相得益彰。

2. 4 豐富的美容方劑劑型

《肘後方》中美容方劑劑型已具備丸、散、膏、湯、酒等基本劑型,外用方劑亦增加了洗劑、粉劑、酒劑、醋劑、蜜劑、澡豆劑等。以膏脂劑劑型較多且頗具特色,既有用動、植物油脂直接和藥調成的調膏,又有以水或酒將藥物加熱,濾淨去渣而成; 既有加熱濃縮的熬膏,又有以動、植物油直接煎熬藥物的油脂膏、蠟脂膏,還有搗研膏、蜜膏等等,極大地豐富了中醫美容方劑的劑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肘後方》中首創多種面膜調製法,即以新鮮雞蛋清,或以豬蹄熬漬,或用鹿角熬成膠體狀物作面膜,敷貼面部,以治療面部瘢痕,這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面膜製劑了[4].

2. 5 出現了美容成藥

爲供長期用藥和隨時取藥方便之需,一部分美容方劑被製成了成藥,並用特定的容器儲存。如治療狐臭的方劑需要長期用藥,《肘後方》中一首治療腋下狐臭方就用絹囊盛燒好的礬石末,以常粉腋下。保健修飾類美容方如面脂面膏、抹髮香膏、手油、澡豆等因爲平時常用,故亦被製成成藥以供隨時取用。面脂面膏由於含有動物脂肪,容易變質,因此方後多指出需用瓷器貯存。

3 結語

《肘後方》是以論治急性病爲主要特色,而其中記載瞭如此豐富的美容內容,年代又如此之早,實屬罕見。書中許多美容方所選擇藥物易得,製作方法簡便; 方藥配伍科學合理,療效顯着。

後世許多醫書都引錄有葛氏的美容方劑,如唐代的《千金翼方》、《外臺祕要》,明代的《本草綱目》,乃至現代的《美容·秀髮·麗影》、《最新美容化妝》都有采用[3],足見其影響之巨。雖然記載的某些美容方藥或方術,以現代科技水平衡量,絕不可行,如有些外用藥或化妝品用鉛、汞過量。然而瑕不掩瑜,《肘後方》在防治損容性皮膚病及保健養顏方面的許多獨特經驗,對於中醫美容治療及美容藥物研究都有很好的啓迪,我們有必要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挖掘整理、研究開發,以更好地發揮其作用。

參考文獻:

[1] 晉·葛洪。 葛洪肘後備急方[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

[2] 黃霏莉。 葛洪的美學思想及對中醫美容學的貢獻[J]. 中華醫學美容雜誌,1998,4( 1) : 28.

[3] 晉·葛洪原着,梅全喜等編譯。 抱朴子內篇·肘後備急方今譯[M]. 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 413.

[4] 劉燕平,黃岑漢。 試論秦漢晉唐時期中醫美容的萌發及興盛[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11( 3) : 9.